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五十五》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9/30
问题:上个礼拜的部分有一个疑问,我们在讲到「等流」的时候,甲曹杰大师的解释里面说是「近所取为部分之前后中三剎那能亲取之有分」,这一句的解释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能取的是补特伽罗,所取的是五蕴,这个能取的补特伽罗就是在上一辈子、这一辈子、下一辈子这样的一个续上面,我们在这个续上面就可以安立一个补特伽罗,如果没有这个续的话,这个补特伽罗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个续是所依的,而补特伽罗则是一个能依的安立的假有法。我们真正抓到这个所依的续的话,它就是五蕴里面其中的一个,它就是蕴的一个续,我们内心永远会在这个蕴的续上面有执着上辈子的我、这辈子的我、未来的我,我们就会有这种「我」的念头出现。「我」本身是一个安立的假有,但是,它所依的是五蕴里面其中的一个相续,这个续确实是上辈子有、这辈子有,因为有了这个续的关系,我们内心才会有前世我、今世我及未来我的这种「我」的念头出现,可以说依于这个续安立假有的我,所安立的这个假有的我就可以说是能取,能取就是这样安立的。
问题:这里是不是在回答外道胜论派说的「如果讲无我的话,业果就没办法安立了」呢?
回答:外道说「没有我的存在就不会有业果」,是就这个上面回答的。
前面的过程主要是讲补特伽罗无我,后面就要开始讲法无我,在思惟法无我和补特伽罗无我的时候,我们要先去思惟补特伽罗无我,后面才去思惟法无我,是有这样的次第的。为什么会有这个次第呢?所依的补特伽罗跟所依的法两者都是无我,补特伽罗的体性有一种特殊处,补特伽罗的体性跟无我的内涵比较接近,所以就比较容易去思惟无我的内涵。就补特伽罗来说,连下部宗也认为是无我,而下部宗在法上面就很难认为是无我。
以法跟补特伽罗来说,补特伽罗跟无我的内涵比较接近,这是一个理由。另外,我们要思惟补特伽罗无我跟法无我两者,我们要先认清楚它们的我执,补特伽罗我执是什么样子?法我执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把这两个我执认清楚的话,当然也就没有办法认清楚无我,这两个我执当中是哪一个比较容易认识呢?补特伽罗我执比较容易认识,因为补特伽罗我执是比法我执粗的,所以,补特伽罗我执是比较能够认识的。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去思惟补特伽罗无我,这是我们比较容易了解的。
但是,要彻底的破除补特伽罗我的话,也还是要靠了解法无我,如果没有了解法无我的话,也就没有办法彻底的破除补特伽罗我执。为什么呢?补特伽罗我执是在补特伽罗上面有自性独立的这样的执着心,我们内心里面一定先有一个「执补特伽罗是存在」的认知,然后后面才会有「执补特伽罗是我」这样的执着心。在这两者当中,补特伽罗本身也是一个假有的法,是依于五蕴而在我们内心里面安立补特伽罗,所以,补特伽罗本身是一个假有的法,当我们内心一生起「补特伽罗」的时候,前面我们内心一定会先想好了五蕴当中的一个蕴,然后后面就是想补特伽罗。所以一定是有次第的,并不是马上就想补特伽罗,我们念头里面先有五蕴当中的一个蕴出现,后面才会想补特伽罗。
所以,这两个是有次第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先会想五蕴其中一个上面有自性,从那边产生补特伽罗上面有自性的念头,就从那边产生这样的执着心。我们刚刚只有讲补特伽罗,并没有讲我执,在我们内心想起「补特伽罗」的念头之前,在我们的念头里面先有五蕴当中的一个蕴出现,后面才有补特伽罗的出现,这两个是有关系的,前面的念头当中一定要先有蕴的出现,然后才会有补特伽罗的出现。这两个有关系并不是讲我执,这两个都是存在的,蕴是存在的,补特伽罗也是存在的,但是,这两个在我们的念头里面出现一定是有关系的,一定有前后因果的关系,念头里面一定先有蕴的出现,然后才会有补特伽罗出现。
既然这两个有这样的关系,同样的,「在这两个上面有自性」的想法也有关系,因为蕴是有自性的,所以,依于蕴而安立假有的补特伽罗也是有自性的。所以,从执「蕴有自性」的执着心产生「补特伽罗有自性」的执着心,可以说补特伽罗我执是从「蕴有自性」那边产生的,蕴有自性这种执着心就是法我执,补特伽罗我执是从那里产生的。所以,补特伽罗我执是从法我执那边产生的。
