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p align="left">能知也是靠所知,必須有一個所知道的法就可以說它是能知,外道在剛剛辯論的時候也會回答:聲音是有時候不存在的,但是,色法還是存在的。所以,這個補特伽羅還是可以承認能知。補特伽羅是怎麼樣存在的,我們想一想外道所說的能知。但是,外道又不會像應成派一樣說「補特伽羅是整個全部依賴有那個對境」,應成派的說法是補特伽羅是如幻如化的,自己完全是沒有自性的,能知是依于有境存在,有境依賴對境,自己完全都是沒有什麼自性的,這就是應成派的解釋。外道不會像應成派這樣的說法,但是,還是會說補特伽羅就是能知,也是需要靠有境的。
第六十叁個偈頌也是根源于第六十二個辯論,自宗說:你主張補特伽羅是有自性的,既然它是自性成立的,你就不可以說它有時候是執聲音的有境,而有時候則是執色的有境,也就是你就不能承認它是這樣一直變化的。
「聞聲自性者」
聞聲是誰呢?就是那個補特伽羅(識),它是自己自性聞聲的,自性成立的,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雲何成眼識」
藏文的意思是 「雲何執色識」
也就是怎麼樣會變成一個執色法的識呢?因爲他聽聞聲音時是自性成立的,那麼就永遠都不會變化了,也就不會是執色的識了。
現在是在「補特伽羅(識)」上面辯論,從補特伽羅聽聞聲音時是不是自性來辯論的。剛剛在前面有辯說:聲音是無常的,所以有時候是不存在的,當聲音不存在的時候,這個補特伽羅不會變成沒有對境,它還是有對境的,對境是色法。這是外道在第六十二個偈頌中的回答。所以,第六十叁個偈頌就說這種是不可以變化的,因爲它是自性的,因爲你說聽聞到聲音是自性成立的,所以是不可以變的。所以,我們這裏辯論的基礎的法是在補特伽羅上面。
「一人成父子,假名非真實」
這裏有一點麻煩,我們要先講一下外道的主張。補特伽羅是知,「主」是因,補特伽羅遇到色法則是果,我們遇到輪回就是果,我們遇到輪回裏面的色聲香味就是果,「主」就是因,「主」在哪裏呢?就在我們的心中,也是跟著我們一起的。我們本身有這個「主」,他們就會說「主」就是自性,自性就變出來是幻相。剛剛講「主」是所有的自性,來源就是它,色聲香味的自性意思就是它們的來源,也就是它們的因,都是從「主」那邊冒出來的。所以,色聲香味都是幻相。
這個補特伽羅遇到色聲香味或這個環境、這個輪回,是從他的心中有「主」而來的,外道承認這個「主」就是所有果的一個因,最主要的因就是它。爲什麼所有的果會從那裏出來呢?因爲這個「主」本身有自性。爲什麼從那邊會出現輪回呢?就是這個「主」本身有輪回的自性,輪回的自性的意思就是以後從那邊就會出現輪回,所以,輪回的自性的意思就是輪回的因。所以,補特伽羅有聲音的自性或是遇到聲音、聽聞到聲音的自性,補特伽羅也有遇到色法或執色法的自性,因爲補特伽羅有這個「主」,所以就會有這個自性。
剛剛講有這個自性,中觀應成派就認爲不可以說有這種自性,比如說有聲音的自性也有色法的自性,整個輪回的法的自性在我們心中都有。我們爲什麼會遇到這個世界呢?因爲我們心中有這種自性。外道一直都是講這樣的自性,應成派就說不可以這樣說,因爲講自性就是不可以變化的,有時耳聞而有時看色法就不可以了。所以,這裏就矛盾了,他宗和自宗主要的辯論是在這個地方。
「一人成父子」,他說:補特伽羅聽到聲音的時候,聲音的幻相出現了,聲音那邊示現的就是幻相,所以,當補特伽羅聽到聲音的時候,我們心中的「主」從那邊示現了這個聲音,所以我們就聽到了這個聲音。所以,「我們聽到聲音」的自性是我們的「主」,當我們聽到聲音的時候,「主」裏面的一部分變成聲音,在聽不到聲音的時候,「主」裏面的另外一個就變成看到色法。所以,「主」那邊就會一直冒出來,一直會示現出來。所以,當「主」示現出來聲音的時候,它就是幻相,而對色法來說,它是自性,而對聲音來說,它則是幻相。所以,幻相跟自性是父親跟兒子,對那個來說的話,它是自性,對這個來說的話,它則是幻相。外道是這樣解釋的,剛剛講的「一人成父子」就是這樣的意思。
寂天菩薩說:你這個比喻是不對的,父親跟兒子是名言安立的一種比喻,現在你所講的是自性,所用的比喻卻是名言安立、假的,所以不可以用這個比喻,所以說「假名非真實」。父親跟兒子的關系就是假名的、名言安立的一種比喻,所以,你就不可以用這個比喻成立一個真實的自性,「非真實」就是不可以成立一種真實的情況。
