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普度衆生,故不願移供皇宮,惟供帝王瞻禮,且知清廷氣數將終也。
二、瓢現畫像 普陀佛頂山自文質老和尚重興以來,道風日振。大寮有一茶頭師,是一在家居士,發心在大寮燒開水,供養大衆。最信觀音菩薩,每晨叁時起燒開水,至晚上九時止,手持大銅瓢,盛一瓢水,念一聖號,手動口念,工作不停,聖號不斷,如此念念無間者二十年,大水瓢之銅柄上,忽現觀音菩薩全身聖像,圓滿莊嚴,初疑人畫,用水洗之?愈洗愈明,以布拭之,愈拭愈顯,令衆生敬,感茶頭師發願出家。文老和尚以菩薩垂慈,現希有事,我等應生希有心,珍藏供奉,永鎮山門,請圓瑛大師撰觀世音菩薩應現記。
按瓢現聖像,乃手持口念,二十年精誠所感,接引其出家得度也。
叁、石現聖容 民國叁十二年叁月初五日,無錫佛教淨業社社友王德超等男女百余人,雇輪往蘇州靈岩山進香參拜,同谒在山閉關之太平寺退隱真達老和尚,談及山上西施洞之名,與佛法頗不相應,當改名觀音洞,方丈妙真和尚深善其說,請王發心在洞內恭繪觀音聖像。十叁日下午一時王與袁德常等數人同赴洞中,見洞內頑石高低不平,碎紋複雜,無從下手,皆有難色,虔誠同念觀音聖號。刹那之間,石上忽現大士聖容,眉目畢肖,妙相天成,莫不喜出望外,贊歎禮拜。適有遊客多人,見亦致敬。王即登梯,依相繪出。不意石上又現身相,或大或小,或坐或立,見者各有不同,殆亦普陀梵音洞之第二靈境耶?衆益驚喜!旋又現鳌魚一頭,在聖像下,張口翹尾,俨然大士端坐魚身。其下石隙,頓現天然大海之象,令皆得見。從此妙相莊嚴,永留名山勝境,尋聲救苦,特來饒益有情也。
按改西施洞爲觀音洞,即現妙相莊嚴,令王依繪,供衆瞻禮,得福無量也。
四、洞現石像 民國六十年元月廿二日,臺灣水泥公司高雄廠工人在高雄市壽山水泥原料工地炸開石塊時,發現一天然石洞,約深二十公尺,寬十五公尺,中央矗立觀世音菩薩聖像一尊,高約四公尺,頭戴盤卷佛巾,身穿潔白佛袍,腳立圓型蓮華臺上,右手抱嬰兒,栩栩如生,較一般寺廟供奉之雕刻聖像,更生動自然。附近居民紛往參拜,廠方恐人多擠壞,派工掘運辦公室,前往瞻仰禮拜者仍絡繹于途,將獻高雄市佛教支會供養。菩薩于此時此地現身應化,俾各地人民皆能恭敬禮拜,共沐救苦救難之慈恩,永免刀兵水火等劫難也。
五、閣毀像存 太魯閣建于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東端之半山,不知若幹年也。下俯霧溪,上聳才岩,中供觀音大士銅塑立像,靈感甚多。民國五十一年春忽岩石崩墜,閣宇全毀,惟大士像前移八尺,近臨鐵鼎,屹立如故,毫發無傷,觀者贊歎,鹹謂大士威神之力,如此其驗且著也。是年夏公路局重建太魯閣,閣後鑿岩爲洞,深達丈許,移供大士聖像于其中。請湖南張齡居士撰觀音靈感碑文,刻于閣壁,以傳靈異。尤以東西橫貫公路之告成,經曆奇險巨艱,筆難盡述。如四十六年覆測,改從南線開始,值上遊迎賓峽崩石塞溪,堵水成泊,山洪沖決,怒濤卷人畜入海,使先易轍改圖,而免執事者盡爲魚鼈也。當築路工程進行中,先總統 蔣公親臨巡視,路基甫奠,慮生險阻,而土石堅固,警跸無驚。自全線通車迄今,往來車輛,悉慶康莊。凡此祥符,實由靈贶,信乎大慈宏誓,無往而不被其覆帱也。
