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五讲(第9品)▪P3

  ..续本文上一页的法,我们透过现前去观察是没有办法观察到的,到后面就不信仰了。有时候我们本身修行的时候也会有很多障碍,因为我们内心一直按照眼前去看,就会有很多障碍出现了,这样的修行就不会那么正确,所以,修行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顺利,就会有障碍出现。比如有的人喜欢神通,这就是有一点透过眼前。所以,透过眼前修隐蔽的法,这样的修行方式是错的。我们透过理由去了解隐蔽的法,然后去对治比较深的执着心,对治比较深的烦恼。按照现前所生起的一些烦恼是比较容易去除的,某些并非现前而是在比较深层的烦恼就比较难对治,这些比较深的烦恼就是要透过了解隐蔽法来对治的。

  

到这边讲完了共道的四念处,共道的意思是自续派以下的,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和中观自续派所说的四圣谛是一样的,所以,他们修四念处的方式也是一样,这就是共同的。跟应成派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应成派说身受心法等四个所缘的法都是完全没有自性的,这就是他们的特色。

  

自续派以下修身念处的时候,就把身看成是有自性的,找的话是可以找得到的,或者说身是不净的自性存在的,它有不净的自性,这是自续派以下的看法。中观应成派就会说身受心法都完全没有自性,这就是中观应成派修四圣谛时的特殊点。中观自续派会说心是补特伽罗,应成派则说心不是补特伽罗,心本身也是假有,心本身是完全没有自性的,补特伽罗当然完全没有自性。

  

在自续派以下共道的部分,也就是他们共同的解释的部分并不谈,我们这边透过四念处讲法无我,主要是不共的部分才讲,不共的部分主要是对于所缘的四个法的看法不一样,就从这个角度去讲法无我。

  

问题:刚刚前面上课时说:我们要学习法无我的话,就要先对补特伽罗无我的部分弄清楚,那么,我们要思惟补特伽罗无我的话,到底是要思惟什么呢?

  

回答:我的想法是:我们《入行论》前面已经讲过补特伽罗无我了,现在开始要讲法无我,因为补特伽罗的内涵在《入行论》前面已经讲完了,现在就要开始讲法无我。我所讲的是为什么要先思惟补特伽罗无我再思惟法无我的理由,因为要连接法无我,就一直去强调它的理由在哪里。虽然强调要先去思惟补特伽罗无我,但是在这里并没有讲要怎么去思惟,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把补特伽罗无我讲完了。

  

问题:我的意思是:假使我们要去思惟补特伽罗无我的话,能不能提醒大家一下有哪几个大纲是要去思惟的。我觉得读完了之后,我知道这边是一片水,但是,你如果问我这是什么水,我也不知道怎么讲这是什么水。是否可以提醒我们在思惟补特伽罗无我时有哪几个重点是要去厘清的,并不是说要再重新讲一遍,而是思惟时哪些问题是要去厘清的,也许我们课后时可以将这些点综合起来厘清,甚至在研讨时可以有个方向。

  

回答:对于补特伽罗无我方面,在《入行论》里面并没有特别讲修行的次第,可以说它是印度那烂陀那边讲的法,当时在那边有很多外道、很多其他的宗义者,所以,当时讲的重点是讲要破除哪个地方,所以,里面讲的是跟其他宗义者不同的看法是在哪里,是以破除这个为主,并没有特别去强调修行的次第。

  

在《道次第略论》、《道次第广论》里面就有讲到补特伽罗无我是怎样思惟的,要先把所破的部分认出来,这是第一个阶段,此时也要区分自续派以下所破的补特伽罗我是什么样子及应成派所破的是什么样子,这是一定要区分的。不然的话,在讲补特伽罗无我的时候,可能我们认为它是应成派的,实际上它却是自续派以下的。所以,我们第一个要认出来的是应成派说的所破的补特伽罗我是什么样子,而自续派以下所说的又是什么样子,一定要区分出来,这也需要透过修行、思惟、打坐才可以区分出来。一边当然是要学习,但是,学习的智慧还是有一个限度的,所以,我们要把心比较深度的静下来,然后把心里面的想法了解一下,然后才能抓到我执是什么样子,它里面有多少粗细的差别才能区分出来。如果只是书面讲一讲的话,心里还是没有办法认得很清楚,也是要透过比较深度的思惟才能感觉到,深度的思惟祈求文殊菩萨等一切的传承上师,然后去积聚资粮,然后又再打开这部书,可能就会越来越接近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就比较能抓到书中的内涵。所以,第一个是要认清楚所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将所破认清楚了之后,为什么中观自续派以下所破的是这个呢?要怎样破除这个所破呢?他们是用什么理论去破除的呢?这也是要思惟的。中观应成派又是用怎样的理论去破除他们所认出来的所破呢?补特伽罗无我的部分是七项正理,这是要去了解的。这七项正理每一个也都有它不一样的作用,我们透过这整个七个正理才能够彻底去除掉所破,只有一、两个是没有办法的,还是会有一些执着心存在。我们也要去了解为什么要有七个,为什么不能用一个正理去破除呢?了解这些之后,同样要祈求文殊菩萨等等,积聚资粮,深入的自己去思惟,这样才会了解补特伽罗无我。

  

第七十八个偈颂就开始身念处,

  

身非足小腿,腿臀亦非身,腹背及胸间,彼等复非身。

  

这里一直讲「非身」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身有自性的话,应该是它自己独立产生的,如果它自己独立产生的话,就不可以靠其他的,应该可以取出来它的自性是在这里,事实上是取不到什么东西的,这就代表没有自性,所以说「身非足小腿」是找不到它。「腿臀亦非身,腹背及胸间,彼等复非身」,任何一个都不是,意思就是刚刚前面讲的:如果身有自性成立的话,它的自性是在这里或在那里,我们应该可以取出来一个,取不到就代表它没有自性。

  

有时候我们内心会想:脚也不是我,头也不是我。直接这样讲有一点怪怪的,明明白白脚就不是我,为什么还要这样讲呢?我们会这样想。不是这样,先有一个问题是「我是自性成立的」,也就是我自己本身有一个自性成立的独立的力量,自性的意思是它不需要靠其他的,它自己本身就有一个性,那么,这个它自己能独立存在的自性是在哪里呢?应该要去找,找了之后就发现找不到。也可以说找不到身,内涵主要是说找不到身的自性的意思,并不只是「不是身体」的意思。比如脚和小腿不是身,不只是小腿不是身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如果身有自性的话,应该要找得到,应该要能够取出来。既然取不到一个东西,意思就是它没有自性。所以,「不是身体」里面的内涵就有「找不到它的自性」的意思。

  

我们一定要先自己想:如果有自性的话,应该要能够取出来一个自性。先要这样想,然后后面又自己想:头也不是,脚也不是,手也不是。然后就发现没有自性,这个感觉就出来了。

  

以「脚不是身体」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难的,是一个很容易了解的法,但是,我们可以将它当成理由来思惟空性的内涵。如果这一个了解的话,后面就差不多可以了解了。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五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