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九講(第9品)▪P2

  ..續本文上一頁大,或是慢慢改變就會變成成佛了。所以,一定會改變的,這就是心的自性。由心的上面一個沒有自性的特色,所以,心就可以改變,所以就可以成佛,于是就可以說自性住種性,自性住種性就是心的空性、心的法性。我們如果認知心的本性的話,我們就會覺得我們是可以成佛的。

  

剛剛我們講的心的自性、心的法性是就心的勝義谛的部分講的,並沒有講心的世俗谛。我們剛剛是從勝義谛的角度去講佛的種性,另外從心的世俗谛的角度也可以講佛的種性。

  

心的世俗谛的角度怎麼講佛的種性呢?心有一個「明」的特色,這就是世俗谛,以心的世俗谛的體性來說,心就是明,明是清淨的意思。以一個水池來說,水本身是清淨的,或許暫時會被髒的東西染汙。以海水來說,越底下的水是越清淨的。所以,水本身有一個清淨的體性。同樣的,我們的心以世俗谛的角度來說,心本身就有一種清淨的體性,明的意思就是這樣。

  

清淨的意思是什麼呢?比如我們現在是生氣或貪,有一些煩惱就會出現,實際上這個心本身並沒有被幹擾到,它自己本身並沒有貪跟瞋的體性,只不過是暫時出現而已,它本身還是清淨的。如果它本身就是瞋恨心的話,那麼,永遠都會生氣,事實上並不會這樣,生氣個幾分鍾可能就消失了,然後就不生氣了。這就表示我們的心本身就是清淨的,貪和瞋等煩惱並不是進入它真正的本性。貪瞋等煩惱雖然是在心續當中生起的,但是並沒有進入心的本性,所以,我們說心的本性是清淨,這就是世俗谛的心的體性。

  

我們如果認知了世俗谛的心的體性的話,我們內心也會了解「我可以斷除煩惱」、「我可以滅除煩惱」、「我可以得到滅谛」,也可以有這樣的認知。所以,我們修心念處的話,也會認知滅谛,修心念處跟滅谛是配合的。滅谛並不是外面的,是要滅心上面的煩惱,我們要去理解如何去滅心上面的煩惱。怎麼理解呢?這些煩惱有沒有進入心的本性?這要去理解,我們要了解這個就要去修心念處,修心念處去認知心的本性,我們就會理解煩惱並沒有進入心的本性,它只不過是暫時的出現而已,心的本性是清淨的,因此,這些煩惱是可以滅除掉的,這就理解滅谛,心念處和滅谛就是這樣配合的。

  

我們這邊是用勝義谛的角度講滅谛,剛剛有講到兩種,一個是觀心的世俗谛的本性也可以,另外我們也可以觀心的勝義谛的體性,每一個法上面都有二谛的體性。如果我們觀心的勝義谛的體性的話,我們要理解心是無自性的,這邊是觀心無自性的部分。

  

接著是第一○二個偈頌,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不住內或外,余處亦不得。

  

甲曹傑大師的科判,「辰一明意識自性無,辰二明五識自性無」。 我們心念處對境的心就是六識,在六識當中先講第六識,然後再講前面的五識,「明意識自性無」就是第六識,「明五識自性無」就是前面的五識。將心分成六識的時候,我們要理解中觀應成派不承認第七識和第八識,他們只講六識。

  

這裏是先講第六識自性無,怎麼講自性無呢?我們在第六識上面也會執著,這樣的執著是怎麼執著的呢?執著時一定會想第六識的對境是可以取的、可以抓的,如果這樣的話,應該是找得到它存在的樣子。

  

