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九講(第9品)

  

《入菩薩行論 五十九》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11-04

  

修受念處在對治煩惱上面是非常有幫助的,十二緣起裏面是受、愛、取、有,所以,愛取等煩惱生起的所緣就是受,我們在面對受的時候,就不可以被受掩蓋我們的智慧而太執著了。所以,我們修受念處的話,就比較可以擋住「受」欺騙我們的部分。

  

透過中觀應成派修受念處更爲殊勝、更有力量,在面對受的時候,一切的執著就會從根本斷除,這是中觀應成派修受念處殊勝的地方。

  

今天早上所講的也是跟受念處有關系,今天早上是講我愛執,當我們對治我愛執的時候,我們主要是會想離苦得樂的這個補特伽羅,我們在要離苦得樂上面會非常的有另外一種執著,這就是我愛執。我們現在找能受的補特伽羅是找不到的,所受的感受也找不到,就會覺得自己那麼我愛執是沒有意思的、沒有理由的,它是無明當中的串習帶過來的而已,真正能受的補特伽羅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我們內心會一直認爲能受的一個我是一直存在的,會感覺它是自性成立的,實際上,它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能受的補特伽羅也是施設義找不到的部分,就比較容易斷除我愛執。

  

我要得到快樂,我要離苦,在這樣的追求上面非常執著,就是我愛執。不只是我們自己,還有我們的親戚朋友等等。對于他人上面又是另外一種,好像他就是該得苦離樂,這種也是感受上面的執著,好像有能受的一個他人存在。能受的我們自己或我們自己的親戚朋友的存在,都是施設義找得到的,我們在這上面就會執著,然後我們就盡量按照這個執著去做。對于自己和自己的親戚上面就會貪著,對于他人上面則是希望他盡量要得到苦,希望他盡量能夠不順利等等。這些也是我們本身有一種執著,能受樂跟苦的他人也是存在的,也是自性成立的,這些也是跟受念處有關系,我們修受念處對于這上面的幫助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中觀應成派這裏說的受念處在修行菩提心上面也是幫助很大,在對治煩惱上面也是幫助很大,兩邊都有幫助的。

  

這邊透過受念處講法無我,現在是要講受念處的對境不是自性成立的,我們要破除受是以自性成立的。我們要怎麼破除呢?如果受是有自性成立的話,它的所依、所緣境和有境都應該是自性成立的,如果它所依的這些都不是自性成立的話,它自己又怎麼可能自性成立呢

   所以,我們就要一個一個去破除。第一 個是因的部分要破除,因也不是自性成立的,這在前面已經破除了,現在我們講到所緣的部分。

  

念一下這兩句,「所見或身觸,性皆如夢幻。」,我們的受可以分爲身受和心受,這裏的所見就是心受的境,所觸就是身受的境,這兩個境沒有自性,就如同夢與幻化一般。這裏沒有特別詳細的講,爲什麼呢?現在所講的受所依的是根和心本身,它並不是在外面存在的,所以,在對境的所緣上面並不需要那麼詳細的講,因爲受不是在外面的境上面的,所以這方面就不需要詳細的講,所以就只有兩句。

  

接著是受的有境,這是第叁個,剛剛講因的部分不是自性成立,所緣的部分也不是自性成立,現在第叁個是講到受的有境的部分也不是自性成立。這裏就說「破受者有自性」,所以,受者也不是自性成立的意思是受的有境。

  

與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見」 這裏是講俱生,如果它是異體俱生的話,那就沒有關系,如果是俱生的話,它就一定是異體的。上個禮拜講過,如果是前後有關系的話就可以想,如果沒有前後關系而只是同時生的,又是俱生又是異體的話,那就兩邊無關了,如果兩邊無關的話,互相就都沒有辦法理解了,所以說「與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見」, 就是這個意思。

  

爲什麼俱生故是異體的角度呢?現在我們要破除的是:如果有人主張受者是自性成立的而不需要依賴受,這樣一來,受者和受兩者就會變成沒有關系,在沒有關系的當下俱生的話,互相就沒有辦法理解了。所以,就會變成「受非心能見」。

  

如果這兩個有前後關系的話,就是後面第一○○個偈頌講的:

  

後念唯能憶,非能受前心,不能自領納,亦非它能受。

  