外道講的是從「主」那邊一直示現的,這樣講的話,我們也會說一切的法是從分別心那邊出現、安立的,有一點像。他們所講的「主」,也是從那邊一直示現整個輪回。
學員:我查了一下隆蓮法師翻譯的用詞,『藏文○』是變異,『藏文○』是自性。
翻成變異可能比較好一點,幻相聽起來有一點像是幻化的感覺,幻相也是承認假名,可能翻成變異好一點。接著我們講他們對「主」是怎麼解釋的,第六十四頌
「憂喜暗叁德,非子亦非父」
剛剛前面講的是聲音的自性跟色法的自性,比如聲音的變異是色法的自性,就是一直會變化。比如有時從「主」那邊示現聲音的變異,那時對色來說是色的自性。所以,有時候是聲音的變異,有時候是色的變異,但是,是未來其他法的自性,這樣的講法主要是講「主」。「憂喜暗」叁者,我們是講貪瞋癡,甲曹傑大師是翻成情塵暗。
「主」可以說是所有輪回的一個因,所有輪回的因是什麼樣子呢?一個可能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五唯)或地水火風空(五大種),屬于有情的心續攝持的有十一種(十一根),屬于外面而不是心續所攝持的法有十個,就是剛剛講的五唯和五大種,總共就有二十一個。
這二十一個的來源是什麼呢?剛剛說心續當中所攝的來源也是靠「主」,「主」裏面的心力(情)主要是管心續所攝的這十一個因,外面的五唯和五大種的來源的因就是塵,另外一個是我們沒有辦法看到而它還是有另外一種作用,比如五唯和五大種的一些變化,有情心續的十一個也是一直會變的,這就是靠「暗」,所以,「暗」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因。
應該是這樣說,剛剛講的那叁個平等的時候才會說「主」,如果這叁個不平等而冒出來的話,那就開始變異了,那就會有這些果的出現。在開始變異的時候,「主」那邊就會開始變成「大」,就是剛剛那叁個不平等時就成爲大。所以,先是有「主」時,情塵暗叁者是平等的,就是非常平靜,等到一不平靜的時候,這叁個就出來了,這叁個出現的時候就稱爲「大」或「慢」。
剛剛講的不平靜的後面就開始産生果了,當這叁個不平靜的時候,一個一個的影響就不一樣,當塵的力量比較強的時候,就會出現剛剛那十種,情力的力量比較大的時候,就會出現剛剛講的十一個。
我們上次有數過順序,第一個是主,接著是大、我慢、五唯、十一根、五大種,然後就是識(補特伽羅),總共是二十五個。應該是說:這叁種平靜的時候就是主,不平靜的時候就産生大,不平靜的時候就出現心(識),他們就會說補特伽羅和心是不一樣的,有一點思惟的想法就出現了,不平靜的後面就會出現一種第六識的想法,這就是大。出現之後又更猛烈去想的時候就是慢,剛剛前面的情力、塵和暗叁者就分在「慢」這裏,慢這裏不平靜的情況太明顯了,剛開始的不平靜是大,不平靜到太嚴重了就是慢,這兩個還是有不同。
非常嚴重時,也是前面有主,還有後面有大,這兩個一起力量就出現了後面太不平靜的叁種慢,就是剛剛講的黑暗、情力和塵等叁種,從這叁種就開始出現果了,果是怎麼出現的呢?比如情力那邊就出現了十一根,塵那邊就出現了五唯,五唯那邊又再出現了五大種,這樣就已經二十四個了,這些因和果就是在補特伽羅身上出現的,所以,第二十五個就是補特伽羅。
所以,「主」是有情、無情所有的來源,應該是說有心續當中所攝持的法和不是心續當中所攝持的法等兩者,這兩個的來源都是「主」,然後就有這樣的因果關系,而這些因果關系是在補特伽羅身上出現的。
我們這邊講的時候有一點混在一起,因爲補特伽羅心續當中也有「主」,所以他會聽聞到聲音及看到色法,這就是因爲他有這個自性。我們中觀應成派認爲有自性就是指它自己是自性成立的,這是一起看的,外道講的時後世把補特伽羅和主分開的,也就是補特伽羅和色法的自性都是分開的,可是,我們應成派就把它看成一個,如果補特伽羅是有自性的話,他聽聞到聲音就是自性成立的。
現在這裏就是要破除他對于「主」的解釋,「憂喜暗叁德」,不知道這裏的「憂」是不是「塵」的意思,喜的意思是情力。這裏的塵並不是灰塵的意思,它是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得到的一個法,但是,有一點不通的意思,當我們的心在憂傷的時候就沒辦法想開,有一點點擋住的意思,塵就有這樣的意思,這裏也是有貪瞋癡的意思。
