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五十八》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10-28
在《入行论》第九品透过四念处讲法无我里面,现在讲到透过受念处讲法无我的阶段,透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来讲法无我,四念处是小乘和大乘共同的修行法门,用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也可以修,这就是最究竟的、最圆满的修四念处的方式。比如我们修布施度的时候,透过空正见修布施度是最清净、最圆满、最究竟的修布施度的方法,《入中论》里面说的也一样,透过三轮体空修布施度的话,就是最清净的修布施度的方法。同样的,修四念处的时候,在小乘和大乘共同修四念处的方式上面,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用中观应成派的见解(空性的道理),透过这个智慧来修四念处的话就更好了。所以,我们不要认为中观应成派说的修四念处只有修深见的法门而没有修广行的法门。
以共同的角度来说,四念处是一个广行的法门,修四念处使内心生起出离心,这就是世俗谛的广行的法门,但是,当我们这样修的时候,也可以跟深见的法门双修,这就是现在这里中观应成派讲的,我们透过中观应成派法无我的道理去修四念处,我们现在讲到修受念处的时候还更究竟次第的修四念处的方法。
我们学《因明》成立空性的正因时,比如说「有法五蕴无自性,因为缘起之故」,我们会这样子成立。在这样子成立的时候,缘起这个理由是比无自性粗的,先透过比较粗的然后越来越深入,比量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先了解一个粗的部分,然后用它为理由再去成立比它更细的,然后就去成立越来越细的法的本性。可以说:当抓到最细的时候,前面一定要经过粗的道理,同样的,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修四念处的方式是最细、最深的部分,所以,当我们修到这个时候,其他共同的修四念处自然就有修,要先透过粗的部分再去抓到细的部分。
所以,修中观应成派的四念处的时候,自然就已经有修共同修四念处的方式了。比如第一个讲受,我们在感受上面思惟无自性的时候,自然在受上面就已经修了无常,如果我们没有去除掉常法的执着的话,就不可能去除掉有自性的执着。所以,我们在修中观应成派的受念处时,我们就抓到了受的最究竟本性了,当我们抓到了最究竟的本性时,粗的部分在它的内涵里面都已经有了,因为修无自性时已经去除掉有自性,也就是已经去除掉常法的实有,常一自在中的常法的独立情况已经去除掉了,也可以说能独立实执有也已经去除掉了,能取所取二取也去除掉。所以,在受上面已经去除掉有自性的话,前面那些粗的部分就都一定已经去除掉了。所以,中观应成派修受念处的时候自然就已经去除掉了。
以前释迦牟尼佛讲佛法的时候,他不需要特别去讲世俗谛粗的部分,直接就讲一切法无自性,一直去讲无自性,这里面就已经包含世俗谛的内涵了。我们看《大般若经》、《中般若经》和《般若八千颂》里面,讲的时候都是讲无自性,比如讲一切相智无自性时,就已经有讲到我们可以取到、证得一切相智,一切相智是我们可以追求的,「我们要生起发菩提心」已经是里面的内涵了。它表面是讲一切相智是无自性,意思是一切相智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所以,我们是有希望的,我们是可以追求一切相智的,我们可以追求佛的果位,它的内涵当中已经包含这些了。表面上看来是讲一切相智是无自性,我们在这里面就没有感觉到世俗谛的菩提心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讲了,比如一切相智是我们可以追求的,也可以说我们的心续当中已经有可以证得一切相智的种子,这些都已经包含在里面了。
释迦牟尼佛讲的《般若经》里面,表面上是看不出来讲世俗谛的广行法门,实际上它的内涵都有。我们现在后代众生的根器越来越差,所以就没有办法了解到广行的道次第的内涵。同样的,这里讲受念处,一直讲受是无自性,我们可能没有感觉到受念处的内涵当中属于广行的部分。《入行论》在这里讲受念处的时候,就一直讲受是无自性,可能我们就没办法感觉到它的广行法门,这是我们应该要理解的,在这样讲受念处的内涵里面就已经包含了广行的修行方式了,这是大家要厘清的一个地方。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苦受也无自性、乐受也是无自性,接着看甲曹杰大师的科判,「巳三结劝住修受无自性之瑜伽」,这个部分有四句,就是第九十二个偈颂,
