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我們就會有各式各樣的貪著心,好像沒有辦法舍棄這個環境,因此就要這樣去思惟,這樣才能夠轉過來。如果平常都這樣想的話,夫妻可能也不會和諧,也可能會吵架,那就更糟糕了。所以,這裏講的是修禅定的階段,此時我們要有這樣的心理准備,才不會産生貪心,禅定時就完全不會有罣礙。
前面說的是我們以種種理由來修不淨觀,也就是要去遮止掉清淨觀,然後去修不淨觀。「寅叁」講的是:我們已經修了不淨觀,可是,如果不與我們所觀的不清淨的對境相遠離的話,就會依之再值遇到一些不想值遇的苦,也就是它會引生這些苦因。
「況複如是不淨物,不酬其值不可得,爲成此事費勤劬,亦遭地獄等災害。」
這一段是屬于「卯一總明」,就是簡潔闡釋出來的意思。講到我們要在所貪著的對境上修不淨觀,修不淨觀就是要遮止掉貪著的心,如果不遮止掉的話, 由于去貪著它的關系,可能就變成兩個去結婚了,爲了要兩個共度一生的緣故,就要很辛苦的准備很多財物,而且不只是這樣,兩個人在一起就會生出子女,爲了要養活妻子、兒女的緣故,這一世就要過得很辛苦,也會造下來世感受地獄的業。
以上是從想要出家的人的角度來講的,當然出家和不出家的差別是很大的,西藏人說出家是鼻子的這一條繩子是在自己手上,所以想去哪裏就可以去哪裏。要出家一定要有一種理由,剛剛所講的就是一個理由。
「少年無力致資財,及年方長此何用,消磨歲月積財富,老矣得之有何益。」
夫妻爲了兩個人很快樂的一輩子厮守在一起,就會很努力的去積聚錢財,在小的時候還沒有能力去積聚錢財,到中年很努力去積聚錢財也是很辛苦的,等到老的時候,所積聚的錢財對他又有什麼用呢?沒有意義的。
這裏字面講的意思可能要配合現在的情況調一下比較好,我們現在是爲了享受快樂而要不斷去賺錢,在賺錢的當時並沒有快樂。那麼,這個快樂在什麼時候會出現呢?老的時候更沒有辦法享受,想吃也吃不下去,想玩也沒有體力。爲了享受而一直很辛苦的去賺錢,但是,這個目標都不會出現。所以,小的時候沒有能力去賺錢,如果小時候可以賺錢的話,當時的身體比較建康還可以享受一下,可是當時沒有辦法工作,等到能工作的時候又沒有時間享受,要享受的時候又不能享受,因爲已經老了,這樣看來就沒有意義了。
剛剛那個偈頌並不是指多數人的情形來說的,而是以某類人爲例子來說的,下面的偈頌也是以某個家庭爲例子來說的,尤其是以現代人爲例子來說的。
「或有貪欲下劣人,黎明而起極勤劬,抵暮歸家身疲極,僵然而臥如死屍。」
現代人很辛苦的工作賺錢,而沒有享樂的時間,終生爲了賺錢都非常辛苦。這個偈頌講的並不是普通的角度,有些在家人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前面那一個偈頌調整過來講現代人所講的是比較普遍的情況。大家對于字面的意思應該很清楚,按照字面來解釋好像沒有那麼普遍的樣子,像剛剛那樣調整爲現代人的角度來解釋,就變成比較符合普遍的情況。
「或由煩惱遊異域,跋涉長途受諸苦,心欲求于諸女色,而諸女色終難遇。」
有一些人爲了家庭快樂的緣故而必須遠赴他方去工作,而且工作時間非常的久,這樣子的話,他的家庭也不見得就會快樂,因爲他們可能終年都沒機會見面。
下面講到有一些人是被別人聘雇爲下屬或仆人,
「欲求自利諸愚人,爲彼彼事鬻自身,彼不可得定無義,徒爲他業風所吹。」
這是以前的情況,以前有人會賣自己的生命,目的是爲了要賺一點錢來得到快樂,但是,我的生命已經給他了,不管他叫我做什麼,我都要辛辛苦苦的去做,等到老了沒有力氣了,想要享受也沒有辦法享受。
接著是講有一些人爲了得到快樂而去賣身,事實上,在賣了身之後,不但是自己不快樂,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都不快樂,也沒有很好的地方可以住。
「或有出賣自己身,他所雇傭無自在,仍懼妻室育子時,樹下祠中無宅舍。」
說實在的,我們應該爲了要求長生、快樂而去賺錢,而有些人卻甯可冒著生命危險去賺錢,這樣就很笨了。
「欲貪欺诳諸愚人,常稱求活故謀生,不顧生命臨軍陣,爲利甘爲人役使。」
這個偈頌就是告誡我們不可以爲了女人、錢財而這樣做。
有些人非常貪愛某個女人,非常重視這件事,甯可爲了她而去做種種的事。
「具貪欲者或斷肢,或貫尖扡爲人幢,或被戈矛相刺擊,亦見投火焚其身。」
有些人就是這樣。也有一些人是爲了錢財,他甯可去從軍或去做違犯王法的事,或是去與他人爭吵,或是爲了賺錢、守護錢財而去做這些事。
「積聚守護散壞諸熱惱,財爲無邊衰損汝應知。」
這兩句主要是講到爲了錢。前面四句是爲了女人,後面兩句則是爲了錢財。有些人爲了愛一個女人而甯可去虐待自己,也許是用自己的血寫下山盟海誓,有些人是去貪愛別人的妻子,搞外遇就跟國家的法律相違背了。有些人是爲了愛某個女人而跟人家吵架,甚至爲了愛某個女人而自焚,這些事情都是有的。