按橫貫公路即將告成之時,太魯閣車可直達,忽岩崩閣毀,惟像獨存,使重建新閣,以供朝參,而起敬信,俾共沐慈恩也,。
六、照現聖相 夏秋之際,常有臺風起于太平洋中,中途或變強變弱,方向亦或西或北,變化無常,西岸各國,常遭肆虐,輕則拔木毀屋,重則傷害人畜,誠天災難防。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十九日美國空軍爲研究臺風變化情況,派飛機攜照相機追蹤拍攝。臺風中心有所謂“臺風眼”,晴空無雲,茲忽發現其中有一黑雲,雲上有光,當予拍照,攜回沖洗,則雲中有龍,爪牙可辨,頭立一人,妙相莊嚴,不知何神?持示華人,即知爲觀音菩薩鎮壓臺風,不使爲災。索取寄臺,證明觀音菩薩無時無地不實現其救人救世之大願也。
七、屢賜聖像 民國叁十八年冬在重慶撤退前,擬請觀音聖像,求保平安,忽于地攤請得阿彌陀佛及觀音、關帝小相片各一幀,俾便攙帶,蒙祐履險如夷,安抵臺灣。即恭設佛堂,擬供西方叁聖像,求確保臺澎金馬,光複大陸,拯救同胞。而當時臺北不易請到,忽承臺中陳翁恭送香港影印五彩叁聖像及鏡框叁幀,俾常供奉。五十六年秋退隱臺北市郊淨蓮別墅,忽有某居士出國,將所供觀音瓷像送供迄今,未見來迎。六十四年十一月廿叁日,內子鄭侶梅見隔壁衡钰居士以五千五百元,新雕地藏菩薩檀木小像,妙相莊嚴,因發心塑一觀音聖像,祈祐胃病早愈,全家均無病苦,命終往生極樂。次日下午余赴十普寺開財團法人董事會,便購胃藥及奶粉,至吳興街候車,即見鄉婦挑一籃二紙盒,籃內臥一觀音銅像,謂系其翁生前所供,索價五百元,還二百元而未允,竟隨余上車坐下,以腿加護籃盒,據雲內共觀音銅像叁尊。當不忍見其亵渎受報,願將買藥及奶粉之款共六百余元,全部交付,並請叁尊,經伊數後,嫌少退還。至潮州街口下車時,突允兩尊五百元,俾留百余元,迎往買藥開會後,回墅供奉,始悉均爲明宣德年鑄古銅佛寶,焚香頂禮,共贊希有!內子求大悲水吞藥後,胃即痊愈,臺澎金馬現已確保,大陸光複之期諒不遠也,若非大士遺賜聖像,何隨感隨應皆如斯之巧耶。
第叁節 接引比丘
一、專持聖號 源度大師,字慈舟,河南鎮平張氏子。棄儒出家,旋受具戒。素皈心彌陀淨土,尤敬信觀音大士,所居辟淨室,敬供聖像,若大若小,若繪若雕,若金若玉,若絹若紙,五色燦爛,巍峨莊嚴,皆爲大士金身。身拜拜斯,口念念斯,意觀觀斯,淨念相繼,感觀音灌頂,而塵惑頓消,本性朗然。精勤靡懈,數十年如一日。諸皈信者請求開示,悉以淨土導之,士庶傾心,皈依甚衆。清鹹豐七年謂弟子言:“二八歸西”,皆不解。八年七月中忽示疾,棄諸雜緣,專持聖號,日以萬計。八月十五日力疾別衆,合掌頌曰:“觀音來接引,既望自歸真。”十六日卯時卒于寺,年六十七。遺囑逝後七日且勿發訃,至期某退居舍壽,得並治喪。
按大士既爲灌頂,複接引往生,以其專持聖號也。既預知二八歸西,乃八年八月十六日,皆二八也。複遺囑七日勿發訃,更預知他人之生死也。
