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廿四》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11/20
現在第六品《忍辱品》主要是講如何來修慈悲心,對衆生修慈悲心,滅除掉傷害有情的心,最主要是要遮止因瞋恚而生起傷害有情的心,要生起慈悲心去對待有情。
一般我們會生起瞋恚可分爲二種方向來思惟,一個是別人造作我們所不想要的行爲,別人對我們造作傷害的行爲,我們會起瞋恚;另一個是當我們心中有想要得到、有所欲求,而他人來阻礙我們的欲求時,我們也會起瞋恚。在這當中我們現在講到第二個方向,當我們有欲求時,別人來阻礙時起瞋恚。
就科判而言,當有人阻礙我們所欲求時,要遮止掉起瞋恚。這當中就是別人來阻礙我們的欲求,我們會去傷害到別人,這也是我們的一種欲求,而另外一種欲求是我跟我的朋友要得到什麼,卻被別人來阻礙時是會生起瞋恚的,這時就是要遮止掉這個,這是上面所說的第二個部份。如果有人來阻礙我們自己或我們己方獲得利益時,我們會起瞋恚,這時就是要將瞋恚遮止掉。另外還有在世間法上或造作福報(福業)上,如果我們在造作福業上有人來阻礙我們,這時我們不應該起瞋恚,事實上他這樣做並不是真正阻礙我們,我們應該對這些造作障礙的障礙者生起恭敬的心,要視他如同導師、大師一樣。這是上次講到的第157頁科判「未叁:視如大師」。請看文,
「是故如來常宣說,衆生田即諸佛田,如是恭敬諸衆生,能令資糧速圓滿」
「是故」是指上面一偈的原因,「故依極惡瞋害心,方能生起忍辱行,惟此是修忍辱因,堪受供養如法寶」。就是一切的功德,慈心、悲心這些功德要依于有情才能生起來的,依于有情在什麼狀況下才能生起?是依于有情示現出瞋害心時,才有機會修慈心和悲心。當我們在修忍辱時,必須有有情加害的機會,如果沒有有情的加害,就沒有機緣生起慈悲心,在有情示現阻礙、瞋害時,不要對他起瞋,應該視他如同如來一般。
仁波切說:「佛田」的意思是從衆生那邊我們心裏的悲心、菩提心會生起。菩提心是佛最主要的近取因,真正的近取因是菩提心、悲心、慈心。那些真正修的是,衆生對我們傷害的時候,就看我們悲心多強,我們的慈心有沒有真正生起,我們的慈心、悲心真正要修的話,是衆生對我們傷害時要修的。他們沒有害我們的話,我們的慈心的程度不夠沒有機會修,而悲心也是一樣。所以,衆生變成佛的田,從那邊我們會生起成佛的因。衆生的傷害是佛的田,成佛的因從那裏生起。
所以我們要對這類的衆生要起恭敬的心,他對我們起瞋害心的時候,我們要敬諸如佛田。
仁波切說:修菩提心的人要這樣的轉念。修菩薩戒的話,別解脫戒有的好像不要守那些戒,守菩薩戒或修菩提行的時候,好像跟我們的想象不一樣,所以他們會有另外一個想法,他們應該做的有另外一個,所以我們一般比較適合別解脫戒的那種修行,而菩薩戒中有一些別解脫戒可以舍棄掉的,意思是如此。
這邊用經典來成立有情是福田是諸佛田,如果恭敬有情就能成佛,不恭敬有情就不能成佛,這就是偈曰:「是故如來常宣說,衆生田及諸佛田」。
第158頁用理由、正理來成立,爲什麼要恭敬有情才能成佛,請看文
「依諸有情及如來,能成佛法力等同」
也就是恭敬有情才能成佛,同樣道理不恭敬有情就不能成佛。前面是用佛經典裏面所說的,還有正理成立起恭敬佛應該能恭敬有情,恭敬有情才能成佛,不恭敬有情而恭敬佛,是沒有理由這樣做的,要恭敬的話二者都要恭敬。請看文
「當敬有情如諸佛,不能如是是何理」
二者都要恭敬,佛是向我們開示佛法的,衆生是我們實修的對境,所以二者都可以使我們能成就佛果,不應該不恭敬有情,不恭敬有情是錯誤的。這邊就說有一個人就起疑問:「有情和佛是不一樣的,有情沒有功德,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恭敬佛是合理的,恭敬沒有功德的有情是不合理的。」有人提這樣的問題,這邊的回答就說:「有功德的是佛,那是佛的功德;沒功德是衆生,那是衆生的事;功德有和沒有,我們通通沒有,不管功德如何,我們通通沒有這功德,既然有情和佛對我們而言,我們如果去恭敬的話同樣可獲得利益,何以只恭敬佛?不恭敬衆生?要恭敬二者都要恭敬才對!」,站在我們的利益上而言是如此,故說