如果前後有關系的話,後念就應該會變成念,它不會變成受。爲什麼呢?「受」是當時的意思,並不是前後的意思。我們講「我感受到這個」,這是當時在遇到離苦的受的時候,我們自己就感受到,所以,這個受者一定是當下的。前後就沒有受的意思,前後就是我憶念起來的這個後念。「後念唯能憶,非能受前心」,所緣的受是前面,受者是後面,如果這樣的話,後面的受者就不可以說它有感受前面的離苦。爲什麼呢?這樣的前後關系應該用念,並不可以講受,受一定是當下的、同時的。所以,不可以主張前後。

  

不能自領納」,現在我們是不承認自證分,這樣的話,受本身自己能夠理解自己,這是我們沒有辦法承認的。其他的心會不會領納它呢?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其他的心也沒有辦法,我們現在如果是觀察有自性的角度的話,那就沒有辦法找到。以有自性的角度來說,任何一個心都沒有辦法領納受,「亦非它能受」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這裏想一想中觀應成派說的,受一定是有境跟對境互相非常依賴的,如果沒有樂的受者的話,樂也是不存在的,如果沒有苦的受者的話,苦受也不存在。所以,如果有境不存在的話,對境也就不存在了。同樣的,有境(苦受者或樂受者)也是非常依賴對境(苦受或樂受),如果對境不存在的話,有境也就沒有辦法存在。所以,有境跟對境有一種非常互相依賴的關系。所以,有境是不可能有自性成立的,對境也不可能是自性成立的,因爲它們兩個是互相依賴的。

  

接著是第一○一個偈頌,

  

畢竟無受者,故受非真有,誰言此幻受,能害無我聚。

  

前面講的是受者是有境的受者,並不是補特伽羅,前面講的受者和這裏講的受者是不一樣的。這個補特伽羅心續當中有自性的沒有受者的話,這個補特伽羅本身也不可以說受者。

  

我們說的受者有兩個,一個是補特伽羅是受者,另外,他的心續當中的受心所也是一個受者。所以,受心所和補特伽羅都是受者,就有兩個受者。剛剛前面是把受心所稱爲受者,如果自性成立的受心所不存在的話,當然作爲受者的補特伽羅也不存在,後面講的「畢竟無受者」就是有自性的一個補特伽羅不存在的 意思。

  

故受非真有」,從講受心所開始到現在第一○一個偈頌的第一句爲止講的是:對境的受不是自性成立的,有境的受心所也不是自性成立的,甚至有境的補特伽羅這個受者也不是自性成立的。因爲這樣的緣故,就可以說受非真有,也就是受是不可能會真實有的。

  

誰言此幻受,能害無我聚」,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對境的受、有境的受心所和受者的補特伽羅都是如同幻化一樣,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爲什麼還會執著呢?我們會覺得我要得到快樂、我要離苦,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執著呢?既然這些受者都不存在,所以,任何一個苦受都不會害我們,因爲沒有一個被害的對象。沒有一個會快樂的接受者,沒有一個會受苦的受者,這些都是不存在的,爲什麼還要執著呢?

  

能害無我聚」,沒有一個會接受苦受的有自性成立的我存在,我就是受者的補特伽羅,聚就是剛剛講的受心所和對境的受。因爲這樣的緣故,我們可以看破這種執著。

  

這樣的修受念處就是中觀應成派修受念處的方式,中觀應成派修受念處的時候,重點就在于:受本身是自性不存在的,受者的受心所或補特伽羅都是一點也沒有自性的。這樣的思惟修行就是中觀應成派修受念處的方法。

  

再來是心念處,心念處在四聖谛裏面是跟滅谛配合的,上次講過身念處跟苦谛配合、受念處跟集谛配合、心念處跟滅谛配合、法念處跟道谛配合。以共道的角度來說,我們修心念處的時候認識心的本性,然後認識心續當中的煩惱是一個客塵,它是不會永遠存在的,所以,心續當中一定有以後我們會證得滅谛的體性存在。所以,我們修心念處的話,我們認識心的本性,然後我們就會知道心的本性是清淨的,而煩惱只是暫時出現而已。

  

上次我們講《七十義》的時候,有講到大乘自性住種性,自性住種性就是心的自性,自性住種性的「自性」是法性、空性的意思,這邊講自性住種性不是外面的法上面的空性,而是我們心的空性、心的法性、心的自性。心的自性是什麼樣子呢?心沒有自性就是心的自性,這就是心的空性,這就是心的法性。心沒有自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心是完全依賴因緣的,因此,心是永遠都可以改變的,有一天它會改變很…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九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