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五十三》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6-24
我们在讲到空性的基础法时一直会用到「补特伽罗」、「我」,为什么会用到「我」呢?可以说我们内心的造恶业、生起烦恼都跟我的错乱想法有关系,当我们在造恶业之前内心一定想「我是最重要的」,然后就从那里产生伤害别人的念头。所以,可以说「对于我上面的执着的心」是非常有关系的,相较之下,对境(法)上面的执着就还好,「我」上面的执着心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当我们在讲空性的时候,我们的重点会一直放在「我」上面。另外也可以说我们轮回的根本也是萨迦耶见(我执),我们不会说轮回的根本是法我执,而是说轮回的根本是补特伽罗我执。因此,我们想要赶快脱离轮回的话,那也是要靠了解补特伽罗无我。
我们现在这边讲到补特伽罗,并不只是一般的能独立实执有空的部分,我们这里是讲无自性的部分,应成派在这里就一直讲无自性的部分。无自性跟缘起是非常有关系的,一般讲的能独立实执有空跟缘起就没有那么大的关系,一般讲的能独立实执有空没有办法达到跟缘起同等级的位置,我们对于因果缘起的道理,就是要靠无自性的空性才能够如理的解释。我们用缘起的正因可以成立起无自性的空性,而完全不能成立补特伽罗能独立实执有空及唯识讲的二空,我们成立这些跟缘起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可以说跟缘起相等的,且有非常紧密关系的就是无自性的空性,而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执有空及能取所取二空就没有那么紧密的关系。
无自性跟缘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我们可以说最殊胜、最广的、最细的缘起就是从菩提心的角度能够看得到的这种缘起的道理,这就是最广的、最细的一种缘起。从菩提心的角度看到什么呢?要圆满自利都是要靠利他的,利益那么多的众生所缘起出来的就是自利圆满的法,那么多的利益他人的因跟缘种下去了之后,就会生起佛的果位,这可以说就是最广的、最细的一种缘起的道理。
最广的、最细的道理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呢?以菩提心的角度来看就是这个,可以说有境的菩提心就是修广行,菩提心的对境的法就是最细的、最广的缘起的道理。所以,菩提心跟有境的空性慧两者是互相非常有关系的,为什么呢?对境的那么广、那么细的缘起的道理跟无自性两者就非常有关系,既然对境的这两者有那么紧密的关系的话,当然有境的菩提心跟空性慧也是相当的互相收摄、增长的,有这样的关系。我们平常念的「为利众生愿成佛」,可以说「为利众生」就是成佛的因跟缘,成佛所需要的是广大的因缘,无量无边的因缘种下去之后才会成佛。前面的「我以布施等功德」的「布施等功德」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修的阶段,这就是无量无边的因缘种下去,然后才有后面的佛的果位。所以,当我们在念这个的时候,一边也可以配合空性慧或配合思惟缘起的道理,然后菩提心就生起来了,这种菩提心就可以说是空性慧所摄持的。
当我们在念「我以布施等功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时候,既然佛是那么圆满的功德,当然在因的时候也就是广大无量无边的因就要种下去,这也就是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或者是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的布施等等资粮种下去,这样才会有佛的果位。
成佛为什么要具足那么广大的因缘呢?佛是无自性的、自己没有独立的,所以都是要靠因跟缘,要靠无量无边的因缘才会产生佛的果位。所以,我们在念这个偈语的时候,就要去思惟广大因缘的道理,也可以说无自性的空性的道理,这样思惟之后就如理的生起菩提心,可以说是如缘起的道理而生起的,所以,这个菩提心是最殊胜的有智慧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能够看到很长远的一条路,能够看到那么广的缘起的道理,有这样的智慧就生起菩提心,所生起的菩提心就是最有智慧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摄持空性慧,这样就跟一般的菩提心不一样,一般我们不会这样思惟的话,我们所生起的发心就可以说只有福德的部分而已,而并没有智慧的部分。所以,如果没有空性慧的智慧所摄持的话,这种功德才一生起就被瞋恨心消灭了。
我们现在学习这些空性,了解了一点点,我们就可以用这些道理来思惟空性、缘起的道理,然后就生起菩提心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个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的话,这些就没有办法被瞋恨心消灭。所以,一般福德的世俗菩提心如果没有被空性慧摄持的话,那就会被瞋恨心消灭。因此,在生起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学过空性的道理的人应该要有这种生起的方法。