「故应修空观,对治实有执,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
我们凡夫对于受上面非常执着,我们的食物就变成有漏的受,在我们自己非常执着的当下就会去享受这个感受。瑜伽的修行者所受用的是什么呢?他们受用的是不会执着,他们受用的是无自性的部分,他们在面对受的时候,就会一直修无自性,他们在享受受的时候就觉得这个部分是有意思的。
当我们面对受的时候,是在执着当下用它,瑜伽的修行者在面对受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执着的,而且会理解它的究竟本性,然后去面对这个受,然后就享受这个受。所以,瑜伽的修行者是把受当成一个修行的对境,我们则是因为这个感受而变成无明、没有智慧了,瑜伽的修行者面对感受时不会被它所骗,他就会看到感受是无自性的,就把这个受看成是一个修行的对境,应该可以说是修行上面有帮助的一个助缘。
身、受、心、法都是跟我们最接近的,所以,我们在这四个上面修的话,马上就能够体会,很容易就会提升我们的修行。相反的,如果没有修的话,执着心就非常容易增加。因为跟我们是非常接近的,如果没有修的话,我们自己的身体、感受、心或行为跟我们是最接近的,所以在这些法上面就会执着。
补特伽罗我执是轮回的根本,它是比法我执还更严重的,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修补特伽罗无我是比较容易修的,也是我们第一个要修的。这个道理是什么意思呢?补特伽罗跟我是最接近的,在这上面非常容易生起执着心,所以,补特伽罗我执是轮回的根本。另外以修行的角度来说,补特伽罗无我是第一个要修的,也是比较容易修的,比较可以顺利修得起来的,也是因为它是跟我最接近的一个法。以补特伽罗跟法来比较,法是对境,补特伽罗是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所以,补特伽罗无我就比较容易修,也是我们第一个要注重去修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四念处的对境(身、受、心、法)也是跟我们最接近的,所以,执着心也是非常容易生起的,在这四个法上面修也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刚刚讲到「瑜伽食」,就是说一个修行者把它当成一个助缘,或是说在修的时候会非常去思惟受上面的无自性,然后就一直用受上面的无自性的法,所以,他的食物主要是无自性的感受。
我们一般的食物是增长我们身体的作用,现在是在感受上面修无自性的法,这个法对瑜伽修行者来说是增长他的正量,所以,在受上面修无自性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面对受的时候修无自性,这是比一般的无自性在修行上是更有帮助的。
受之后是爱取有,在受的后面讲爱,就是说受会让我们生起爱的心,就是让我们执着,从这里看得出来受是生起烦恼的一个主要的因缘,所以在受上面修无自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面对受的时候能够思惟无自性的话,烦恼就不会生起了。所以,瑜伽修行者在他内心要增长证量,主要修的就是在受上面的无自性。
接着是第九十三个偈颂,以甲曹杰的科判来说的话, 「辰二破受因自性成就分三,巳一破根境合自性成就」 现在是破根境相遇有自性。我们这里主要是成立受是无自性,要怎么样成立它呢?受的因是无自性,受的对境也是无自性,受的有境也是无自性,就这样子去成立受是无自性。
第一个是先要成立受的因是无自性,受是根境识相遇之后而产生的,先讲根跟境相遇是无自性的。
「根境若间隔,彼二怎会遇。」
根和境相遇时中间有没有间隔呢?如果有间隔的话,怎么会相遇呢?这是前面两句的意思。后两句是
「无隔二成一,谁复遇于谁?」
如果没有间隔的话,就变成这两个是没有区分的,两个就都是无二无别的,那就没有办法说有相遇了,因为这两个法就变成一个法了。这是说根也是有分的,境也是有分的,如果是有分的话,那就无自性了,如果没有分的话,那就可以说有自性,因为它就不需要依赖其他法。这里说它有相遇就表示它有分,这就表示它无自性。
第九十四偈颂的前两句是
「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
尘是没有分的,就是无方分的,微尘的意思是最细的,所以就称为无方分。如果两方都是无方分的微尘,那就没有办法说两边相遇,这样的话两个都没有办法相遇。如果是相遇的话,在它们两个面对时,这一个面是有相遇的…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八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