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七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五十七》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10/21

  

我们讲到第八十七个偈颂,《入行论》第九品里面讲法无我,法无我是透过四念处来讲的,其中的透过身念处讲法无我已经讲完了,透过法无我又讲补特伽罗无我,这可以说是中观应成派的一个内涵、关键。我们在学《中论》时有说到「声闻和独觉在见道时一定要现证法无我」,在八个关键里面有讲到这一点。为什么要现证法无我呢?如果没有现证法无我的话,也没有办法断除补特伽罗我执,所以,要断除补特伽罗我执也是要靠法无我。只有中观应成派会作这样的解释,中观自续派也不会承认这一点,唯识也不会承认这一点,只有中观应成派会说「要断除补特伽罗我执一定要现证法无我」。

  

所以,法无法跟补特伽罗无我两者之间有一种关系,什么样的关系呢?补特伽罗无我所依的是补特伽罗,我们的念头里面一想出来补特伽罗的时候,念头里一定会先想补特伽罗所依的五蕴,我们会认为五蕴是寻求找的话能找得到的。我们的念头里面是把五蕴看成寻求找的话找得到的,当然我们念头里面依于五蕴想到补特伽罗时,也一样是把补特伽罗看成是找得到的,所以,法我执就会产生补特伽罗我执。

  

这两者之间的这样的关系,下部宗是不承认的,下部宗说的补特伽罗我执是补特伽罗能独立实执有的执着心,那么,补特伽罗能独立实执有是怎么产生的呢?先是看补特伽罗跟五蕴不是异,两个是互相有关系的,并不是没有关系的异,并不是补特伽罗跟五蕴是异而常一自在的情况。它是什么呢?它是体性是一,它是互相依赖的。怎么样体性一呢?五蕴就是实执有,所以,以五蕴名言安立的假有的补特伽罗也是实执有,这就是下部宗说的补特伽罗能独立实执有的执着心。所以,下部宗说的补特伽罗能独立实执有的执着心,也不可以说跟五蕴上面的看法没有关系,也是有关系的,因为五蕴上面看这是实执有,所以,补特伽罗跟五蕴体性一的时候,就会变成补特伽罗也是实执有,这种补特伽罗实执有的执着心,就是下部宗所说的补特伽罗能独立实执有。

  

下部宗会不会承认五蕴实执有的看法是法我执呢?不会的,他们会说五蕴实执有是真实的,所以,他们不会说五蕴实执有是颠倒识,他们认为这是正确的看法。所以,他们不会说补特伽罗我执是前面一个颠倒、不正确的法我执所产生的,这是他们不承认的。

  

中观应成派在这里就会说:补特伽罗我执前面有一个无明的法我执让它产生的,可以说是施设义能找得到,会在五蕴上面有一种看法,然后就产生在补特伽罗上面有一种看法,所以,互相有这样的关系。

  

另外,我们要思考一下,把补特伽罗看成实执有和施设义找得到,这两个有没有什么区分呢?有,怎样的区分呢?补特伽罗上面施设义找得到的,这种执着心对于补特伽罗上面不会那么执着,当然是有执着,但是,比补特伽罗实执有的执着心要低,可以说不像补特伽罗实执有的执着心对于补特伽罗的执着那么强、那么粗。这两者比较来说,如果有补特伽罗实执有的执着心找得到的话,那就一定会有补特伽罗施设义找得到的执着心,但是,如果补特伽罗施设义的执着心找得到的话,并不一定会有补特伽罗实执有的执着心。比如一公斤是一千公克,所以,一公斤里面一定会有一百公克,但是,一百公克里面并不一定有一公斤。同样的,补特伽罗实执有的执着心本身里面就有补特伽罗施设义找得到,意思是这两个都是从补特伽罗那边自性成立的,自性成立的力量有多强就有差别,刚刚讲的一百公克和一公斤,就像这样子的差别。

  

下部宗会说「一切法施设义能找得到」,但是,他们不会说「一切法是实执有」,所以,以自性成立的力量还更强的一些法就取出来,他们就会说这些法是实执有。那么,一切法是不是以自性成立呢?但是「以自性」的力量就不一样,有的以自性成立的力量强。所以,下部宗说的补特伽罗我执是补特伽罗实执有的执着心,我们这里说的补特伽罗我执是补特伽罗施设义找得到,这两个是有区分的。

  

本身这里透过法无我又讲补特伽罗无我,这是中观应成派才会讲的,所以,第八十七个偈颂后面的「如是身若无,岂贪男女相」,这两句就是透过法无我(身无我)讲补特伽罗无我。

  

