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五讲(第9品)▪P2

  ..续本文上一页起烦恼,然后就会让我们造业,然后就让我们受苦。受本身就是苦的来源,只要我们一遇到有漏的受,它马上就会让我们生起烦恼,当时它就会给我们苦,等到后面造业又会带来下辈子苦。所以,有漏的受就是苦的来源。所以,在受念处的时候,我们就要去思惟受就是苦的来源。

  

接着是心念处,此时我们要想心就是无常而不是常法,心不是常、一、自在,心不是能独立实执有,这就是心念处的时候要思惟的。

  

到了法念处的时候,法就是我们该取该舍的目标,平常我们该取该舍的目标都是错的,我们要把它舍弃,然后把该取该舍的正确的抓出来,这就是法念处。

  

这是正面的来说,如果就反面来讲,就是我们平常跟四念处相反的情况,我们平常把身体看成是常乐我净,这就是苦谛的相反,我们思惟苦谛主要是在身体上面思惟,外面的世界跟里面的世界都是苦谛,但是,我们主要是去思惟内世界的苦,我们现在取这个苦谛的原因,是我们思惟苦谛时要注重身体上面去思惟。

  

外面的世界当然是苦,我们本身的身体也是不可靠的,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没有什么可以喜欢的。更进一步来说,这些身体上的苦、不清净是从造业来的,业则是从烦恼来的。我们刚刚在身念处的时候已经思惟了苦谛,苦谛是从业来的,业是从烦恼来的,让我们流转轮回的就是贪烦恼,最不好的就是贪的烦恼,贪的烦恼是从受来的,有了有漏的受才有贪,所以,有漏的受是贪的来源。第二个阶段就是更进一步去抓到它的来源就是有漏的受,在有漏上面执着的话,我们就被无明盖住了,就迷迷糊糊了,因为太感性而影响了理性。同样的,我们在受上面太执着就没有智慧了,就迷糊了,生起烦恼,然后就造业,下辈子就会受苦。

  

第二个阶段讲受的原因就在于此,有漏的受就是集谛,正确的思惟是这样的。但是,事实上,我们还是很执着感受,我们在身体上面还是认为是常乐我净,而且在有漏的受上面非常的注重,我们觉得它是最正确的领导(我的领导),我可以一直跟着它,这是我们的想法。实际上,它会带我走错路,它会让我迷糊。所以,实在的状况跟我们自己的做法是相反的,以实在来说,它是让我们迷糊的,它并不是我们最好的领导,我们却把它看成是最好的领导,然后就非常注重它,不管有漏的受说什么,我就会去做什么。所以,有漏的受是我们非常注重的,这是我们的错误。

  

接着讲心,真正的来说,心是无常,但是,我们不会这样想,我们会认为心是常法,前世也有,今生也有,未来也有。既然心是常法,补特伽罗也是常法,心是常一自在,补特伽罗也是常一自在,心是能独立实执有,补特伽罗也是能独立实执有,我们是这样看的。所以,我们是依着心里面的想法,就出现了补特伽罗我执。

  

实际上不是这样,实际上,心也是无常,心并不是常法,也不是一,也不是自在,也不是能独立实执有,可以说补特伽罗我执也是错的。所以,我们平常的看法跟实在的就不一样。

  

刚刚受念处的相反是我们在受上面非常注重,心念处的相反就是我们看心是常法、心是常一自在、心是能独立实执有等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现在要怎么连接这两个呢?我们在受上面那么执着、注重,理由在哪里呢?有具备受的就是这个心,这个心上面执着,所以在受上面也会注重,心上面有执着心就是无明,就是萨迦耶见,就是我执,有了这个我执之后,在有漏的受上面才会注重。所以,受上面的喜爱的来源就是心上面的常一自在、能独立实执有的这种执着心。

  

我们了解受不是可以注重的,我们不要跟着它走,为什么不要跟着它走呢?第一是因为它是苦的因,第二是它的来源也是来自我执,我们贪爱受是从我执那里来的,我执主要就是心上面的常一自在、能独立实执有这样的我执,从心上面的常一自在、能独立实执有断掉的话,这就是证得灭谛。所以,当我们思惟心念处的时候,就可以说彻底的断除贪的感受的烦恼,也可以说彻底的断除集谛,这就是灭谛。

  

我们修心念处就可以说是修灭谛,我们思惟心念处的话,心是无常,心不是常法,心不是常一自在,心不是能独立实执有。这样去思惟的话,我们内心就知道这样的执着心确实是错的,能将这样的执着心断除就是灭谛。

  