上個禮拜我們講到無方分,無方分跟執著心有什麼關系呢?當我們執著心生起的時候,我們心裏有一個想法是它自己成立的,在它自己成立的這個想法裏面去想一想的話,好像應該可以指出來一個東西的感覺,在執著心生起時可以指出來一個東西。如果是多的話應該就沒有辦法指出來,能夠指出來的意思是只有一個而沒有辦法再分的,所以就是無方分,這種想法是無方分,可以指出來只有一個東西就只有無方分,事實上有無方分嗎?並沒有。既然無方分不存在,任何一個法有分的話,那就是無自性的,就是執著心有問題。在執著心的想法裏面好像可以指出來的感覺,我們去觀察這個可以指出來的感覺的想法,應該是有一個無方分的東西存在才能夠指出來。

  

但是,我的心裏很奇怪,好像有方分是會執著的感覺,好像有方分是一個存在的感覺,我們覺得有方分是很多無方分聚在一起的,所以,真正在背後還是無方分。所以,我們心裏有點連不起來的感覺,人家講無方分,我們馬上會想:「應該無方分是不會執著的,無方分就沒有了,有方分才會執著。」但是,事實上,有方分執著的背後也是無方分。

  

想有方分的時候,分一分,分一分,好像有分就有一體的感覺,真正內心把無方分聚在一起,那就成立一體,所以,內心有方分的時候才會執著,執著心還是靠無方分的。我們去觀察執著心這個想法的話,好像可以指出來一個東西的感覺,這個就是無方分。

  

現在這裏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執著心的對境第六識可以指出來的,那麼,可以指出來的第六識是在哪裏呢?在外境上嗎?在根上面嗎?不管哪裏都指不出來,那就沒有了。所以,可以指出來的感覺就是執著的心。

  

在我們破除第六識有自性的部分,我們所破除的是什麼呢?我們要破除的是這個執著心的想法當中是什麼樣子,它的想法當中可以指出來的感覺,所以,我們就破除它的想法,破除它的想法就會說:「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不住內或外,余處亦不得。」所以,我們就問自己的執著心,事實上是指不出來的。

  

第一○叁個偈頌,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無少實性故,有情性涅槃。

  

有指出來的第六識跟身體合在一起的也找不出來,以離開的角度找也找不出來,「非身非異身」就是這樣的意思。完全跟身沒有關系的另外一個地方也找不出來,所以說「非合亦非離」。「無少實性故」,連一點點自性成立也沒有辦法自性成立,所以「有情性涅槃」,不管我們講有情或是補特伽羅,我們主要是從第六識講他是衆生或補特伽羅,現在第六識完全沒有自性的話,當然有情也就不是有自性的,「性涅槃」是沒有自性的意思。

  

涅槃就是過世、圓寂了,也就是「沒有」的意思。以藏文的角度來解釋可能比較好一點,藏文的涅槃是「過了憂苦」的意思也就是「離開憂苦」的意思。現在講的性涅槃跟空性是同義,我們爲什麼在空性上面講離開憂苦呢?我們會受苦而沒有辦法離開痛苦,主要是因爲執著心,如果我們修空性的話,就可以斷除執著心,所以就可以離開憂苦。所以,我們就將空性稱爲離開憂苦或涅槃。

  

法身分爲兩個,也就是智慧法身跟自性法身兩者,自性法身又分兩個,就是自性清淨自性法身和客塵清淨自性法身。自性清淨自性法身的「自性清淨」就是指佛的心續當中心的空性,所以,自性清淨就是本來就是清淨的意思。現在這裏講的是自性涅槃,也就是本來就涅槃,也可以用這樣的角度來解釋。所以,有情本來就是涅槃,所以說「有情性涅槃」。但是,「本來就是清淨」不可以解釋爲「本來成佛而來輪回」的意思。無始以來輪回是沒有錯的,但還是客塵,這是可以改變的,因爲是可以改變的,所以本來就是清淨的,有人解釋爲原來就是佛而發願來這裏的這樣是不對的。如果原來就是佛的話,就不可能來到這裏就沒有辦法回去了,如果是佛就一定是可以回去的。所以,我們也要了解本來清淨的意思,它的意思並不是原來是佛而來這裏輪回。我們無始以來在輪回並沒有錯,這是可以改變的,它並不是本來如此的。這裏用「本來清淨」一詞,感覺好像有點問題,應該不可以這樣用,講體性清淨會好一點。

