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叁講(第9品)

  

《入菩薩行論 五十叁》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06-24

  

我們在講到空性的基礎法時一直會用到「補特伽羅」、「我」,爲什麼會用到「我」呢?可以說我們內心的造惡業、生起煩惱都跟我的錯亂想法有關系,當我們在造惡業之前內心一定想「我是最重要的」,然後就從那裏産生傷害別人的念頭。所以,可以說「對于我上面的執著的心」是非常有關系的,相較之下,對境(法)上面的執著就還好,「我」上面的執著心是比較嚴重的。所以,當我們在講空性的時候,我們的重點會一直放在「我」上面。另外也可以說我們輪回的根本也是薩迦耶見(我執),我們不會說輪回的根本是法我執,而是說輪回的根本是補特伽羅我執。因此,我們想要趕快脫離輪回的話,那也是要靠了解補特伽羅無我。

  

我們現在這邊講到補特伽羅,並不只是一般的能獨立實執有空的部分,我們這裏是講無自性的部分,應成派在這裏就一直講無自性的部分。無自性跟緣起是非常有關系的,一般講的能獨立實執有空跟緣起就沒有那麼大的關系,一般講的能獨立實執有空沒有辦法達到跟緣起同等級的位置,我們對于因果緣起的道理,就是要靠無自性的空性才能夠如理的解釋。我們用緣起的正因可以成立起無自性的空性,而完全不能成立補特伽羅能獨立實執有空及唯識講的二空,我們成立這些跟緣起是沒有什麼關系的。所以,可以說跟緣起相等的,且有非常緊密關系的就是無自性的空性,而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執有空及能取所取二空就沒有那麼緊密的關系。

  

無自性跟緣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我們可以說最殊勝、最廣的、最細的緣起就是從菩提心的角度能夠看得到的這種緣起的道理,這就是最廣的、最細的一種緣起。從菩提心的角度看到什麼呢?要圓滿自利都是要靠利他的,利益那麼多的衆生所緣起出來的就是自利圓滿的法,那麼多的利益他人的因跟緣種下去了之後,就會生起佛的果位,這可以說就是最廣的、最細的一種緣起的道理。

  

最廣的、最細的道理是從哪一個角度看呢?以菩提心的角度來看就是這個,可以說有境的菩提心就是修廣行,菩提心的對境的法就是最細的、最廣的緣起的道理。所以,菩提心跟有境的空性慧兩者是互相非常有關系的,爲什麼呢?對境的那麼廣、那麼細的緣起的道理跟無自性兩者就非常有關系,既然對境的這兩者有那麼緊密的關系的話,當然有境的菩提心跟空性慧也是相當的互相收攝、增長的,有這樣的關系。我們平常念的「爲利衆生願成佛」,可以說「爲利衆生」就是成佛的因跟緣,成佛所需要的是廣大的因緣,無量無邊的因緣種下去之後才會成佛。前面的「我以布施等功德」的「布施等功德」就是叁大阿僧祇劫當中修的階段,這就是無量無邊的因緣種下去,然後才有後面的佛的果位。所以,當我們在念這個的時候,一邊也可以配合空性慧或配合思惟緣起的道理,然後菩提心就生起來了,這種菩提心就可以說是空性慧所攝持的。

  

當我們在念「我以布施等功德,爲利衆生願成佛」的時候,既然佛是那麼圓滿的功德,當然在因的時候也就是廣大無量無邊的因就要種下去,這也就是要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或者是在叁大阿僧祇劫當中的布施等等資糧種下去,這樣才會有佛的果位。

  

成佛爲什麼要具足那麼廣大的因緣呢?佛是無自性的、自己沒有獨立的,所以都是要靠因跟緣,要靠無量無邊的因緣才會産生佛的果位。所以,我們在念這個偈語的時候,就要去思惟廣大因緣的道理,也可以說無自性的空性的道理,這樣思惟之後就如理的生起菩提心,可以說是如緣起的道理而生起的,所以,這個菩提心是最殊勝的有智慧的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最聰明、最有智慧的,能夠看到很長遠的一條路,能夠看到那麼廣的緣起的道理,有這樣的智慧就生起菩提心,所生起的菩提心就是最有智慧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攝持空性慧,這樣就跟一般的菩提心不一樣,一般我們不會這樣思惟的話,我們所生起的發心就可以說只有福德的部分而已,而並沒有智慧的部分。所以,如果沒有空性慧的智慧所攝持的話,這種功德才一生起就被瞋恨心消滅了。

  

我們現在學習這些空性,了解了一點點,我們就可以用這些道理來思惟空性、緣起的道理,然後就生起菩提心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個菩提心所攝持的善根的話,這些就沒有辦法被瞋恨心消滅。所以,一般福德的世俗菩提心如果沒有被空性慧攝持的話,那就會被瞋恨心消滅。因此,在生起菩提心的時候,我們學過空性的道理的人應該要有這種生起的方法。

