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四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五十四》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9-23

  

《入行论》第九品讲的空性,学习这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主要是要透过空性才能真正认识释迦牟尼佛的法是什么样子,透过空性才可以感觉到释迦牟尼佛的恩德,这两个都是我们从《缘起赞》就可以看得出来:宗喀巴大师透过空性才感觉到「我现在了解了空性之后才认识释迦牟尼佛的法」。另外,在了解空性之后,才能感觉到释迦牟尼佛的恩德有多大。所以,我们从《缘起赞》看得出来了解空性才能认识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也才会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恩德。如果没有学习空性的话,一般说的要修慈悲心、菩提心、心要善良等等,几乎是大部分宗教都讲的,就没有什么区分。「我们把自己的我执从根本消灭」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法的特色,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法真正的特色是「看破我们自己的我执」,因此,可以说没有学空性就抓不到释迦牟尼佛的法的特色,也不会感觉到他的恩有多深。所以,学习空性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祖师或宗义者都会解释空性,但是,最正确的解释空性的法最主要是中观应成派,例如月称菩萨、寂天菩萨、佛护论师、龙树、圣天等等,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入行论》里面讲的空性是由寂天菩萨所解释的空性,可以说是一个最正确的解释空性的法。

  

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了解学习空性的法是要看破我们自己最细的无明,跟一切的烦恼有关系的,或是一切烦恼底下最根本的非常细的无明。所以,当我们在学习空性的时候,我们要了解「我要看破这个」,所以,我的心不可以往外面,而是要往内抓自己的我执无明的感受。可以说无明是一种习惯,它是俱生的,并不是真正的有,是我们内心里非常细的、没有什么理由的感性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一个我执。

  

我们要先把心静下来,才能够认知到那么细的我执,所以,在《广论》里面,宗喀巴大师在讲空性之前先讲奢摩他,同样的,在《入行论》里面,还没有讲空性就先讲禅定。也就是心要先定下来,然后才会抓到自己心里面最底下的我执,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定下来的话,那就完全摸不到它,完全没有办法认识它,所以,一定要先把心静下来,虽然还没有达到奢摩他的正量,还是要先尽量把心静下来,自己才能够认识自己的心,自己会认识自己的我执在哪里。所以,我们在学习空性的时候,要注意先把心静下来,然后就要去认识最细的我执,然后要去看破它。

  

这样子学习的话,要注意空性的法一定是隐蔽的法,它是隐蔽分,所以,我们要注重逻辑,也就是要注重理论、推理。因为它不是现前分,所以,我们不可以把它想成是眼前可以看见的东西,我们眼前看起来它是实有的,「空」眼前看来跟空性的内涵是相违的,空性是隐蔽分的意思就是「我们眼前是看不到它的」,也就是眼前会出现跟它相违的情况。所以,眼前出现的没有办法了解它,而且,眼前出现的是跟它相违的,所以说它是隐蔽分。比如无常、苦、空、无我等等都是隐蔽分,就是没有办法透过现前了解的,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都是相违的,也就是我们都会看到乐、常、我、有等等,也就是都会看到谛实有。所以,我们要了解空性的法是隐蔽分,而并不是现前分,现前看一定是跟它相违的。所以,我们在观察空性的时候,如果眼前的想法一直进来,然后就一直混在一起,当然就会有很多矛盾,我们要了解空性的法一定是跟眼前看到的相违的。

  

既然眼前看到的是相违的,那么,我们要怎么了解它呢?一定要用推理才能认识它,现前是没有办法认识的,所以,讲空性的里面都是一直讲理由。所以,学习空性的时候,用逻辑是最重要的,透过逻辑是最根本的,同时我们也要了解现前是没有办法认识它的,而且现前是会跟它相违的。

  

我们到第七十个偈颂,这边是断诤,主要是有两个外道主张我,现在我们破除了这两个宗义者之后,我们自己的主张是补特伽罗无我,当我们自己主张补特伽罗无我的时候,人家就诤论,我们就要断它,所以就是断诤。

  

前面的第七十个偈颂就是他宗诤论的部分,

  

若我非实有,业果系非理,已作我既灭,谁复受业报。

  

