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七讲(第9品)▪P2

  ..续本文上一页自相,它自己的自相是什么呢?我们就自己去观修受到底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感受到苦的话,这是怎样的苦呢?比如是在哪里感受到苦,是在对境上面呢?是在有境在面呢?是在对境与有境中间呢?到底是在哪里?它的体性是什么样子?这样修就可以说是在它的自相上面修。

  

在修这些的时候,对于受上面世俗的本性清楚了之后,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好像疯子一样一直执着于有漏的受上面,我们已经知道:它会变化,它是无常,它不是真正的乐,它是坏苦,它是行苦。也可以说它也是一种心里的感受部分而已,它不是真正对境上面的一个法,然后它又是空,又是无我,这些都可以说是它世俗上面的本性。

  

我们对于世俗上面的本性清楚的话,也是相当有帮助的,在面对有漏的受时,就不会那么执着,不会那么贪着。以前我们是非常贪着有漏的受,后面就生起很多烦恼,然后就造很多恶业,这些都会停掉,会有这样的帮助。这也可以说修到集谛、认识集谛,到这个阶段就是下部宗讲的受念处。

  

中观应成派是更究竟的断除或对治贪着于受上面的执着,方法就是要修受本身是完全没有自性的,这样就是从贪着烦恼的根本直接对治掉了,所以, 这里是透过中观应成派的受,修受念处的方式来讲法无我。

  

这里还有一种跟身念处不一样的特色,什么样的特色呢?我们讲受的时候,在认识受的体性时跟中观应成派的见解非常接近。平常我们讲补特伽罗跟法二者来说,补特伽罗的体性跟无我比较接近。我们为什么先修补特伽罗无我再修法无我呢?理由在于所依的补特伽罗跟所依的法的体性有一点不一样,补特伽罗本身的体性是下部宗说的假有的法,它不是实执有。我在哪里呢?心里也不可以说是我,身体也不可以说是我,但是,还是有我而不可以说没有。所以,这样的我本身是安立的,也不可以说没有,它是一定有的。所以,它的体性是假有的,跟外面的法是不一样的,补特伽罗的体性是跟无我比较接近的一个体性。

  

同样的道理,受的体性跟中观应成派空性的见解比较接近,怎么样接近呢?中观应成派跟唯识不一样,唯识说一切的法都是心安立的,境是依赖于心,而不会说心是依赖于对境。但是,中观应成派会说:有境是依赖(对)境,(对)境也是依赖有境。这样的见解只有中观应成派才有。

  

我们想一想:受在哪里?对境有受吗?如果我遇到这个电脑时非常享受,那么,这个电脑就是乐吗?并不是,这种乐可能过了几个月就没有了。所以,受是在心续当中,对境的乐在心续当中的话,有境的乐在哪里呢?有境的受是在哪里呢?所以,有境的乐受跟对境的乐受是依赖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有境的乐的感受跟对境的乐的感受是:一个不在,另外一个就不在,并没有固定的,这跟其他的心所是不一样的。

  

比如这部电脑是人家给我的,已经用到不怎么感觉新鲜了,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种乐,这个乐的感受是心所,这个感受的对境有没有一个乐呢?有。 这个乐是在电脑上面吗?不是吧!如果是在电脑上面的话,应该到现在我还是会有享受,但是已经没有了。所以,这个乐并不在电脑上面。我们找一找它在哪里,应该是在心续当中。我们现在要找的是对境的乐,对境的乐在哪里呢?它不是在外面,它一定是在心续中。所以,有境的乐的感受跟对境的乐的感受两者都是在心续当中,这两个是互相依赖的,如果其中一个不见了,另外那个也就跟着不见了。对境的乐跟有境的乐受也没有前后的关系,所以,这两者是非常互相依赖的,这样子的受的体性跟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是非常接近的。所以,中观应成派透过受念处讲法无我就比较顺,这就是受念处跟身念处不同的一个特色,身念处并没有这个特色,现在受念处时就有这样的一个特色。

  

我们在受上面执着的时候,主要是苦受跟乐受,面对苦受时也会执着,非常排斥它,面对乐受时就非常贪着它,会有这样的执着。我们想从这些执着的根本断除掉的话,就要去理解苦受是完全没有自性,乐受也是完全没有自性。所以,这边开始讲的时候就说苦受和乐受两个都没有自性。

  

苦性若实有,何不损极乐?

