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四讲(第6品)

  

《入菩萨行论 廿四》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11/20

  

现在第六品《忍辱品》主要是讲如何来修慈悲心,对众生修慈悲心,灭除掉伤害有情的心,最主要是要遮止因瞋恚而生起伤害有情的心,要生起慈悲心去对待有情。

  

一般我们会生起瞋恚可分为二种方向来思惟,一个是别人造作我们所不想要的行为,别人对我们造作伤害的行为,我们会起瞋恚;另一个是当我们心中有想要得到、有所欲求,而他人来阻碍我们的欲求时,我们也会起瞋恚。在这当中我们现在讲到第二个方向,当我们有欲求时,别人来阻碍时起瞋恚。

  

就科判而言,当有人阻碍我们所欲求时,要遮止掉起瞋恚。这当中就是别人来阻碍我们的欲求,我们会去伤害到别人,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欲求,而另外一种欲求是我跟我的朋友要得到什么,却被别人来阻碍时是会生起瞋恚的,这时就是要遮止掉这个,这是上面所说的第二个部份。如果有人来阻碍我们自己或我们己方获得利益时,我们会起瞋恚,这时就是要将瞋恚遮止掉。另外还有在世间法上或造作福报(福业)上,如果我们在造作福业上有人来阻碍我们,这时我们不应该起瞋恚,事实上他这样做并不是真正阻碍我们,我们应该对这些造作障碍的障碍者生起恭敬的心,要视他如同导师、大师一样。这是上次讲到的第157页科判「未三:视如大师」。请看文,

  

是故如来常宣说,众生田即诸佛田,如是恭敬诸众生,能令资粮速圆满

  

是故」是指上面一偈的原因,「故依极恶瞋害心,方能生起忍辱行,惟此是修忍辱因,堪受供养如法宝」。就是一切的功德,慈心、悲心这些功德要依于有情才能生起来的,依于有情在什么状况下才能生起?是依于有情示现出瞋害心时,才有机会修慈心和悲心。当我们在修忍辱时,必须有有情加害的机会,如果没有有情的加害,就没有机缘生起慈悲心,在有情示现阻碍、瞋害时,不要对他起瞋,应该视他如同如来一般。

  

仁波切说:「佛田」的意思是从众生那边我们心里的悲心、菩提心会生起。菩提心是佛最主要的近取因,真正的近取因是菩提心、悲心、慈心。那些真正修的是,众生对我们伤害的时候,就看我们悲心多强,我们的慈心有没有真正生起,我们的慈心、悲心真正要修的话,是众生对我们伤害时要修的。他们没有害我们的话,我们的慈心的程度不够没有机会修,而悲心也是一样。所以,众生变成佛的田,从那边我们会生起成佛的因。众生的伤害是佛的田,成佛的因从那里生起。

  

所以我们要对这类的众生要起恭敬的心,他对我们起瞋害心的时候,我们要敬诸如佛田。

  

仁波切说:修菩提心的人要这样的转念。修菩萨戒的话,别解脱戒有的好像不要守那些戒,守菩萨戒或修菩提行的时候,好像跟我们的想象不一样,所以他们会有另外一个想法,他们应该做的有另外一个,所以我们一般比较适合别解脱戒的那种修行,而菩萨戒中有一些别解脱戒可以舍弃掉的,意思是如此。

  

这边用经典来成立有情是福田是诸佛田,如果恭敬有情就能成佛,不恭敬有情就不能成佛,这就是偈曰:「是故如来常宣说,众生田及诸佛田」。

  

第158页用理由、正理来成立,为什么要恭敬有情才能成佛,请看文

  

依诸有情及如来,能成佛法力等同

  

也就是恭敬有情才能成佛,同样道理不恭敬有情就不能成佛。前面是用佛经典里面所说的,还有正理成立起恭敬佛应该能恭敬有情,恭敬有情才能成佛,不恭敬有情而恭敬佛,是没有理由这样做的,要恭敬的话二者都要恭敬。请看文

  

当敬有情如诸佛,不能如是是何理

  

二者都要恭敬,佛是向我们开示佛法的,众生是我们实修的对境,所以二者都可以使我们能成就佛果,不应该不恭敬有情,不恭敬有情是错误的。这边就说有一个人就起疑问:「有情和佛是不一样的,有情没有功德,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恭敬佛是合理的,恭敬没有功德的有情是不合理的。」有人提这样的问题,这边的回答就说:「有功德的是佛,那是佛的功德;没功德是众生,那是众生的事;功德有和没有,我们通通没有,不管功德如何,我们通通没有这功德,既然有情和佛对我们而言,我们如果去恭敬的话同样可获得利益,何以只恭敬佛?不恭敬众生?要恭敬二者都要恭敬才对!」,站在我们的利益上而言是如此,故说

