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卅二》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3/26
現在講述《入行論》第八品〈禅定品〉,講到要斷除外在的愦鬧及斷除內在的妄念,後者就是要對于五欲享樂生起厭離的心,要如何修厭離的心呢?也就是要觀不淨觀,如果依著五欲享樂的話,將值遇那些自己所不願意的事,所以,在這裏修不淨觀是以著因的角度來修不淨觀,也有依果的角度來修不淨觀,以種種正理來修不淨觀。在修時也可以用在他人身上或自己身上來修不淨觀,現在講述的是在身己身上修不淨觀的部份。中文在第214頁。
上次提及在自身來觀不淨觀,透過思惟內在的汙穢去了解到:即使外在看起來是清淨的,實際上也是汙穢的。例如:如果在塑膠袋裏面裝一堆髒東西,因塑膠袋是透明的,你可以看得見髒東西。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只是包著這層皮而已,裏頭有肉、骨、經脈、腸子等等,若我們看身體有如塑膠袋一樣,可以穿透皮膚來看的話,可以看到身體裏面是汙穢的聚集。
「現見不淨有如此,若猶于此心狐疑,當往觀于屍林中,所棄他人不淨體。」
上次講到我們看到身體這麼髒,心如果有懷疑的話,要到屍林裏面去看別人所丟棄的身體。像這些塑膠袋裝滿的汙穢的東西,我們看了以後就不喜歡,如果是喜歡的話,就應該到屍陀林去看那些死屍,那些死屍顔色會改變、會脹起來,假如現在喜歡這些的話,那麼也應該要喜歡那些死屍才對,如果不喜歡的話,修行時就應該修舍離貪著這個身軀,修時就應該要配合起來思惟來修。
有時候我們修行不淨觀時,如果單純只是把身體看成塑膠袋一樣,還是不能夠將貪著消除。我們會看:不僅是他如此,所有的人也是這個樣子。或者去想:雖然裏面是這樣,外表也有漂亮的。我們會生起這種想法。若將現在連接將來的屍體,體性是一,這樣會較易生起不淨觀。
「若知朽壞皮裂時,能令人生大恐怖,何故複于自他身,後時貪著生歡喜。」
這邊的意思就是要成立起不淨觀之想,下面是要破除清淨之想,如果貪執自己身及他人身爲清淨會怎樣呢?就像這裏說的:
「身所熏染之香氣,亦唯栴檀等非余,何故依于余物香,于作人身起貪著,若彼自性本臭惡,于彼不貪何不可。」
如果將身體洗一洗且塗上香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執它爲清淨的,這邊就要破除貪著執它爲清淨的這一點。因爲身上塗香之後所産生的香味並非是身體本身的味道,而是栴檀香的味道,又何必對于不是身體本身的味道起貪呢?若是認爲那是身體本身的味道的話,就應該要對身體本身的味道生起喜歡的心啊!可是,身體本身的味道是臭的,如果貪著身上的香味會造新的苦因,只有使煩惱不斷的增長,進而去造更多的苦因,所以提到「若彼自性本臭惡」,若身體本來就是惡臭的話,那「于彼不貪何不可」,那就可以不貪了。
有一些人從年輕就很喜歡在身上塗塗抹抹,等到他的年紀會愈來愈大,不可能一直都塗塗抹抹,到那時若是不能再塗塗抹抹,好像會有一種特別的苦。爲什麼?因爲他先前已經養成那種習慣了,貪著在那一點的心非常強烈,當我們看到他時,會覺得他很苦的樣子。若是一開始讓你的身體很自然的,不加以造作,就不會有貪著的心,也就不會很苦。
塗塗抹抹是爲了變成年輕一點、漂亮一點,目標是這個的話,從年輕就保有這種習慣,會一直增長貪心,增長貪心的結果,到年紀老的時候,不管怎 麼塗塗抹抹也都不能變得年輕一點、漂亮一點,因此就會更苦。因爲他的貪心一直增加,當老的時候就沒有辦法面對這個苦。若我們身體本身的味道、顔色、樣貌是如何就保持那個樣子,不特別去裝飾的話,就不會有另外的這一種苦。年輕時若是一直增長貪心,而後年紀愈來愈大時,會不想看到鏡子裏的自己,塗了之後甚至會更不好看。如果保持自然的話之下,不會有貪心,就不會特別造成苦的因。剛才提到「若被自性本臭惡,于彼不貪何不可」,讓身體保持自然而不去特別塗什麼香,這樣子有何不可呢?