外道說一切示現我們看到的都是輪回,從「主」那邊就示現,所以,這些都是假的,只有「主」是真的,所以說「主」是自性、勝義谛,勝義谛的意思就是真的,「主」是最主要的因,外道主張「主」是有這樣的特性。但是,以現在所用的父親和兒子的比喻來說,就完全不是這個意思,這兩個來說就是假名,相對這個來說它是父親,相對那個來說它是兒子,這種跟「主」上面是自性或勝義谛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可以說你們主張勝義谛、自性的意思是不可以變化的,它是非常穩定的,所以,父親的自性不可能變成兒子的變異,兒子的自性也不可能會變成父親的變異,因爲就是講主是勝義谛,所以,它是非常堅固而不可以變化的。所以,這裏說你們的主張跟你們現在所用的父子的比喻是不通的。如果你們用父親和兒子的比喻的話,你們就應該要舍棄你們自己所主張的「主」的解釋,所以說「非子亦非父」。
應該是這樣說,他們所講的主在這叁個平靜的時候是會有的,這裏的「德」就是「平靜的時候才會有主」的意思,但是,藏文裏面並沒有「德」。
不管外道或內道都會用「勝義谛」一詞,比較重要的是要了解用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意思,比如應成派、自續派、唯識宗都會用「勝義谛」一詞,爲什麼一直要用勝義谛呢?我們就是要去除內心的煩惱,這是大家都共同的,不管是什麼宗義,我們大家都是要修行及去除內心的煩惱。內心的煩惱是從哪裏來的呢?就是從我們的無明那裏來的,這也是大家共同的。無明是什麼樣子呢?當我們面對一個境的時候,我們會去執著表相而不了解它的真實的實相,這就是無明。
表相有很多種,比如常樂我淨等等各式各樣的表相,跟這些錯亂的表相相反的也是有很多種的實相,我們一直修各式各樣的實相,我們不可以去執著那麼多種的表相,而是要去除這樣的無明。我們一切真實的實相都要去修才能去除無明嗎?沒有辦法這樣子,有一種表相只要去除掉,同時其他所有的表相都能去除掉,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所破。
當然我們要修的是最細的、最深的一種實相,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我們修了這個才能夠去除掉所有錯亂表相上面的執著,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一種實相,大家都共同說一定有這種實相,所以,大家會說一定有勝義谛,應成派、自續派都會說勝義谛,連外道都會說勝義谛,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勝義谛,一切根執于任何錯亂表相的執著全部都可以去除掉,這是大家共同承認的。
比如我們看到外道在這裏講「主」,我們要了解「主」是什麼樣子,如果一直去觀察它的話,所有的錯亂煩惱全部都會去除掉,所以就稱爲勝義谛。同樣的,唯識說能取所取二空就是勝義谛,這就是最殊勝、最究竟的實相,我們修它就能夠去除掉最細的、最底下的那種錯亂的表相的執著心,如此一來,其他什麼錯亂的表相就都一下子就去除掉了。自續派也會說他們自己本身所主張的空性就是勝義谛,修了這個之後,不管什麼錯亂的想法都可以去除掉,這就是勝義谛,是最殊勝的。
當自續派看唯識的時候,會認爲他們的還沒有達到勝義谛,他們認爲還有更深、更殊勝的。當應成派看自續跟唯識的時候,也會認爲他們講的太粗了,認爲還有比他們所說的更細的,認爲他們這樣修還是會有很多表相上面的執著,所以會認爲他們的勝義谛還不夠殊勝,還有更殊勝的就是應成派所講的空性,應成派所講的空性可以說是最究竟的,所以,圓滿的空性就是應成派所說的。
應成派所說的跟其他宗義有一點不一樣,他們對于他們所認爲的所破解釋的時候很神奇,每一個煩惱不管大小粗細,任何一個煩惱的核心裏面已經進來了所破的想法。所以,應成派所認出來的所破是非常細的,只要一能夠去除掉這個所破,一切的煩惱也都馬上能夠去除掉,應成派所認出來的所破就有這樣的力量。所以,如果去修應成派所講的勝義谛的話,當然就有這種效果。所以,爲什麼大家都會一直講勝義谛的原因就在于此。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二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