在《辨中边论》里面,弥勒菩萨特别把四念处一个个连接四圣谛,所以,我们在心念处的时候要思惟灭谛,这个就是灭谛。我们以前有讲过三结,就是萨迦耶见、戒禁取见和疑,萨迦耶见会让我们不想解脱,萨迦耶见的相反就是让我了解补特伽罗我执是错的、心常一自在即能独立实执有也是错的,我们这样去思惟的话,这就是想解脱,这就是对于灭谛上面生起信心。萨迦耶见对于灭谛上面会怕,不想要证得灭谛,不想解脱。所以,萨迦耶见的相反就是了解心是无常、心是常一自在空、心是能独立实执有空、补特伽罗我执是错乱的,这样了解之后,内心就会对于灭谛上面生起信心。

  

我们为什么怕灭谛呢?我们要把我执去除,事实上能够去除吗?我们会这样想。如果去除掉了,那么,谁会照顾我呢?这些是内心里面我执太强,所以就怕解脱。我们了解了之后就不会怕,而且就会有信心、会喜欢,所以,心念处的时候就要去思惟灭谛。

  

接着是法念处,刚刚讲的是身念处的相反,我们本来以为身体是干净、非常美丽、非常可靠、常法等等,接着是我们非常注重自己的感受,再来是我们的心上面看它是常一自在、能独立实执有,我们在前面这样看了之后,后面一定会有一个需求出现。应该是说:这个身体是我所依的,这个受是我们所用的,这个心是能用的、能依的。这三个具备了之后,我们对于所依的身体有一种看法,对于所用的受会有一种执着,对于能依的我们本身的心也会有一种执着,在这三个上面执着了之后,这三个错了之后,我们该取的、该舍的一定都会错。为什么会错呢?因为前面已经错了,我们前面是全心全意跟着有漏的感受,而且又在身体上面那么执着,然后对于自己的我也是那么执着,所以,后面在该取的、该舍的法上面一定会错,把该取的灭谛、道谛反而放在该舍的地方,而把苦谛和集谛看成是该取的。所以,我们在前面三个错了之后,后面的该取该舍就一定会错,法上面的错就是这样,就是法念处的相反。这就是该取该舍的法,所以,该取的法选错了,该舍的法选错了,这就是相反,而把正确的抓出来就是法念处。

  

法念处的相反是错的,那么,它本身是什么样子呢?它本身是没有错的,它本身是按照身念处的时候思惟苦谛、受念处的时候思惟集谛、心念处的时候思惟灭谛,这样已经确定了苦是什么、苦的因是什么,真正圆满没有苦就是最奇妙的果位,这就是解脱。所以,这三个都已经确定了之后,我们要去选该取的该舍的就不会错了,按照这样去做,这就是道谛。所以,法念处可以说就是在道谛上面思惟。

  

为什么称为念处呢?按照《俱舍论》来说,念处就是智慧。为什么称它为念呢?在四念处修行的时候,虽然它是智慧,但是,念、智慧在一个心所当中是同时可以出现的,所以,我们修行时在念上面也是要非常注意的,所以就讲四念处。

  

它本身为什么是智慧呢?我们一般来说都是跟四念处相反的,常乐我净、常一自在皆是如此,跟四谛十六行相都是相反的,这是我们一般的想法。所以,我们要把一般的想法去除掉的话,就一定要透过思惟才能够去除掉,没有透过理由就没有办法思惟跟一般的想法相反的实在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去思惟这些理由,透过了这些理由之后,内心里才能认出来它是苦、它是不净等等,这就是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区分,为什么讲四念处是智慧就是因为如此。我们去看每一个阶段,身念处也是要有智慧,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的每一个阶段都一定要有智慧,这是一定要有的。而且不只区分而已,我们内心还是要用正念串习,不可以忘掉,一直要去思惟它,这就是四念处为什么用「念」字的原因。

  

四圣谛本身是一个隐蔽的法,比如苦谛里面的无常、苦、空、无我等四个行相也是隐蔽的法,苦里面的行苦和坏苦是隐蔽法,无常、苦、空、无我里面的苦主要是讲行苦,所以,行苦是隐蔽法,苦苦就不是隐蔽法。

  

隐蔽法的意思是什么呢?它是用现前没有办法了解的,我们按照眼前没有办法了解它的内涵,这就是隐蔽的意思。不只是没有办法了解,而且眼前出现的跟它的情况是相反的,眼前的是常、乐、我、净,实际上则是跟它相反的无常、苦、空、无我。所以,隐蔽法的意思就是它是没有办法透过现前去了解的,而且它是跟现前相反的。因为跟它相反,所以就非常糟糕了。

  

我们有时候为了生起出离心或为了思惟苦谛,而透过很多眼前的情况去让我们成立,这就是不正确的。眼前的部分当然只是眼前的一个阶段而已,它没有办法抓到隐蔽的情况,所以,隐蔽的情况一定要透过理由才能抓到,眼前的拿来用的话,很多就会变成跟四圣谛相反了。所以,有一些学佛的人在隐蔽法方面用眼前的理由,刚开始有信仰,后来就不信了,这是应该的,因为它本身就是隐蔽…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五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