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五十八》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10-28
在《入行論》第九品透過四念處講法無我裏面,現在講到透過受念處講法無我的階段,透過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來講法無我,四念處是小乘和大乘共同的修行法門,用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也可以修,這就是最究竟的、最圓滿的修四念處的方式。比如我們修布施度的時候,透過空正見修布施度是最清淨、最圓滿、最究竟的修布施度的方法,《入中論》裏面說的也一樣,透過叁輪體空修布施度的話,就是最清淨的修布施度的方法。同樣的,修四念處的時候,在小乘和大乘共同修四念處的方式上面,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用中觀應成派的見解(空性的道理),透過這個智慧來修四念處的話就更好了。所以,我們不要認爲中觀應成派說的修四念處只有修深見的法門而沒有修廣行的法門。
以共同的角度來說,四念處是一個廣行的法門,修四念處使內心生起出離心,這就是世俗谛的廣行的法門,但是,當我們這樣修的時候,也可以跟深見的法門雙修,這就是現在這裏中觀應成派講的,我們透過中觀應成派法無我的道理去修四念處,我們現在講到修受念處的時候還更究竟次第的修四念處的方法。
我們學《因明》成立空性的正因時,比如說「有法五蘊無自性,因爲緣起之故」,我們會這樣子成立。在這樣子成立的時候,緣起這個理由是比無自性粗的,先透過比較粗的然後越來越深入,比量都是這樣子的,我們先了解一個粗的部分,然後用它爲理由再去成立比它更細的,然後就去成立越來越細的法的本性。可以說:當抓到最細的時候,前面一定要經過粗的道理,同樣的,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修四念處的方式是最細、最深的部分,所以,當我們修到這個時候,其他共同的修四念處自然就有修,要先透過粗的部分再去抓到細的部分。
所以,修中觀應成派的四念處的時候,自然就已經有修共同修四念處的方式了。比如第一個講受,我們在感受上面思惟無自性的時候,自然在受上面就已經修了無常,如果我們沒有去除掉常法的執著的話,就不可能去除掉有自性的執著。所以,我們在修中觀應成派的受念處時,我們就抓到了受的最究竟本性了,當我們抓到了最究竟的本性時,粗的部分在它的內涵裏面都已經有了,因爲修無自性時已經去除掉有自性,也就是已經去除掉常法的實有,常一自在中的常法的獨立情況已經去除掉了,也可以說能獨立實執有也已經去除掉了,能取所取二取也去除掉。所以,在受上面已經去除掉有自性的話,前面那些粗的部分就都一定已經去除掉了。所以,中觀應成派修受念處的時候自然就已經去除掉了。
以前釋迦牟尼佛講佛法的時候,他不需要特別去講世俗谛粗的部分,直接就講一切法無自性,一直去講無自性,這裏面就已經包含世俗谛的內涵了。我們看《大般若經》、《中般若經》和《般若八千頌》裏面,講的時候都是講無自性,比如講一切相智無自性時,就已經有講到我們可以取到、證得一切相智,一切相智是我們可以追求的,「我們要生起發菩提心」已經是裏面的內涵了。它表面是講一切相智是無自性,意思是一切相智是因緣和合而産生的,所以,我們是有希望的,我們是可以追求一切相智的,我們可以追求佛的果位,它的內涵當中已經包含這些了。表面上看來是講一切相智是無自性,我們在這裏面就沒有感覺到世俗谛的菩提心的內涵,實際上已經講了,比如一切相智是我們可以追求的,也可以說我們的心續當中已經有可以證得一切相智的種子,這些都已經包含在裏面了。
釋迦牟尼佛講的《般若經》裏面,表面上是看不出來講世俗谛的廣行法門,實際上它的內涵都有。我們現在後代衆生的根器越來越差,所以就沒有辦法了解到廣行的道次第的內涵。同樣的,這裏講受念處,一直講受是無自性,我們可能沒有感覺到受念處的內涵當中屬于廣行的部分。《入行論》在這裏講受念處的時候,就一直講受是無自性,可能我們就沒辦法感覺到它的廣行法門,這是我們應該要理解的,在這樣講受念處的內涵裏面就已經包含了廣行的修行方式了,這是大家要厘清的一個地方。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苦受也無自性、樂受也是無自性,接著看甲曹傑大師的科判,「巳叁結勸住修受無自性之瑜伽」,這個部分有四句,就是第九十二個偈頌,