  

剛剛對于性涅槃已經講了叁種解釋,一個是自性不存在是性涅槃,第六識的自性不存在,所以是性涅槃。第二個是將空性稱爲涅槃,我們之所以沒有涅槃而一直輪回的根就在于執著心,如果我們修空性的話,那就可以斷除執著心,就可以離開憂苦,所以把離開憂苦稱爲涅槃。第叁個是它的體性就是涅槃,它的體性就是清淨,所以說性涅槃。

  

剛剛講第六識自性無,接著是要講明五識自性無,第一○四個偈頌,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

  

我們的五根識是跟對境比較有關系的,第六識跟對境就不是那麼有關系。比如我這裏有杯子,我的眼識就會出現杯子,如果沒有杯子的話,那就不會出現杯子。第六識就不是這樣,即使這裏沒有杯子,我還是會想杯子。所以,第六識跟對境比較沒有關系。

  

五根識跟對境是非常有關系的,所以,當我們要破除五根識有對境的時候,就要跟對境配合起來講。五根識是非常依賴對境的,它依對境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自性成立的話,那麼,五根識就不是自性成立的。所以,我們要說它們兩個之間的關系是沒有自性。

  

這裏講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 ,這是很簡單的,如果有境的心比對境早就有的話,這裏應該不可以用「離」,應該用「比」比較好。以對境跟有境的五根識來說,五根識如果比對境先有的話,「緣何而生識」,那麼,前面的有境好像是沒有對境的一個有境,那麼,生起識的緣是什麼呢?「識境若同時」,識和境如果是同時的話,「已生何待緣?」,就沒有辦法說依所緣而生,所以,同時也會有這樣的問題。

  

接著講緣是前面而有境是後面,就是第一○五個偈頌的前兩句,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先有緣再有識應該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以有自性的角度來說就錯了,什麼樣的錯呢?以有自性的角度來說,如果它們兩個前後有關系的話,中間是沒有間隔的,我們也是從無方分的角度去破除它。這個不是色法,因此,我們就從時間的角度來講有沒有隔,前後有沒有分。如果它是色法的話,我們就以方分的角度來看它有沒有分。

  

現在這裏是講時間的角度,如果有自性的話,它是放前後的關系,那麼,中間有沒有間隔呢?如果有間隔的話,就沒有辦法幫助到它,如果沒有隔間的話,它們兩個是一個或兩個呢?如果是兩個的話,就一定是時間的角度有分,如果沒有分的話,那就是一個時間。所以,有分的話就不是有自性,如果前面的緣和後面的識兩者有關連的話,有沒有「關連的部分」和「沒有關連的部分」呢?如果有的話,那就不可以說自性成立,如果沒有的話,那就變成一個時間。「識若後境 起,緣何而得生?」就是這樣的意思。

  

我們看看那些法,沒有一個無方分的,我們找一找無方分都找不到。在找不到無方分的時候,真的就指不出來那些法是什麼,它的源頭指不出來,好像就很神奇,你不可以說沒有,但是,也找不到來源。所以是因緣和合而産生的,因緣和合而産生也就有一點像幻化的樣子,它真正的體性都沒有找到,它的源頭到最後都沒有辦法找到。剛剛是用色法的角度講,如果不是色法的話,剛剛後面兩句是講時間的角度。

  

問題:請問仁波切,這是講自性無的部分,自性有是一定不成立的。那麼,在名言上來講,我們是先有境才有識或境和識是同時的呢?

  

回答:中觀應成派會說境是在前面而識是在後面,他不會像唯識的說法,但是,他也不像經部宗的說法,經部宗是承認無方分的,中觀應成派則不承認 。中觀應成派認爲境在前面而有境在後面,但是,還是境依賴有境,比如因依賴果、果依賴因。

  

問題:剛剛是說識緣到外境的時候,如果是識還沒有緣到外境的時候,外境對于識來講根本是不存在的。

  

回答:這還是唯識的說法。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九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