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既然它是从「蕴有自性」这样的执着心产生的,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一点破除的话,我们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彻底破除补特伽罗我执。所以,中观应成派会对自续派以下的下部宗说:「你们说的阿罗汉没有办法彻底的断除烦恼,因为你们说的阿罗汉不需要了解法无我,既然不了解法无我而只是修补特伽罗无我,这样是没办法彻底断除烦恼的。因为补特伽罗我执是从法我执那边产生的,你们说的阿罗汉没有办法彻底断除烦恼的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一定要先去思惟补特伽罗无我,但是,我们真正要彻底破除补特伽罗我执的话,还是需要靠法无我。所以后面讲法无我,一个就是先要思惟补特伽罗无我,然后才去思惟法无我,要依着这样的次第。另外,我们思惟补特伽罗无我还不圆满,能够彻底破除补特伽罗我执还是需要靠法无我,这是后面讲法无我的另外一个意义。
问题:在五蕴和补特伽罗之间,能取和所取是怎么界定的呢?有没有可能是:有时候补特伽罗是能取而五蕴是所取,有时候五蕴是能取而补特伽罗是所取。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呢?能取和所取要怎么分呢?
回答:现在是就能取和所取二空的角度来说,这是唯识的见解,他们所讲的法的法性(空性)就是能取和所取二空,所以,可以说一切法上面都有能取和所取二空,补特伽罗上面也有,法上面也有,一切的法上面都有,一切的所知上面都有,这是唯识的讲法。以补特伽罗上面来说,所取就是补特伽罗,我们内心认为补特伽罗不是唯识而是自己独立的,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就是能取所取二。事实上不是这样,它是唯识,它也是从心里的习气那里产生的,所以就是能取所取二空,那个时候所取就是补特伽罗。以唯识来说,他们在看任一法上面都是能取所取二空的时候,就是把这个法的本身当成是所取。
问题:那么,第七十二个偈颂是如何呢?
回答:这是不一样的,唯识用的能取所取和这边用的是不一样的,这边用的是能受者和所受者。
问题:因为在甲曹杰大师这一本翻得很接近我们刚刚讲的能取所取,所以,我们现在就会在这里搞混了。这里是近所取跟能亲取,在第七十二个偈颂里面应该怎样解释比较通顺呢?因为他解释等流是这样解释的,藏文是在第五一二页。
回答:等流在这里的是「一个续流」的意思,比如前世的蕴、今生的蕴和未来的蕴是一个续。
问题:所以,这里是翻成「一个蕴的等流」,那么,在「一个蕴的等流」之后,又说「于所依说彼是作业者亦受报者」。
回答:不是。因为是一个续流,我们就不会说能造者跟能受者,也就是作业者跟受报者,可以说是一样的作业者是我,受报者也是我,因为我们安立的时候所依的就是一个续流。既然是一个续流,所以,我们也可以安立为都一样的我,前世也是我,今生也是我,我们可以这样安立就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续流,所以就不会变成上一辈子是另外一个我而今生又是另外一个我。
问题:这里在表达的是补特伽罗本身既是造业者也是受果者吗?
回答:受报者跟造业者都是一个我。
问题:这个时候的我是在讲造业的这个补特伽罗吗?
回答:对。
现在就开始讲法无我,这边是透过四念处来说明法无我,这也是跟其他宗派很不一样的。我们可能先把大家共同修四念处的情况讲一下,后面再讲中观应成派修四念处的情形,可能大家比较容易了解。如果马上就讲中观应成派的话,就会有一点太陌生了。我们先说一下中观自续派以下所说的四念处的修行方式,然后再讲中观应成派,这样可能会比较好。
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身念处就是思惟我们的身体不净,有时候就去修自己的身体死亡的过程,每七天会变成各式各样的情况,透过这样去思惟它的颜色、形状和味道上面都会非常不好看、不干净等等。我们在身体上面要去思惟这些,然后整个观想一切都是白骨,就是作白骨观,这是身念处的时候应该要想的。
到了受念处的时候,我们要观想我们都只有有漏的受,并没有无漏的受,这种有漏的受会让我们迷糊,可以说它会骗我们,我们的内心就会在受上面生起贪的执着。所以,受就会让我们生…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五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