我们上个星期讲到第六十四个偈颂,这里主要是讲到破除数论派,他讲的「主」是「自性」,「自性」的意思是「因」的意思,最根本的自性就是「主」。最根本的自性是存在哪里呢?就是在我们的心中,他们讲的是存在于「我」的心续当中。这些自性是什么的自性呢?就是这些果报的自性,比如我们所看到的色声香味触等等、外面的轮回、我们自己的五唯、十一根等等,就是这些果报的自性。
所知的法有二十五个,除了「我」跟「主」之外,其他的二十三个都是果,果是指变异,所以就是二十三个变异的自性。其中的色和声既是色的自性也是声音的自性,后面两句是「彼无闻声性,不见彼性故」,这里讲到前面是所立的法,「彼」指的是执色的我的心续当中的自性(就是指主),所以,我的心续当中的主就是一切果的自性,这里举出来的彼可以说是色法的自性的那一部分。我们知道「主」是一切的法的因、一切的法的自性,现在所取出来的是色法的自性的部分,「主」里面有这个部分。「主」是一切法的因,所以,它是色声香味等等一切法的因,其中色法的自性的部分是不是声音的自性呢?「彼无闻声性」的意思是它不是声音的自性。以我们应成派的角度来看,如果「主」是色法的自性的话,那就不可能是声音的自性。所以,色法的自性的「主」不可能是声音的自性,为什么呢?如果是声音的自性的话,应该是我们大家能够看得到的,但是,它并没有办法看得见,「不见彼性故」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没有办法看见声音的自性的部分,后面这两句就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可能会有一点把「主」跟「我」混在一起,我们现在要破除的是「我是常法」的部分,我们要怎么破除常法呢?这个「我」也要具足「主」,不可以说「我」是那边、「主」是这边,「我」本身就有「主」。比如我们在学摄类学时会说瓶上面无常,瓶上面的无常不可以说它是瓶子,瓶本身就是有无常,这个无常是一种非常细的无常法,瓶子上面的无常是隐蔽法,而瓶子本身则是现前法,瓶子是无常的「无常」不是现前法,所讲的无常是怎样的无常呢?不可以说它就是无常,「瓶子」跟「瓶子是无常」这两者还是要区分的,瓶子是无常这一部分是隐蔽法。
同样的道理,「我」有自性,「我」本身就有这个天分。跟刚刚的瓶子是无常一样,我是无常,无常是隐蔽法,我不是隐蔽法,我是现前法,我是无常就是隐蔽法,这里是有区分的。同样的,「我」来世会遇到轮回,这个就是自性,「我」本身有「来世会遇到轮回」的天分,这个就是自性,这个就是「主」。所以,我们去寻找的话,就会发现「我」跟「主」是混在一起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所以,我们应成派也是用「主」的角度来破除他的「我是常法」的想法。当我们在破除它的时候,有的时候讲「主」,有的时候讲「我」,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在前几次讲过:我们学空性会觉得模模糊糊,这是正常的,这个就是深见的法。
我们刚刚在前面讲的「彼无闻声性,不见彼性故」,以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话,也可以说看到或执色法的我如果听闻到声音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他应该不是闻声音的性,他没有具足闻声音的自性。我们刚刚说色法的因是主,它不是闻声的自性,以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话,可以说执色法的我不可能听闻到声音的自性,为什么呢?如果这个补特伽罗在一个色法上面一直看的话,他就不可能会听得到。我们讲过「显而未定」,一个补特伽罗的心安住在色法上面时,他就没有办法听到别人讲的什么话了,这里讲的就是这样的意思。一个执色法的补特伽罗的意思,就是心非常安住于色法上面的一个补特伽罗,他就没有办法听得到声音,「不见彼性故」就是这样的意思,「彼性」指的是「彼闻声性」,也就是「不见彼闻声性故」。这个是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的,实际上跟前面讲的意思是相同的,前面讲的是「色法因的部分的主,不可能有声音的自性」,现在用另一个词是「心安住色法上面的一个我不可能同时会听闻到声音」,这两个是一样的意思。
应该这样子说:如果这个补特伽罗没有这样子的话,这个补特伽罗心续当中的自性本身就是色的自性、声音的自性。色法的自性的意思就是色法的因,色的因就是这个补特伽罗能够看得到色法的因,他能够看到色法的因是他心续当中的主,他能够听闻到声音的因是他心续当中有主。他来世为什么会轮回呢?因为他心续当中有主。我们为什么会遇到这…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三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