  

我們上個星期講到第六十四個偈頌,這裏主要是講到破除數論派,他講的「主」是「自性」,「自性」的意思是「因」的意思,最根本的自性就是「主」。最根本的自性是存在哪裏呢?就是在我們的心中,他們講的是存在于「我」的心續當中。這些自性是什麼的自性呢?就是這些果報的自性,比如我們所看到的色聲香味觸等等、外面的輪回、我們自己的五唯、十一根等等,就是這些果報的自性。

  

所知的法有二十五個,除了「我」跟「主」之外,其他的二十叁個都是果,果是指變異,所以就是二十叁個變異的自性。其中的色和聲既是色的自性也是聲音的自性,後面兩句是「彼無聞聲性,不見彼性故」,這裏講到前面是所立的法,「」指的是執色的我的心續當中的自性(就是指主),所以,我的心續當中的主就是一切果的自性,這裏舉出來的彼可以說是色法的自性的那一部分。我們知道「主」是一切的法的因、一切的法的自性,現在所取出來的是色法的自性的部分,「主」裏面有這個部分。「主」是一切法的因,所以,它是色聲香味等等一切法的因,其中色法的自性的部分是不是聲音的自性呢?「彼無聞聲性」的意思是它不是聲音的自性。以我們應成派的角度來看,如果「主」是色法的自性的話,那就不可能是聲音的自性。所以,色法的自性的「主」不可能是聲音的自性,爲什麼呢?如果是聲音的自性的話,應該是我們大家能夠看得到的,但是,它並沒有辦法看得見,「不見彼性故」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沒有辦法看見聲音的自性的部分,後面這兩句就是這樣的意思。

  

我們可能會有一點把「主」跟「我」混在一起,我們現在要破除的是「我是常法」的部分,我們要怎麼破除常法呢?這個「我」也要具足「主」,不可以說「我」是那邊、「主」是這邊,「我」本身就有「主」。比如我們在學攝類學時會說瓶上面無常,瓶上面的無常不可以說它是瓶子,瓶本身就是有無常,這個無常是一種非常細的無常法,瓶子上面的無常是隱蔽法,而瓶子本身則是現前法,瓶子是無常的「無常」不是現前法,所講的無常是怎樣的無常呢?不可以說它就是無常,「瓶子」跟「瓶子是無常」這兩者還是要區分的,瓶子是無常這一部分是隱蔽法。

  

同樣的道理,「我」有自性,「我」本身就有這個天分。跟剛剛的瓶子是無常一樣,我是無常,無常是隱蔽法,我不是隱蔽法,我是現前法,我是無常就是隱蔽法,這裏是有區分的。同樣的,「我」來世會遇到輪回,這個就是自性,「我」本身有「來世會遇到輪回」的天分,這個就是自性,這個就是「主」。所以,我們去尋找的話,就會發現「我」跟「主」是混在一起的,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所以,我們應成派也是用「主」的角度來破除他的「我是常法」的想法。當我們在破除它的時候,有的時候講「主」,有的時候講「我」,原因就在于此。我們在前幾次講過:我們學空性會覺得模模糊糊,這是正常的,這個就是深見的法。

  

我們剛剛在前面講的「彼無聞聲性,不見彼性故」,以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的話,也可以說看到或執色法的我如果聽聞到聲音的話,這是不可能的,他應該不是聞聲音的性,他沒有具足聞聲音的自性。我們剛剛說色法的因是主,它不是聞聲的自性,以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的話,可以說執色法的我不可能聽聞到聲音的自性,爲什麼呢?如果這個補特伽羅在一個色法上面一直看的話,他就不可能會聽得到。我們講過「顯而未定」,一個補特伽羅的心安住在色法上面時,他就沒有辦法聽到別人講的什麼話了,這裏講的就是這樣的意思。一個執色法的補特伽羅的意思,就是心非常安住于色法上面的一個補特伽羅,他就沒有辦法聽得到聲音,「不見彼性故」就是這樣的意思,「彼性」指的是「彼聞聲性」,也就是「不見彼聞聲性故」。這個是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的,實際上跟前面講的意思是相同的,前面講的是「色法因的部分的主,不可能有聲音的自性」,現在用另一個詞是「心安住色法上面的一個我不可能同時會聽聞到聲音」,這兩個是一樣的意思。

  

應該這樣子說:如果這個補特伽羅沒有這樣子的話,這個補特伽羅心續當中的自性本身就是色的自性、聲音的自性。色法的自性的意思就是色法的因,色的因就是這個補特伽羅能夠看得到色法的因,他能夠看到色法的因是他心續當中的主,他能夠聽聞到聲音的因是他心續當中有主。他來世爲什麼會輪回呢?因爲他心續當中有主。我們爲什麼會遇到這…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叁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