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卅一》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3/19
修止的奢摩他是非常重要的,在還未修持奢摩他之前,必須要斷除這些逆緣,逆緣分兩方面,一方面要斷除外在愦鬧、一方面要斷除內在的妄念,斷除外在的愦鬧是遠離外境的吵雜,心中要舍棄貪著利養、恭敬和世間享樂的心,這屬比較粗品的,這是第八品禅定品所說,除了外在愦鬧的環境這一點,再來斷除內在的煩惱,止惡、斷除邪分別心,這一點更深細。
我們一起念誦197~208頁頌文「如是精進生起已,應當心住叁摩地,......無多憂惱常安適,一切散亂階寂靜」,做爲我們這堂課的前行。
「是故應斷世間法,亦當舍離諸分別」
這裏賈曹傑將「是故應斷世間法」把它分爲科判子一,「舍離諸分別」就是斷除邪分別,子一的離世間愦鬧等,到 208 頁之間是屬于子一的科判。
前面的這個科判,最主要是講到我們會起貪著,貪著于外在的利養、恭敬、名聲這一些,內在是貪著有情,如果我們生起外在貪著世間名聞、利養,內在有情的話,會使我們吃虧,是沒有利益的。這裏還說:如果和這些愚夫一起同行的話,那就講話講不完,沒完沒了,非常的愦鬧,沒有必要跟他們同行,因爲與他們同行會傷害到我們修”奢摩他”,是相互傷害,所以應該住與阿蘭若,住阿蘭若有何利益呢?前一個科判的好處是加行。可是這當中也述說如何遮止掉內心的貪欲,要遮止內心的貪欲,也要改變外在的環境,所以要舍棄愦鬧的環境,依于寂靜處。有一次尊者他曾經講過,他的老師也就是仁波切的上師的上師,後來成爲達賴喇嘛的親教師,名號「烏滋磋尼」,一個蒙古的修行者,他的朋友也是一位修行者,他跟法王說,他的朋友以前發生過的事情,法王在大衆中講課也會提到,老師說些什麼、什麼的?因爲很多人去求見,因很多人求見之故,情況很雜亂,他就在門口前寫了二行字,「不見愚者衆,心常得安樂」,這與入行論裏面很多句意思一樣的,「于彼愚夫當遠避,暫遇歡喜作恭敬」是嗎?200 頁當中「善根不等能相引,依止愚夫何所爲」,「一剎那間成親友,于須臾頃複成仇」,真正在修行時,也不是說完全不跟他們往來,也不是那個意思,是說,防止自己生起煩惱的緣故,不要跟他們太親密,如果你遇到麻煩的人物,你就寫這二句放在你的門口上,這是寂天菩薩說的:「彼既不能利益我,我亦不能成彼義」。
在這裏面說到修奢摩他的時候,並不是一定要你身體端正的坐在那裏不動,主要是在內在加以思惟,讓心住于”阿蘭若”當中,如果發現心已在愦鬧當中,即應轉爲甯靜狀態,如果我們要修奢摩他,必需內心甯靜,遠離愦鬧,所以要說明愦鬧之因,不然住一段時間,就想回來「入山一天,出山百年」,因此修奢摩他之前,心裏要建設好,不然座墊未熱已想下座。
第二科判,斷除邪分別,分二:① 要思惟五欲享樂的過患,對五欲生起厭離心,② 修奢摩他的利益,對在阿蘭若修生起歡喜心,遮止掉見身軀爲淨的心。欲界者最大的過患,有著強烈的貪欲之心,所以要修不淨觀,要對對境貪著之心修不淨觀,尤其對境是女生的話,頌文:
「初時殷勤好護持,後時驚愕何如此,先爲他見或未見,恒以衣等覆其面,
汝昔迷戀貪著者,今仍如前現量轉,鳥鸢啄去現其形,何故汝今欲逃避」
這是講印度的例子,印度女子要外出時,都要罩上一層面紗,當這位男對這位女生,産生貪愛的時候,就會很想揭開那個面紗,看看他的盧山真面目,等他被鳥鸢啄開她的現行,那你還會想去揭開她的面紗來看她的真面目嗎?你可能想要逃走不想看了。我們現在所貪著的身軀,死了以後身軀會在屍林當中,屍體會脹,會改變樣子,可是同樣是你貪著的身體啊,何以現在貪著這個,將來不貪著那個,密勒日巴就舉了一個例子,同樣是見屍體,今身上就有,就是未來所見的屍體,現在就有,見到屍體起害怕(密勒日巴尊者證道歌)。
我們要常常思惟,現在的身體是將來棺材裏要放的身體,現在的這個身體,不是離得很遠很遠,現在的這個身體,就是將來我們要看到的很恐怖的身體,現在己經在這裏了,我們要經常這樣的去思惟。如果是對方的話,有了貪欲的對境,要去思考,當我看到對境時,想到屍體,連看都無法看,非常的恐懼,雖然現在貪著的對象不是屍體,但身體與屍體連在一起的話,自然就會遮止掉這個貪著的心。下面這裏說到,貪著的對境,比如說這個女人,被其他人看到的時候,心中會生起嫉妒,無法容忍別人看她的那種心,要遮止掉這種心。