「故應修空觀,對治實有執,觀慧良田中,能長瑜伽食。」
我們凡夫對于受上面非常執著,我們的食物就變成有漏的受,在我們自己非常執著的當下就會去享受這個感受。瑜伽的修行者所受用的是什麼呢?他們受用的是不會執著,他們受用的是無自性的部分,他們在面對受的時候,就會一直修無自性,他們在享受受的時候就覺得這個部分是有意思的。
當我們面對受的時候,是在執著當下用它,瑜伽的修行者在面對受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執著的,而且會理解它的究竟本性,然後去面對這個受,然後就享受這個受。所以,瑜伽的修行者是把受當成一個修行的對境,我們則是因爲這個感受而變成無明、沒有智慧了,瑜伽的修行者面對感受時不會被它所騙,他就會看到感受是無自性的,就把這個受看成是一個修行的對境,應該可以說是修行上面有幫助的一個助緣。
身、受、心、法都是跟我們最接近的,所以,我們在這四個上面修的話,馬上就能夠體會,很容易就會提升我們的修行。相反的,如果沒有修的話,執著心就非常容易增加。因爲跟我們是非常接近的,如果沒有修的話,我們自己的身體、感受、心或行爲跟我們是最接近的,所以在這些法上面就會執著。
補特伽羅我執是輪回的根本,它是比法我執還更嚴重的,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修補特伽羅無我是比較容易修的,也是我們第一個要修的。這個道理是什麼意思呢?補特伽羅跟我是最接近的,在這上面非常容易生起執著心,所以,補特伽羅我執是輪回的根本。另外以修行的角度來說,補特伽羅無我是第一個要修的,也是比較容易修的,比較可以順利修得起來的,也是因爲它是跟我最接近的一個法。以補特伽羅跟法來比較,法是對境,補特伽羅是在我們自己身上的,所以,補特伽羅無我就比較容易修,也是我們第一個要注重去修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四念處的對境(身、受、心、法)也是跟我們最接近的,所以,執著心也是非常容易生起的,在這四個法上面修也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剛剛講到「瑜伽食」,就是說一個修行者把它當成一個助緣,或是說在修的時候會非常去思惟受上面的無自性,然後就一直用受上面的無自性的法,所以,他的食物主要是無自性的感受。
我們一般的食物是增長我們身體的作用,現在是在感受上面修無自性的法,這個法對瑜伽修行者來說是增長他的正量,所以,在受上面修無自性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面對受的時候修無自性,這是比一般的無自性在修行上是更有幫助的。
受之後是愛取有,在受的後面講愛,就是說受會讓我們生起愛的心,就是讓我們執著,從這裏看得出來受是生起煩惱的一個主要的因緣,所以在受上面修無自性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面對受的時候能夠思惟無自性的話,煩惱就不會生起了。所以,瑜伽修行者在他內心要增長證量,主要修的就是在受上面的無自性。
接著是第九十叁個偈頌,以甲曹傑的科判來說的話, 「辰二破受因自性成就分叁,巳一破根境合自性成就」 現在是破根境相遇有自性。我們這裏主要是成立受是無自性,要怎麼樣成立它呢?受的因是無自性,受的對境也是無自性,受的有境也是無自性,就這樣子去成立受是無自性。
第一個是先要成立受的因是無自性,受是根境識相遇之後而産生的,先講根跟境相遇是無自性的。
「根境若間隔,彼二怎會遇。」
根和境相遇時中間有沒有間隔呢?如果有間隔的話,怎麼會相遇呢?這是前面兩句的意思。後兩句是
「無隔二成一,誰複遇于誰?」
如果沒有間隔的話,就變成這兩個是沒有區分的,兩個就都是無二無別的,那就沒有辦法說有相遇了,因爲這兩個法就變成一個法了。這是說根也是有分的,境也是有分的,如果是有分的話,那就無自性了,如果沒有分的話,那就可以說有自性,因爲它就不需要依賴其他法。這裏說它有相遇就表示它有分,這就表示它無自性。
第九十四偈頌的前兩句是
「塵塵不相入,無間等大故」
塵是沒有分的,就是無方分的,微塵的意思是最細的,所以就稱爲無方分。如果兩方都是無方分的微塵,那就沒有辦法說兩邊相遇,這樣的話兩個都沒有辦法相遇。如果是相遇的話,在它們兩個面對時,這一個面是有相遇的…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八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