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五十六》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10/14
这里是讲透过四念处讲法无我,透过四念处为什么可以讲法无我呢?四念处的对境--身、受、思(心)、法,这四个都是法无我所依的法,这些都不是补特伽罗,这些可以说都是补特伽罗我执还没有生起之前,在我们内心先能够执持的对境。在我们内心还没有「我」的念头之前,我们有时候身体,有时候感受,有时候心,平常讲五蕴也是一样,前面的身、受和思(心)三者可以说是补特伽罗所依的法,所以,在补特伽罗我执还没有生起之前或我们内心还没有出现补特伽罗的念头之前,首先我们内心会想到五蕴其中的一个,然后才会有「我」的念头出现,同时也会出现补特伽罗我执。所以,五蕴或这里讲的身、受、思(心)三者就是补特伽罗所依的法。
透过这样子,前面已经讲了补特伽罗无我,然后还更进一步彻底的把补特伽罗我执去除掉的话,那么,补特伽罗所依的法(身、受、心)上面能独立实执有空,这上面自性空的,它不是自相成立的,我们如果能了解这一点的话,真正的补特伽罗我执就可以彻底去除掉。所以,前面讲了补特伽罗无我之后,后面还更深入的讲空性的内涵。
以四念处来说,平常我们说是小乘修的,也可以说是共道共修的一个法。虽然它是共的,但是应成派修的时候却是以一种不共的角度去修,上个礼拜讲到不共的四圣谛,同样的,我们一般讲四圣谛是小乘修的或大家共同修的法,但是,从应成派的角度来修的话,也可以是不共的一种修行方式,四念处也是一样,从应成派角度来修也有一些不共的地方。
不共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呢?比如身念处,我们平常是修身是无常,也可以说身是不可靠的,在它上面修无常、不净等等。我们平常没有透过应成去修的话,还是有一种问题,我们会把它看成是有自性的,因此,内心对于身体上面就会有一种执着,虽然我们已经把它看成是不净、无常,但是还是有一种执着,我们还是会把它看成是实有的。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因为有实有的念头,我们内心里面就一定会有烦恼,以应成的角度来看还是有烦恼,有实有的执着心也是烦恼。把身这个对境看成是完全没有自性的,好像是寻求找的话找不到的感觉,那么,内心里面的烦恼就去掉了。如果有实有的执着心的话,心就好像被绑着,还是有烦恼。如果我们将它看成是无自性的,那就没有什么可以抓的,寻求找的话找不到,既然完全找不到自性,那又有什么可以执着呢?此时身体上面可以说确实是没有烦恼。
共同的修不净、无常时,烦恼有没有减少呢?有的,但是还是有烦恼。所以,透过应成派修的时候,透过无自性的身念处是最高的,因为身念处的目标是身的上面不可以执着,总结来说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修不净、无常等还是没有达到究竟的目标,还是有一个限制。
修空性的话,身体上面的无自性,它完全是寻求找不到的,这样去修的话,常法的执着也去除掉,境的执着也去除掉,能独立实执有也去除掉,所有的执着都去除掉了。所以,修空性可以说是最究竟的修身念处的方式,在身体上面修无自性就是最好的修身念处的方式。所以,这边说透过身念处讲法无我。
这里的身念处主要是讲身体上面的法无我,甲曹杰大师的科判在这里分为四个:①抉择有分身无自性,②抉择诸支分无自性,③于无自性如梦之身不应贪着,④以彼成补特伽罗亦无自性。所以是透过前两个,有分的身体无自性,分的支也是无自性,整体的身体就是有分,我们把它分为头、手等就是分的支,所以就有有分和分的支这两个,透过这两个来讲无自性。
这两个是有次第的,先讲有分的身体无自性,讲完了之后再讲分的支也是无自性,这样讲可以说也是有一种次第,有分是比较粗的,分的支是比较细的。所以,先讲有分的无自性,然后再就更细的理由去讲分的支也是无自性,既然这两个都无自性的话,身当然就是无自性了,这就是第三个科判「于无自性如梦之身不应贪着」 这就是把前面的当成理由,身就如梦一样无自性,所以,我们不可以贪着。