  

非唯由意乐功德,由彼果报二均等,依诸有情亦成佛,是故彼二相齐等。

  

中文文字上看不出来,照藏文意思,第三句有讲一个功德,指依有情也有功德,刚才不是说有情没有功德,这边指依有情有功德,指什么?依于有情我们可以获得的功德。在第一句的时候也有讲到一个功德,此功德指有情没有功德、佛有功德,指这个功德,这个功德指不管他们有没有功德,我们通通没有的那个功德。

  

仁波切说:藏文里面的话可能人家会误会,因为第三句里面有讲是对众生也有功德,不是众生上面有功德的意思,而是从众生那边也会证得功德,所以我得到的功德是众生那边跟菩萨那边都一样的。对境上面他们一个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一个是都没有,这是对境上面。前面讲的对境上面功德,后面讲的是我得到的功德,我从两者以上所得到的功德都是相等的,所以既然从我的角度而言两者的功德是相等的,因此对于二者皆应起恭敬。

  

之下说供养菩萨、佛可积聚功德,意思是说佛和菩萨祂们慈心的对境是有情,所以我们供养佛菩萨就可以积聚福报和获得功德,因为佛和菩萨是利生的,祂们是具有慈心者,对一位具有慈心者我们去供养的话,就可积聚福德。慈心者是指从大乘资粮道到大乘无学道之间的资粮道者到无学道者而言,因为这些具有慈心者,他们所做的是利益有情,那我们去供养具慈心者的话,等于跟有情去建立起关系,那我们可积聚福德,故此说「供慈心者福无量,缘境有情殊胜故」。接着

  

信佛福德大无量,亦由如来境胜故,皆是能成佛法因,故许彼二相齐等

  

也就是第一点你信佛的功德的话,佛不管是过去已出世、或现在正出世的佛,信祂的功德的话可积聚福德、功德,这是佛果的特色;另外一点佛所缘念的是无量无边的有情,我们如果相信佛的话,我们等于跟无量无边的有情建立起关系,我们也可积聚功德。故说既然有情和佛都是我们成佛的因,那么我们去信仰佛和利益众生,这二者都是成佛的因,要恭敬的话二者要一起恭敬。

  

此说有情来伤害我们时,我们应该对他恭敬,为什么?因为他给了一个机会,让我们有机会来修慈心,所以要对他倍感恭敬。因为有情来伤害我们的时候,所给予修慈心机会,等于他给了我们一个成就佛果的因的机会,即是说我们去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积聚的福德,还比它带来的修慈心的机会-成佛的因的机会,所带来的功德还要小。所以「如来功德如大海,广深无垠无与等,若人于此功德聚,但能显现一少分,是人应受之供养,尽三界供犹嫌少」是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

  

此并不是说,佛的功德和有情的功德是齐等的,并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有情即使能够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成佛的因,我们也应该对这一点去恭敬的意思,即使你去供养三界所积聚功德,也比不上他给的成佛的因。

  

仁波切说:佛的功德和众生的功德完全不一样,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众生可以说是没有功德,跟佛比的话,就没有什么功德,但是众生给我成佛之因的机会,修忍辱的机会,这个机会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一个恩德,我为了回报这个恩德,将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功德,供养给众生,这样的供养也是没有办法回报。佛菩萨祂们这样想才能修忍辱,对于伤害才能忍下去,我们没有办法这样想,所以一次、二次就够了,没办法忍下来,祂们这样想才会修得成功的。

  

请看文「于诸有情若具足,能生微妙佛法分,仅依此分而较量,有情亦应受供养」,也就是如果有情给小小的一分能够成佛的机缘,就如佛法般可以使我们成佛,如果有情给这么一个成佛的机缘的话,我们就应回报他,回报他的恩泽,即使我们将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积聚的功德,也难于回报他带来的功德,所以应该对有情起大恭敬。

  

另外一个理由,如果对佛起恭敬的信心的话,那也应该对有情起恭敬的信心才对,如果对有情不能生净信心的话,这样子也没办法对佛生净信心而去报佛的恩,故文

  

复次于诸不请友,为作无量饶益者,若不敬事于有情,余事何能报恩者

  

这边的「…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四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