  

这两句就是讲苦受没有自性。这边讲苦的时候,对境的苦跟有境的苦是一起讲的,有境的苦是我们心所里面的苦,对境的苦是它的对境而不是心所,但是,这两个都是在心续当中存在的。所以,我们心续当中存在的这两个苦都不是有自性的。如果它是有自性的话,它自己就会非常坚固,就不会被其他的因干扰到,事实上,其他的因会干扰到它,这就表示它并没有自性。应该说:如果它是有自性的话,它就会永远坚定,它就会永远伤害极乐。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们有的时候也会有极乐,这就表示它并不坚定。如果它坚定的话,那就永远都会挡住乐,既然它没有办法挡住乐,就表示它是没有自性的。

  

我们在这边讲的时候,好像无常跟自性有一点接近的感觉,我们的苦受会变化,所以,它是没有自性的。如果有自性的话,它就会坚定,就不需要依赖很多的因缘。

  

现在这里讲无常跟没有自性有一点点一样的感觉,这个部分就是透过无常可以成立无自性,这是没有错的,这两个是有关系的,这也没有错。但是,了解无常不一定是了解无自性,就像刚刚讲的,无自性是一百公克(较细微),去除常法是一公斤,所以,去除掉对常法的执着也不一定达到无自性。

  

问题:无常应该是比较粗的,无我是比较深的,好像有些经论提到无常数数修就会通达无我,仁波切觉得这样的看法如何呢?

  

回答:这应该是法称论师在《释量论》里面说的,就无常、苦、空、无我来说,从无常可以成立苦,苦可以成立空,空可以成立无我,也是有关系的。但是,它并不是一直卡在无常那里,而是用理由去成立无我这应该是没有错的,它是有关系的。把无常的意思跟无我的意思连接就是成立,所以,可以想:把无常的意思更细微的深入就变成无我的道理,已经超过了无常的定义,那就变成已经进去无我的道理里面了,也可以这样说。所以,也不可以说无常是在那里、无我是在这里,可以成立的意思就是这两个意思是有连接、有相同的。连接的意思是:当无常的道理越细、越深的时候,它就会连接到无我的道理。我们说空性和世俗谛二谛双修也是这种意思,世俗谛的情况越细、越深就变成胜义谛了,并没有另外一个胜义谛。所以,这两个是连接的,刚刚讲的无常也是如此。刚刚一起讲的这些是代表胜义谛跟世俗谛是有关系的意思,我们这边讲无自性的时候也讲无常,也讲世俗谛的一些情况,就是因为世俗谛跟胜义谛本身就有非常亲密的关系。

  

接着念第八十八颂的两句,

  

乐实则甘等,何不解忧苦。

  

吃到很好的食物这种乐本身如果是有自性的话,我们每一次吃的时候都应该会快乐,但是,事实上并不一定。如果我们心续当中非常受苦的时候,这里说到一个比喻是自己的子女或父母往生了,此时我们的心里是非常的伤心,吃到好的食物、听到美妙音乐等,我们本来比较享受的境,此时都没有用了,这就表示这些乐不是有自性的。所以,乐也是无自性的,乐是要靠很多的因缘,不只是它自己好吃就好了,我们的心情也要平静、没有伤心等等,这样遇到这个境的时候才会快乐。如果我们的心里很伤心,即使遇到这个境也没有办法感受到乐。所以,乐不是它自己自性的,而是要靠很多的因缘。

  

我们现在讲靠很多因缘要彻底达到中观应成派的见解的话,我们心里就要确定这个乐完全根本没有什么自性,它只是依赖其他因缘的一个安立而已,完全没有什么可以找得到的一个位置。苦跟乐两个都是一样的,苦上面也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非常排斥的这种执着也是没有什么意思的,乐上面也一样没有什么可以执着。

  

接着念后面四句,

  

若谓苦强故,不觉彼乐受,既非领纳性,云何可谓受?

  

我们在这边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个疑惑,刚刚讲的两个是苦没有自性及乐没有自性,这边说:如果苦受有自性的话,我们就永远都不会生起乐,如果乐受有自性的话,我们也永远都不会生起苦。当我们吃到好吃的东西时,如果当时的心是非常伤心的话,那就不会快乐。因为用了这个比喻,我们就会疑惑:应该是那个时候会有乐,只是我们太伤心而没有感觉到而已。这样的想法是错的,为什么呢?这个乐不是在外面存在的,它是在心续当中的,苦跟乐不可以放在对境上面,它是心续当中的一个法,它一定是跟感受有关系的,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它就不是感受,它就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有感受到的话,它就是存在的。所以,不可以说:那个时候乐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感受到而已。这种想法就是不正确的。

  

第八十八个偈颂说「若谓苦强故」,这两个是对方的疑惑或我们的疑惑,「苦强故」就是太伤心、太伤心的缘故而使我们没有感受到,「不觉彼乐受《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七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