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法,我們透過現前去觀察是沒有辦法觀察到的,到後面就不信仰了。有時候我們本身修行的時候也會有很多障礙,因爲我們內心一直按照眼前去看,就會有很多障礙出現了,這樣的修行就不會那麼正確,所以,修行的時候就不會那麼順利,就會有障礙出現。比如有的人喜歡神通,這就是有一點透過眼前。所以,透過眼前修隱蔽的法,這樣的修行方式是錯的。我們透過理由去了解隱蔽的法,然後去對治比較深的執著心,對治比較深的煩惱。按照現前所生起的一些煩惱是比較容易去除的,某些並非現前而是在比較深層的煩惱就比較難對治,這些比較深的煩惱就是要透過了解隱蔽法來對治的。
到這邊講完了共道的四念處,共道的意思是自續派以下的,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和中觀自續派所說的四聖谛是一樣的,所以,他們修四念處的方式也是一樣,這就是共同的。跟應成派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呢?應成派說身受心法等四個所緣的法都是完全沒有自性的,這就是他們的特色。
自續派以下修身念處的時候,就把身看成是有自性的,找的話是可以找得到的,或者說身是不淨的自性存在的,它有不淨的自性,這是自續派以下的看法。中觀應成派就會說身受心法都完全沒有自性,這就是中觀應成派修四聖谛時的特殊點。中觀自續派會說心是補特伽羅,應成派則說心不是補特伽羅,心本身也是假有,心本身是完全沒有自性的,補特伽羅當然完全沒有自性。
在自續派以下共道的部分,也就是他們共同的解釋的部分並不談,我們這邊透過四念處講法無我,主要是不共的部分才講,不共的部分主要是對于所緣的四個法的看法不一樣,就從這個角度去講法無我。
問題:剛剛前面上課時說:我們要學習法無我的話,就要先對補特伽羅無我的部分弄清楚,那麼,我們要思惟補特伽羅無我的話,到底是要思惟什麼呢?
回答:我的想法是:我們《入行論》前面已經講過補特伽羅無我了,現在開始要講法無我,因爲補特伽羅的內涵在《入行論》前面已經講完了,現在就要開始講法無我。我所講的是爲什麼要先思惟補特伽羅無我再思惟法無我的理由,因爲要連接法無我,就一直去強調它的理由在哪裏。雖然強調要先去思惟補特伽羅無我,但是在這裏並沒有講要怎麼去思惟,因爲我們在前面已經把補特伽羅無我講完了。
問題:我的意思是:假使我們要去思惟補特伽羅無我的話,能不能提醒大家一下有哪幾個大綱是要去思惟的。我覺得讀完了之後,我知道這邊是一片水,但是,你如果問我這是什麼水,我也不知道怎麼講這是什麼水。是否可以提醒我們在思惟補特伽羅無我時有哪幾個重點是要去厘清的,並不是說要再重新講一遍,而是思惟時哪些問題是要去厘清的,也許我們課後時可以將這些點綜合起來厘清,甚至在研討時可以有個方向。
回答:對于補特伽羅無我方面,在《入行論》裏面並沒有特別講修行的次第,可以說它是印度那爛陀那邊講的法,當時在那邊有很多外道、很多其他的宗義者,所以,當時講的重點是講要破除哪個地方,所以,裏面講的是跟其他宗義者不同的看法是在哪裏,是以破除這個爲主,並沒有特別去強調修行的次第。
在《道次第略論》、《道次第廣論》裏面就有講到補特伽羅無我是怎樣思惟的,要先把所破的部分認出來,這是第一個階段,此時也要區分自續派以下所破的補特伽羅我是什麼樣子及應成派所破的是什麼樣子,這是一定要區分的。不然的話,在講補特伽羅無我的時候,可能我們認爲它是應成派的,實際上它卻是自續派以下的。所以,我們第一個要認出來的是應成派說的所破的補特伽羅我是什麼樣子,而自續派以下所說的又是什麼樣子,一定要區分出來,這也需要透過修行、思惟、打坐才可以區分出來。一邊當然是要學習,但是,學習的智慧還是有一個限度的,所以,我們要把心比較深度的靜下來,然後把心裏面的想法了解一下,然後才能抓到我執是什麼樣子,它裏面有多少粗細的差別才能區分出來。如果只是書面講一講的話,心裏還是沒有辦法認得很清楚,也是要透過比較深度的思惟才能感覺到,深度的思惟祈求文殊菩薩等一切的傳承上師,然後去積聚資糧,然後又再打開這部書,可能就會越來越接近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就比較能抓到書中的內涵。所以,第一個是要認清楚所破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將所破認清楚了之後,爲什麼中觀自續派以下所破的是這個呢?要怎樣破除這個所破呢?他們是用什麼理論去破除的呢?這也是要思惟的。中觀應成派又是用怎樣的理論去破除他們所認出來的所破呢?補特伽羅無我的部分是七項正理,這是要去了解的。這七項正理每一個也都有它不一樣的作用,我們透過這整個七個正理才能夠徹底去除掉所破,只有一、兩個是沒有辦法的,還是會有一些執著心存在。我們也要去了解爲什麼要有七個,爲什麼不能用一個正理去破除呢?了解這些之後,同樣要祈求文殊菩薩等等,積聚資糧,深入的自己去思惟,這樣才會了解補特伽羅無我。
第七十八個偈頌就開始身念處,
「身非足小腿,腿臀亦非身,腹背及胸間,彼等複非身。」
這裏一直講「非身」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身有自性的話,應該是它自己獨立産生的,如果它自己獨立産生的話,就不可以靠其他的,應該可以取出來它的自性是在這裏,事實上是取不到什麼東西的,這就代表沒有自性,所以說「身非足小腿」是找不到它。「腿臀亦非身,腹背及胸間,彼等複非身」,任何一個都不是,意思就是剛剛前面講的:如果身有自性成立的話,它的自性是在這裏或在那裏,我們應該可以取出來一個,取不到就代表它沒有自性。
有時候我們內心會想:腳也不是我,頭也不是我。直接這樣講有一點怪怪的,明明白白腳就不是我,爲什麼還要這樣講呢?我們會這樣想。不是這樣,先有一個問題是「我是自性成立的」,也就是我自己本身有一個自性成立的獨立的力量,自性的意思是它不需要靠其他的,它自己本身就有一個性,那麼,這個它自己能獨立存在的自性是在哪裏呢?應該要去找,找了之後就發現找不到。也可以說找不到身,內涵主要是說找不到身的自性的意思,並不只是「不是身體」的意思。比如腳和小腿不是身,不只是小腿不是身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如果身有自性的話,應該要找得到,應該要能夠取出來。既然取不到一個東西,意思就是它沒有自性。所以,「不是身體」裏面的內涵就有「找不到它的自性」的意思。
我們一定要先自己想:如果有自性的話,應該要能夠取出來一個自性。先要這樣想,然後後面又自己想:頭也不是,腳也不是,手也不是。然後就發現沒有自性,這個感覺就出來了。
以「腳不是身體」本身來說是沒有什麼難的,是一個很容易了解的法,但是,我們可以將它當成理由來思惟空性的內涵。如果這一個了解的話,後面就差不多可以了解了。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五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