下面是說剛開始沒錢時會很努力拼命去賺錢,等到賺了錢之後,就要千方百計去守護這個錢,想要買股票保值,又要去擔心股票的漲跌,錢放在銀行裏利息很低,放在家裏又怕被偷,這都是爲了錢財在煩惱。
「諸有貪著資財散亂者,陷叁有獄脫苦終無期。于諸具足貪欲者,所欲害多而利少,猶如俯首轅下駒,偶一嚼齧路旁草。」
生起對于錢財或女人的貪愛的話,那就永無出離叁有的機會了,只有一直生起貪愛的心。我們爲什麼稱爲欲界者呢?欲界的特征就是男女會相互貪愛,其原因最主要是因爲這個身軀的關系,所以,對于我們的心的最大擾亂者就是這個貪愛。至于色界和無色界者,因爲他們是以禅悅爲食,所以他們不需要吃食物,我們欲界者要穿衣服、吃東西,這一切都要依著財富受用而來的,這也是欲界者的一個特別的煩惱。如果可以遮止掉貪愛這個煩惱的話,可能就有很大的希望可以生起求脫心了,否則是不可能生起求脫心的,當然也就不可能解脫叁有了。
這是欲界的一個特別的煩惱,欲界衆生的這種煩惱是很深的、很強烈的,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把這兩種貪心去除的話,就比較容易生起出離心,也就比較容易可以解脫。
這裏說「于諸具足貪欲者,所欲害多而利少」,也就是指那些貪愛女人或錢財者,他們也都有前面所說的那些過患,貪著這些所帶來的還是有一點點樂,可是,就僅僅在此世而已,來世絕不可能有的。這裏說「猶如俯首轅下駒」,就是比喻爲一頭馬,它背著重擔或拉著馬車,偶而低下頭吃一口路邊的草,這只是吃一口草而已,它事實上還是要背著重擔,這還是很苦的。
「畜生如是不爲奇,何可人爲瑣屑事,造諸惡業生諸苦,壞我難得暇滿身。」
爲了這一點點小小的利益而那麼辛苦去做事,這並不是我們身爲人的目標,應該是要爲來世而做。如果我們只爲了一點點小小利益而那麼辛苦來做的話,這樣子連畜生也能做得到,身爲人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具足了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善用這個人身可以在一世當中成就佛果,如果不利用它來這樣做的話,那是很可惜的。所以,不應該爲了此世的目標而做,這樣連畜生都做得到,就枉費我們得到暇滿人身了。總結就是:我們應該要去滅掉貪著錢財、女人等等的貪著心。我們不可以去貪著女人和錢財,否則就枉費我們得到八閑暇十圓滿的人身了。
「所欲決定必壞滅,能令墮于地獄等,非爲成于大義利,長時所生疲極苦。」
即使像帝釋天或轉輪聖王可以算是欲界當中最享樂的人,可是,他們也終將有壞滅的時候,此時就墮入地獄當中了。所以,這裏告訴我們不應該爲了那些無意義的、小小的快樂而生貪著的心。
「若僅以其俱胝分,微苦即能成大覺,具欲而行菩提道,苦多菩提不可成。」
我們都是爲了此世或財富、女人而非常辛苦的去做,可以說我們這一生當中多數都是苦,而所追求的都是小小的樂,在無始生死輪回以來,我們似乎都是爲了這些小小的樂而非常辛苦的在做,所曆經的時間等于是久遠到無法計算的,所付出的精力也一樣是無可計算的。如果我們能夠以去追求這些小小安樂的努力的千萬分之一來修具大意義的佛果的話,那麼,我們早就已經得到了,可是,我們卻未曾如此去做。
在密勒日巴的傳記或洛桑卻邊的傳記裏面,他們只用了一世的努力就可以得到佛果了,一世就好像我們剛才說的「俱胝分」,只要我們用千萬分之一的努力來做的話,就可以成就了。
只爲了此世的小小安樂,我們從無始以來就一直艱苦的去努力,這一點跟我們努力于追求佛果比較起來,努力于一世的小小安樂所曆經的千辛萬苦比較大,可是,它的果報卻是非常小的。我們對于追求佛果的努力程度是非常小的,可是,事實上所能得到的佛果的果報是非常大的,這裏說「具欲而行菩提道,苦多菩提不可成」就是這樣的意思。
如果我們站在圓滿菩提這一點來看的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根本就沒有花費千萬分之一的能力來求證圓滿菩提。可是,我們卻爲了一世的小小安樂而花費千萬分的能力,而所得到的果報,而所得到的果報卻是那麼小。如果我們可以用千萬分之一的能力來求證圓滿菩提的話,我們所得的果報是非常大且圓滿的圓滿菩提,這就是叫我們的心要生起這種求證圓滿菩提的心。
寂天菩薩鼓勵我們要生起求佛陀果位的心,而且也告訴我們:你們不用怕,你們已經做了很多辛苦的事,以爲了追求佛陀果位所需要付出的苦的量來說,比較起來,你們已經做了千萬倍的努力了,可是你們並沒有得到什麼,現在只要取出千萬分之一的努力就可以了,只要大家用功一點的話,一定會成佛的。這就是寂天菩薩鼓勵我們要勇敢的生起求佛陀果位的心。
《入菩薩行論 第叁十二講(第7~8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