再来就到受念处,受念处的感受对我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心续所摄的法里面,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受。怎么样影响呢?让我们成佛也是它,让我们轮回也是它,两个都是它的意思是「我们的受上面有很多的特色」。比如这个杯子是所知,它也是事物,它也是色法,它也是杯子,就有各式各样的特色。比如它是所知、事物,在它碎掉了之后也都还是,但是,它碎掉了之后就不算杯子了,在它上面有很多特色。

  

就像这个椅子一样,我们的感受它本身是离苦得乐的一种受,这就是它上面的一个特色。离短暂的苦、得短暂的乐这种感受也是它上面的一种特色。以我们现在来说,它基本的离苦得乐就是好的,我们由这个就可以成佛,在它离苦得乐的受上面有一种离短暂的苦、得短暂的乐的特色,这种就会让我们轮回。我们很难去区分,不可以说把两个区分,就像刚刚讲的是杯子,但是,杯子上面有所知、色法、杯子,虽然是一个东西,却可以作这样的区分。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感受里面可以分为很多。

  

今天早上讲的每一个众生一定有追求,有追求才会成佛,没有追求就不会成佛,有追求是好的。在追求的时候,短暂的、不坚定的目标就变成伤害我们了,但是,有追求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所以,受对我们也有帮助,但是,也有伤害我们的,会伤害我们的就是暂时离苦得短期的乐,这样的感受是不稳定的,会让我们不断轮回,这就称为有漏的受。

  

受对我们的影响是最大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呢?今天早上讲到的,我们修自他相换的时候,受的部分也是会出来。我们修自他相换时有两个障碍,第二个障碍是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的苦乐,他人的苦乐跟我们没有关系,自己的苦乐是跟我们最有关系的,我们还是会想:「还是要我爱执,还是要注重自己。」所以,苦乐对我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我们的轮回当中,它也是影响最大的,所以,十二缘起里面就取出来「受」,受的后面就是爱取的烦恼,然后又轮回,所以,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本来我们在受后面就会生起爱取的烦恼,这种受是不正确的、有漏的受,在这些受上面生起贪的话,那就会轮回。所以,我们在受上面不可以生起贪爱等烦恼,要怎样把它去除呢?我们要修受念处,在有漏的感受上面不可以生起贪心。

  

这一段本来要讲的是中观应成派的受念处跟其他宗派不同的特色,而这里讲的是我们共同的为什么要修受念处的理由。受对我们的影响是最大的,这里讲的受是有漏的受。我们一般讲到受,让我们成佛也是靠它,弥勒菩萨的《宝性论》里面讲如来藏的时候,就讲到:众生为什么可以成佛?因为众生心续当中永远有离苦得乐的追求,因为这样一直追、一直追,终究有一天就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然后就会成佛。所以,如来藏里面说的「让我们成佛的也是受」。

  

有的小孩是没有什么反应的,不管我们讲什么,他都没有什么反应,这样就很难改变他。我们骂他,他也没有什么反应,我们赞叹他,他也没有什么感觉,这种小孩是很难改变的。如果我们骂他时他有反应,这样就有希望会改变。这里也看得出来,有离苦得乐的追求,就一定会改变。所以,在讲如来藏的时候,就以一切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追求,来成立一切众生都会成佛。所以,受本身来说也有好的。

  

刚刚说的短暂的追求的受就称为有漏,就是有染污的受,我们学习受念处的时候,受念处的对境就是有染污的受,有染污的受就会让我们轮回。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受就会骗我们,我们就看重它,而贪等烦恼就会生起。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修受念处,我们了解受的体性是什么样子,修受念处的主要重点就是我们不可以被染污的受所欺骗。

  

在修受念处的时候,可以说是透过共相、自相来修,身、受、思(心)、法等四个共同的相就是共相,比如这四个都是无常、苦、无我、空,因此就称为共相。所以,在修受念处的时候,我们就要在受上面观修无常、苦、无我和空等等。

  

这样修受念处时有一个好处,它不是外面的法,它是我们心续所摄的一个法,所以,我们比较容易了解它是什么样子,它是不是无常?它是不是苦? 它是不是无我?它是不是空?这是比较容易了解的。我们平常也是这样,修无我时是先修补特伽罗无我,而不要先修法无我,因为补特伽罗就是我们自己,这是我们比较容易感受到的。

  

我们这样修受念处的时候,可以说它是心续所摄的法,在它上面修的时候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在心续当中所摄的法里面,跟我们自己的心最近的就是感受,所以,受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就在受念处修无常、苦、空、无我,然后修…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七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