我們聞到香味時會對于所聞到的香味生起貪愛的心,也就是依于這個香味而生起貪愛的心,那是因爲不知道這個香味是其他東西的香味,而誤以爲是身體本身的香味,會笨到想要去親近它、去聞它的味道。
「世間貪著無義人,雲何于彼以香塗,是則芬芳出栴檀,于此身中何所有,何故依于余物香,于余人身起貪著。」
這是指世間凡夫都以爲所塗上的香是身上的香,事實上,這個香並不是身體本身的香,有煩惱的是指這些凡夫而言,因爲他不知道這一點,都心生貪著,會使得塗的人自己增長貪著的心,也使得別人聞到味道而增加貪著的心。事實上,所聞之香並非身體本身的香,再怎麼塗也不會成爲身上的味道,再怎麼樣都是其他東西的香。可是,凡夫笨到以爲那是身體的香,就會去增加貪著的心,這些都無利于解脫、遍智的果報。「世間貪著無義人」就是貪著沒有意義,沒有意義就是指不會利益到解脫、遍智,如果誤以爲外物的香是身體的香,就像這裏說的愚癡的人。
好像一個人塗香,原來在它上面就有一種貪心,在塗香之後,貪心就增加了,明明知道這個香不是他自己的香,聞到的當時卻不會去想這是另一種香,我們會覺得很香,好像它本身很圓滿的感覺,香本身很好,香本身的樣子、顔色都很好,好像香本身就是他的一部分的感覺,生起貪心的當時就有這種覺受。現在所說是破除淨的執著心,剛才是破不淨觀,現在是淨的執著,會覺得什麼都圓滿,連香的味道也非常香,什麼都很圓滿,從這個角度會生起對于幹淨的執著心,所以,現在是破除對于淨的執著心。
剛才講到我們對于很漂亮、清淨的身軀會生起貪著心,然後會視它爲常的,好像是不會變的,下面就是要破除「視它爲常」這一點,然後去修無常。
「若時發長爪甲深,牙齒汙穢垢膩染,人身自性本如是,袒露觀之堪怖畏,如此刀劍傷自身,雲何于彼勤剪剔。」
如果所貪愛的對方的身軀是無常的話,它就會顯現出頭發長、指甲長,會顯現出老相出來,因爲它是無常的。但是,我們都會認爲所貪愛的身軀是常的,所以我們就會去常加修剪,讓它不會展現出老的樣子出來。如果頭發、指甲都不加以修剪的話,我們的身軀本來就是無常的、汙垢的,因此這些通通都會顯現出老相,必然不會認爲它是悅意相,就不會對它生起貪著的心。所以,我們身體的本質就是汙穢的,而我們認爲它是清淨的、常的,所以就會去修剪頭發、指甲等等。
我們的身體如果一直沒有去照顧的話,很快就會死了,這就表示身體本身太無常了,它本身根本就沒有一個常法的體性,所以,我們就一直要保護它,如果它具有常法的體性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去照顧它了,不需要讓它穿衣服,不需要給它吃飯,頭發、指甲也不需要修剪,事實上,我們不去照顧它的話,很快就會死了,這就表示這是無常的,因此我們就要一直去保護它。在我們保護它之後,我們就會覺得它是常法。
如果我們的身軀本來就是常的,都是很好的、漂亮的,那麼,所長出來的頭發、指甲等等就不會傷害到我們自己,那又何必去勤于修剪呢?「如此刀劍傷自身,雲何于彼勤剪剔」就是指這個意思。
爲了遮止我們生起貪愛,在下面又再舉了一個理由,凡夫的心中都有執實的心存在,因此就會生起貪愛己方及瞋恚他方的心,如果我們周圍的人全部都是這樣的話,彼此一定不會非常和諧的,一定會互相吵架,整個都會非常混亂。
「我執愚癡力所蒙,于地顛狂頻洗濯。」
這裏翻譯成「頻洗濯」可能有點問題,應該是「頻爭鬥」的意思。因爲我們內心有我執,內心就會增長各式各樣的煩惱,因此我們就煩惱罪,煩惱罪了之後,整個就亂七八糟了,我們周圍的衆生就都無法和諧,越多衆生就越糟糕。所以,以衆生的內心來看的話,就沒有什麼可以貪著的對境,以衆生外面的身體來看的話,就是下面兩個偈頌。
「僅見久死舊屍骸,若于屍林猶厭舍,搖曳屍骸遍城邑,于此屍林何喜愛。」
前面講到:如果我們的心是這樣子的話,我們絕對不會對這個心産生喜愛的。下面舉一個例子,就像死了很就的屍體,看到屍體我們就會厭惡屍陀林,現在我們所見的身軀就像僵屍一樣,我們又何以會去喜歡它呢?
這是我們在修定的階段要這樣子想,並不是平常就要這樣子想。修禅定時要離開汙染、愦鬧,因爲我們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所…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二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