他宗说:「如果没有我的话,谁会造业呢? 谁会感果呢?」他觉得能造业的造作者就是补特伽罗我,他认为能感得果报的也是补特伽罗我。虽然这边讲的是他宗,实际上,我们内心也会感觉补特伽罗我是存在的,我做事情所以我得到一个结果,也会感觉到我是存在的,这时我执就出现了。所以,当我们内心我执出现的时候,就会有外道的这种看法出现。

  

我们不可以说补特伽罗我执的生起是在补特伽罗上面有另外一个东西进来而生起的,比如这个桌子上面带很大的东西就是房子,然后就看这上面有我,并不是这样的意思。补特伽罗我是我们平常的想法里面就有的问题,比如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感到「我做这个事情」,在这种念头里面已经就有我执的产生了。如果我们把平常的想法放着,而另外去找一个补特伽罗我执,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平常想的「我做、我得到」,这里面就已经跟我执混在一起了。

  

很多学空性实在有一点点了解时就会害怕,内心好像是「我不存在」,做事情的这个我没有了,得到果报的这个我也没有了,那要怎么办呢?会有这样的恐惧。我们将萨迦耶见、戒禁取见和疑称为「三结」,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在我们修解脱道上面,萨迦耶见会让我们内心排斥解脱道,内心里就不喜欢「我要解脱」,内心在解脱上面不愿意,这就是萨迦耶见。然后在愿意了之后选的路错了,这就是戒禁取见。然后选的路没有错,但是,内心里面产生疑,此时需求解脱或学习的精进就不强,也就是不够精进。所以,我们的修学不成就,主要就是因为这三点。

  

在这三个当中,第一个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就是造成不愿意解脱,为什么不愿意解脱呢?因为有萨迦耶见的缘故,我们内心就会怕解脱,因为有萨迦耶见就放不下我执,在想要放下我执的时候,内心里面就会怕:「我做不到一个事情!我得不到造作所感的果!」能造作的也不存在,能感果的也不存在,好像自己都消灭了,那要怎么办呢?所以,对于解脱会害怕就是因为萨迦耶见。我们内心里的「我做这个事情,我得到这个事情,我要得到,我要做到」,这个念头本身就是萨迦耶见。所以,有了萨迦耶见,这个念头就会很强,就会放不下,因此就不可能有自在解脱的果位。

  

在这边对方诤论的就是这个,好像是我们内心的我执在对着我们诤论一般。他就说:「如果没有我的话,业果也就不存在了。」就是这样的诤论,造作的不存在,所以业不存在,能感果的不存在,所以果也不存在。总结来说,如果没有我的话,业果也就不存在。所以,你们应成派讲无我跟业果是相违的,就是这样的诤论。

  

若我非实有」 如果我非实有的话,

  

业果系非理」 业果也就不可以承认了,因为就没有道理了。为什么没有道理呢?就是后面讲的:能造作的不存在,能感果的也不存在,业果也就不存在了。

  

已作我既灭」 意思就是:能造作的我也不存在,也就是已经寂灭了。

  

谁复受业报」 意思就是能感果的也不存在。因为这两个都不存在,所以业果就非理,前面讲的「业果系非理」,理由就是后面这两句。

  

第七十一个偈颂就是自宗的回答,当我们自宗回答的时候,能造作的我跟感果的我可以说是前后的因跟果,能造作的补特伽罗是因,感果的补特伽罗则是果。以我们这一生跟下一生来说,这一生是因,下一生则是果,到了下一生的时候,这一生就不存在了,在这一生的时候,下一生还没有出现。

  

当自宗回答的时候,是从「能造作的这一生在下一生就不存在」的角度来回答。为什么从这个角度回答呢?因为从这个角度回答的话,他宗也可以承认,如果从补特伽罗无我的角度来回答的话,他宗就不承认了。现在自宗就说:我们就先不去谈补特伽罗我存在不存在,能造作的这一个补特伽罗本身在感果(下一生)时不存在,但是,我们还是不会说业果非理。所以,自宗说:补特伽罗我不存在的话,不应该说业果非理。如果说业果非理的话,能造作的这个补特伽罗自己这么用功努力,到了果的时候他不存在,他是因,此时就消灭了,这样就说业果非理吗?不会吧!所以,自宗回答时是从他可以承认的角度去回答。

  

作者受者异

  

作者是因的时候,受者则是果,这两个是异,同样的,作者的补特伽罗跟受者的补特伽罗也是异,到了感果的时候,作者就不存在了。

  

报时作者亡

  

到了感果的时候,作者就已经消灭…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四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