「昔日若爲他眼見,汝心悭惜極防護,雲何今爲他啄食,汝心不惜不防守」
當你貪愛的對境被鳥啄食的時候,你何以心舍棄她,不在乎別人去看他呢?講的修行者本身沒有這種想法,事實上,沒有這種貪心的問題,但是我們的煩惱會隨眠,我們何時會斷除煩惱呢?就是見道,修道時才會斷除,之前修行時會將煩惱變成隨眠,煩惱還沒現起在睡覺,如果煩惱隨眠不理他,將來有機會他會現起,修行人不會讓他睡覺,要將煩惱捉出來,捉出來將他修理一番。
修行者有時候雖沒有發生對境,但是他會從各種角度自己去觀察思惟,觀察到煩惱在那裏,不然的話,煩惱就隨眠,煩惱隨眠我們會無法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就會一直放著,當它現起時,對抗它很麻煩,所以修行時將煩惱覺醒,不是真正的生起哦,內心用一種想象的方式,如果它現起時如何如何?去對治它。
例如:我是老師,你們是學生,我有一種執著的心,如生活中,我是爸爸、媽媽,你們要聽我的話,會有上、下的執著心,如果小孩很乖,你看不到這種上、下的執著心,這就是煩惱隨眠,有一天小孩不乖反對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覺得,怎麼會這樣子?那煩惱就呈現了,來不及了。
所以修行時,將煩惱的執著捉出來治療它,以後發生問題時,就會不怕。像我自己是老師,你們是學生,執著一個上、下的心很強的話,我不知道你們的想法,但我自己很執著心,有一天當你們不聽或反對時,我會覺得「啊!怎麼一回事」,怎麼會這樣!此時我就被煩惱打倒了。所以還未發生事情時,將煩惱捉出來,對境時,要如何面對!各種角度,不可有執著心,有時會覺得修行有點無聊,爲什麼修行要這樣,因我們處在煩惱隨眠當中,如果不理它,就會發生這種問題,修行不是安安靜靜,不要管那些,那不叫修行,增長對境的處理,才是修行,不是遠離塵囂,要增加對治煩惱的”免疫力”,在未生起煩惱時要做准備。 210頁:
「若見如斯朽肉堆,烏鸢狐狸所食啖,何于鳥獸肴膳前,花鬘栴檀莊嚴供」
對于我們所貪著的對境,現在會去將他裝扮得很美,但他也僅僅是未來鳥獸的食物而已,就像在鳥獸的食物上去裝飾他之意,這也可以用在我們身上做思惟。我們都會害怕疆屍,但我們貪著的對境也跟疆屍一樣啊,剛剛我們是想象屍體,現在想象他好像屍體站起來的樣子,當看到對方就好像屍體已經來到這裏的樣子。我們之前已經練習了很多階段,就可以想成這個樣子,像這樣就可以完全沒有貪欲的心。在遮止掉貪欲之心,最主要是修不淨觀,當我們在思惟無常的時候,要舍棄貪著此世執實的心。
身體接近屍體,不淨觀的角度也可以修的,無常的角度也可以修的,但是修的時候有些不同,無常不是對治貪欲的心,是常法的執著心要斷除,我要准備來世的角度而言,而屍體是以恐懼、不淨的角度來修的,所以屍體也可以用不淨觀或無常的角度來修。
「久死屍骸不動搖,故今見之猶怖畏,全身搖曳如起屍,汝今見之何不畏。」
講屍陀林的屍體,如果屍陀林動起來,我們決不會生起貪著的心。
「若其覆蔽猶貪著,何不貪愛未覆者,若于屍骸非所樂,何故抱持衣覆者。」
我們會去貪著身上的種種衣服,但是屍體上也穿著種種的衣服,爲何我們不去貪著,用這個比喻來告訴我們,不應貪著身體穿的各式的衣服。
剛前面配合起屍體來講,現在是配合起活著的人來講。211頁
「同依于一食物中,出生便溺及津唾,此中便溺非所愛,汝于津唾何愛樂,若其樂著唯細滑,兜羅棉枕何不貪,謂無氣味及漏泄,欲者唯爲不淨迷,諸具欲貪下愚人,謂兜羅棉雖細滑,不能兩兩相交會,由斯不樂兜羅棉」
這是講貪著于觸覺,很容易明白。下面是破除…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一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