讲完了身无自性之后就是要成立补特伽罗无自性,补特伽罗无我在前面有讲到,这边讲的可以帮助我们对于补特伽罗无我有圆满的了解,虽然前面讲过了补特伽罗无我,但是还没有彻底、圆满,所以,后面讲身无自性就帮助我们把前面的补特伽罗无我圆满。
首先看第七十九个偈颂,
「侧肋手非身,腿臀亦非身,内藏头与颈,彼等皆非身,此中谁为身。」
这边是讲有分的身体无自性,上个礼拜讲过,如果有分(我们的身体)有自性的话,它就是自己成立的,这样的话,它是从哪里自己成立的呢?或它自己是在哪里呢?所以就说手也不是、脚也不是等等。这就是第七十八和第七十九个偈颂,我们的身里面都找不到这个部分。
这样讲完了之后,还有另外一种想法,刚刚是在分里面一直找,我们就会说:身体跟手还是不一样的,身体跟头还是不一样,一个是分,一个是有分,这两个还是要区分的。所以,身体在一个一个分里面找不到,但是,它跟分以外的一个异的角度还是会独立、会有自性。
第八十个和第八十一个讲:
「若身遍散住,一切诸肢分,分复住自分,身应住何处。若谓吾一身,分住手等分,则尽手等数,应成等数身。」
假如你认为除了头、手等分之外有另外一个身体存在,他就会想分和有分还是有区分的,所以,在找有分这个身体时,不应该一直去找分里面的身体在哪里,因为这两个是有区分的。
如果这样想的话,要怎么去破除呢?身体在头、手等等整个分上面会存在,我们没有办法说这个身体就是存在于一个地方,它是存在于整体的分的地方。以这张桌子来说,这个桌脚当然不是桌子,那个桌脚也不是桌子,那么,桌子在哪里呢?这整个整体就是桌子。同样的,我们不可以说头是不是身体、手是不是身体,但是,身体就存在于头、手等等的整体的分上面,我们应该要这样回答。
如果是这样回答的话,身体是存在于整体的头、手等分上面,那么,头也应该要存在于它的分里面,一直这样去找的话,就会变成无限的,这就表示找不到,变成无限到最后就找不到了。真正的找应该是要取出来,现在是说身体一定要存在于它的分里面,分又存在于哪里呢?如果这样一直找下去的话,那就变成无限的,无限的最后结果就是找不到,因此就说身体是不可以找到。
第一句是「若身遍散住,一切诸肢分」,这是我们刚刚讲的第一个问题,刚刚是说身体会在整体的分支上面的话,就是前面的两句偈颂。第三句是 「分复住自分」,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上面的回答是第四句「身应住何处」,回答就只有这一句,这里讲「身」,藏文是「支分」,藏文应该要改,这一句就是回答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第三句「分复住自分」,这个就是问题,刚刚的第一个问题是「若身遍散住,一切诸肢分」,回答的是「身应住何处」,中间的「分复住自分」又是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身体的存在不可以说是整体的,它存在是每一个地方都存在的,身体上面也存在,手上面也存在,头上面也存在,如果这样的话,身体就变成很多,这就是「分复住支分」的问题。
有分的身体在一切的支分上面都存在的话,有分的身体就会变成很多,「分复住支分」的回答就是:「若谓吾一身,分住手等分,则尽手等数,应成等数身。」身体在每一个地方都存在的话,身体就会变成很多,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刚刚前面讲的,身体在手上如果要找的话,手也要找、也要找、也要找,后面就会变成无限,因此就会变成没有办法找到,也就是现在就找不到,它有这样的意思。
接着第八十二个偈颂是总结,
「内外若无身,云何手有身?手等外无它,云何有彼身。」
现在透过这样观察的结果,不管是外道想象的补特伽罗或内道说的补特伽罗,不管在怎样的补特伽罗上面,身体都不是有自性的。
这边讲的「内」就是指外道讲的补特伽罗是能独立实执有,可以说它是能独立的,因此就称为「内」。我们佛教认为补特伽罗是没有能独立的,所以就称为「外」,这里讲的外跟内的补特伽罗就是内道跟外道的补特伽罗的区分。
在任何一个补特伽罗上面没有一个有自性的身体,既然内外都没有这样的有自性的身体的话,当然我们…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六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