「非唯由意樂功德,由彼果報二均等,依諸有情亦成佛,是故彼二相齊等。」
中文文字上看不出來,照藏文意思,第叁句有講一個功德,指依有情也有功德,剛才不是說有情沒有功德,這邊指依有情有功德,指什麼?依于有情我們可以獲得的功德。在第一句的時候也有講到一個功德,此功德指有情沒有功德、佛有功德,指這個功德,這個功德指不管他們有沒有功德,我們通通沒有的那個功德。
仁波切說:藏文裏面的話可能人家會誤會,因爲第叁句裏面有講是對衆生也有功德,不是衆生上面有功德的意思,而是從衆生那邊也會證得功德,所以我得到的功德是衆生那邊跟菩薩那邊都一樣的。對境上面他們一個是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一個是都沒有,這是對境上面。前面講的對境上面功德,後面講的是我得到的功德,我從兩者以上所得到的功德都是相等的,所以既然從我的角度而言兩者的功德是相等的,因此對于二者皆應起恭敬。
之下說供養菩薩、佛可積聚功德,意思是說佛和菩薩祂們慈心的對境是有情,所以我們供養佛菩薩就可以積聚福報和獲得功德,因爲佛和菩薩是利生的,祂們是具有慈心者,對一位具有慈心者我們去供養的話,就可積聚福德。慈心者是指從大乘資糧道到大乘無學道之間的資糧道者到無學道者而言,因爲這些具有慈心者,他們所做的是利益有情,那我們去供養具慈心者的話,等于跟有情去建立起關系,那我們可積聚福德,故此說「供慈心者福無量,緣境有情殊勝故」。接著
「信佛福德大無量,亦由如來境勝故,皆是能成佛法因,故許彼二相齊等」
也就是第一點你信佛的功德的話,佛不管是過去已出世、或現在正出世的佛,信祂的功德的話可積聚福德、功德,這是佛果的特色;另外一點佛所緣念的是無量無邊的有情,我們如果相信佛的話,我們等于跟無量無邊的有情建立起關系,我們也可積聚功德。故說既然有情和佛都是我們成佛的因,那麼我們去信仰佛和利益衆生,這二者都是成佛的因,要恭敬的話二者要一起恭敬。
此說有情來傷害我們時,我們應該對他恭敬,爲什麼?因爲他給了一個機會,讓我們有機會來修慈心,所以要對他倍感恭敬。因爲有情來傷害我們的時候,所給予修慈心機會,等于他給了我們一個成就佛果的因的機會,即是說我們去供養叁千大千世界所積聚的福德,還比它帶來的修慈心的機會-成佛的因的機會,所帶來的功德還要小。所以「如來功德如大海,廣深無垠無與等,若人于此功德聚,但能顯現一少分,是人應受之供養,盡叁界供猶嫌少」是指叁千大千世界而言。
此並不是說,佛的功德和有情的功德是齊等的,並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有情即使能夠給了我們一個小小的成佛的因,我們也應該對這一點去恭敬的意思,即使你去供養叁界所積聚功德,也比不上他給的成佛的因。
仁波切說:佛的功德和衆生的功德完全不一樣,佛的功德是無量無邊,衆生可以說是沒有功德,跟佛比的話,就沒有什麼功德,但是衆生給我成佛之因的機會,修忍辱的機會,這個機會對我來說是最大的一個恩德,我爲了回報這個恩德,將供養叁千大千世界的功德,供養給衆生,這樣的供養也是沒有辦法回報。佛菩薩祂們這樣想才能修忍辱,對于傷害才能忍下去,我們沒有辦法這樣想,所以一次、二次就夠了,沒辦法忍下來,祂們這樣想才會修得成功的。
請看文「于諸有情若具足,能生微妙佛法分,僅依此分而較量,有情亦應受供養」,也就是如果有情給小小的一分能夠成佛的機緣,就如佛法般可以使我們成佛,如果有情給這麼一個成佛的機緣的話,我們就應回報他,回報他的恩澤,即使我們將供養叁千大千世界所積聚的功德,也難于回報他帶來的功德,所以應該對有情起大恭敬。
另外一個理由,如果對佛起恭敬的信心的話,那也應該對有情起恭敬的信心才對,如果對有情不能生淨信心的話,這樣子也沒辦法對佛生淨信心而去報佛的恩,故文
「複次于諸不請友,爲作無量饒益者,若不敬事于有情,余事何能報恩者」
這邊的「…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四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