二、工念無間 具行大師,名曰辯,雲南會理人。幼時怙恃,贅鹽源曾氏,生二子,家貧苦,全家工雞足山祝聖寺。清宣統二年廿一歲,領全家八人同禮虛雲和尚求出家,旋受具戒。耳聾貌醜,不識字,教念阿彌陀佛及觀音菩薩求生淨土法門,遂屏息諸緣,一心系念。日種菜,夜禮拜念佛習坐,間學課誦,自極精勤。民國四年出參四大名山,九年回滇,適雲公重興昆明雲棲寺,願隨精修苦行,令住下院勝因寺,凡築牆蓋房、種菜植樹、挑石挖土、灑掃炊爨等,工無一刻暇,念佛亦無一刻閑也。不蓄余物,口無多語,夜開靜,禮金剛藥師淨土諸經,一字一拜。黎明鳴大鍾,上殿課誦以爲常,未嘗寢息。偶自縫衣,或代同參縫補,一針一佛號隨之。十叁年戒期,被請爲尊證,忽將所有衣被用物售盡,赴觀音堂設齋供衆,問何往?但笑不語。戒畢,即告假往下院,叁月廿九日午參後,密往大殿後曬坪內,取稻草數把,披袈裟趺坐其上,左手執引磬,右手敲木魚,向西念佛,以火自焚,年叁十六。迨衆往視,猶端坐灰上,形狀如生,異香遠聞。取引磬,忽倒下成灰。
按師一字不識,猶苦行精進,虛雲和尚追悼詩,有密行功圓上品蓮之句,足證其上品往生也。我輩讀書識字者,如悠忽虛度,豈不愧煞!惟自焚,未得念佛叁昧者,切勿萌此妄念,以免著魔發狂,永墮惡道耳。
叁、大士授咒 守念大師,名能修,海州金氏子,六歲喪父,即隨母吃素。十九喪母,廿五歲投雲臺山海天洞隆超長老跪求出家,自晨至午,憫其誠始爲剃發。民國九年卅四歲,往寶華山受具足戒。住育王寺,拜佛舍利叁年,忽觀金光。是夜夢觀音菩薩授大悲心陀羅尼一卷,自此日持大悲咒八十遍,佛號五萬爲定課。十叁年朝普陀,禮觀音,築茅篷,居二年。後北上至淮安,被請爲定善寺念佛堂兼放生庵念佛堂堂主,常領衆念佛,不辭勞苦。廿八年住持地藏寺,訂立寺規,朝暮上殿,六枝香念佛爲日課,專領缁素行道。卅二年秋寶應萬緣庵念佛堂虔誠禮請,臨行語昌田師曰:“吾當于十月初六日西去,不久當歸。”果于十月初二日返寺,昌見其無病,問何知即當西歸?師雲:“吾偶入定,見大士放船來接,故知往生時至。”問何時生何品?答曰:“初六辰時,下品上生。”旋感不適,念佛不辍,屆時自起沐浴,搭衣展具,向西頂禮叁拜,跏趺端坐,朗誦大悲咒七遍而逝,年五十七。
按大悲心陀羅尼經雲:“若諸天人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既夢大士授咒及放船來接,向西坐逝,其往生西方佛土無疑也。
第四節 接引比丘尼
一、現尼見佛 靜德尼師,浙江名孝廉方拱辰之次女也。年十九,適錢文卿居士之子遂初,受全家持齋奉佛之感導而同化,與小姑純德尼師尤相得,遂皈依大悲庵蓮善尼師,發願持長齋,日誦彌陀經、大悲咒各叁遍,念佛與觀音名號各數千聲,終歲無間。連生叁女寶因、曼因、妙因,卅六歲爲夫納妾,送寶因入庵爲尼,自受菩薩戒,常居庵中,非有要事不返。每日坐香念佛,專修淨土,見人辄勸以念佛行善。盡出所有,于庵後建屋七楹,中叁間爲佛堂,每逢朔望及諸佛菩薩誕日,必集女居士念佛。民國廿二年春發願閉關七七日,關中禁語及過午不食,日必禮佛一千零八十拜,念佛不辍。六月中朝普陀,禮觀音,朝育王,燃臂香九,供佛舍利。歸後自製新尼衣鞋帽全套,謂衣此好見佛耳。中秋後略感不適,即自知時至,欲現尼相見佛,夫稱善…
《觀音靈感錄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