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九讲(第9品)▪P2

  ..续本文上一页大,或是慢慢改变就会变成成佛了。所以,一定会改变的,这就是心的自性。由心的上面一个没有自性的特色,所以,心就可以改变,所以就可以成佛,于是就可以说自性住种性,自性住种性就是心的空性、心的法性。我们如果认知心的本性的话,我们就会觉得我们是可以成佛的。

  

刚刚我们讲的心的自性、心的法性是就心的胜义谛的部分讲的,并没有讲心的世俗谛。我们刚刚是从胜义谛的角度去讲佛的种性,另外从心的世俗谛的角度也可以讲佛的种性。

  

心的世俗谛的角度怎么讲佛的种性呢?心有一个「明」的特色,这就是世俗谛,以心的世俗谛的体性来说,心就是明,明是清净的意思。以一个水池来说,水本身是清净的,或许暂时会被脏的东西染污。以海水来说,越底下的水是越清净的。所以,水本身有一个清净的体性。同样的,我们的心以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心本身就有一种清净的体性,明的意思就是这样。

  

清净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我们现在是生气或贪,有一些烦恼就会出现,实际上这个心本身并没有被干扰到,它自己本身并没有贪跟瞋的体性,只不过是暂时出现而已,它本身还是清净的。如果它本身就是瞋恨心的话,那么,永远都会生气,事实上并不会这样,生气个几分钟可能就消失了,然后就不生气了。这就表示我们的心本身就是清净的,贪和瞋等烦恼并不是进入它真正的本性。贪瞋等烦恼虽然是在心续当中生起的,但是并没有进入心的本性,所以,我们说心的本性是清净,这就是世俗谛的心的体性。

  

我们如果认知了世俗谛的心的体性的话,我们内心也会了解「我可以断除烦恼」、「我可以灭除烦恼」、「我可以得到灭谛」,也可以有这样的认知。所以,我们修心念处的话,也会认知灭谛,修心念处跟灭谛是配合的。灭谛并不是外面的,是要灭心上面的烦恼,我们要去理解如何去灭心上面的烦恼。怎么理解呢?这些烦恼有没有进入心的本性?这要去理解,我们要了解这个就要去修心念处,修心念处去认知心的本性,我们就会理解烦恼并没有进入心的本性,它只不过是暂时的出现而已,心的本性是清净的,因此,这些烦恼是可以灭除掉的,这就理解灭谛,心念处和灭谛就是这样配合的。

  

我们这边是用胜义谛的角度讲灭谛,刚刚有讲到两种,一个是观心的世俗谛的本性也可以,另外我们也可以观心的胜义谛的体性,每一个法上面都有二谛的体性。如果我们观心的胜义谛的体性的话,我们要理解心是无自性的,这边是观心无自性的部分。

  

接着是第一○二个偈颂,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甲曹杰大师的科判,「辰一明意识自性无,辰二明五识自性无」。 我们心念处对境的心就是六识,在六识当中先讲第六识,然后再讲前面的五识,「明意识自性无」就是第六识,「明五识自性无」就是前面的五识。将心分成六识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中观应成派不承认第七识和第八识,他们只讲六识。

  

这里是先讲第六识自性无,怎么讲自性无呢?我们在第六识上面也会执着,这样的执着是怎么执着的呢?执着时一定会想第六识的对境是可以取的、可以抓的,如果这样的话,应该是找得到它存在的样子。

  

上个礼拜我们讲到无方分,无方分跟执着心有什么关系呢?当我们执着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心里有一个想法是它自己成立的,在它自己成立的这个想法里面去想一想的话,好像应该可以指出来一个东西的感觉,在执着心生起时可以指出来一个东西。如果是多的话应该就没有办法指出来,能够指出来的意思是只有一个而没有办法再分的,所以就是无方分,这种想法是无方分,可以指出来只有一个东西就只有无方分,事实上有无方分吗?并没有。既然无方分不存在,任何一个法有分的话,那就是无自性的,就是执着心有问题。在执着心的想法里面好像可以指出来的感觉,我们去观察这个可以指出来的感觉的想法,应该是有一个无方分的东西存在才能够指出来。

  

但是,我的心里很奇怪,好像有方分是会执着的感觉,好像有方分是一个存在的感觉,我们觉得有方分是很多无方分聚在一起的,所以,真正在背后还是无方分。所以,我们心里有点连不起来的感觉,人家讲无方分,我们马上会想:「应该无方分是不会执着的,无方分就没有了,有方分才会执着。」但是,事实上,有方分执着的背后也是无方分。

  

想有方分的时候,分一分,分一分,好像有分就有一体的感觉,真正内心把无方分聚在一起,那就成立一体,所以,内心有方分的时候才会执着,执着心还是靠无方分的。我们去观察执着心这个想法的话,好像可以指出来一个东西的感觉,这个就是无方分。

  

现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执着心的对境第六识可以指出来的,那么,可以指出来的第六识是在哪里呢?在外境上吗?在根上面吗?不管哪里都指不出来,那就没有了。所以,可以指出来的感觉就是执着的心。

  

在我们破除第六识有自性的部分,我们所破除的是什么呢?我们要破除的是这个执着心的想法当中是什么样子,它的想法当中可以指出来的感觉,所以,我们就破除它的想法,破除它的想法就会说:「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所以,我们就问自己的执着心,事实上是指不出来的。

  

第一○三个偈颂,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有指出来的第六识跟身体合在一起的也找不出来,以离开的角度找也找不出来,「非身非异身」就是这样的意思。完全跟身没有关系的另外一个地方也找不出来,所以说「非合亦非离」。「无少实性故」,连一点点自性成立也没有办法自性成立,所以「有情性涅槃」,不管我们讲有情或是补特伽罗,我们主要是从第六识讲他是众生或补特伽罗,现在第六识完全没有自性的话,当然有情也就不是有自性的,「性涅槃」是没有自性的意思。

  

涅槃就是过世、圆寂了,也就是「没有」的意思。以藏文的角度来解释可能比较好一点,藏文的涅槃是「过了忧苦」的意思也就是「离开忧苦」的意思。现在讲的性涅槃跟空性是同义,我们为什么在空性上面讲离开忧苦呢?我们会受苦而没有办法离开痛苦,主要是因为执着心,如果我们修空性的话,就可以断除执着心,所以就可以离开忧苦。所以,我们就将空性称为离开忧苦或涅槃。

  

法身分为两个,也就是智慧法身跟自性法身两者,自性法身又分两个,就是自性清净自性法身和客尘清净自性法身。自性清净自性法身的「自性清净」就是指佛的心续当中心的空性,所以,自性清净就是本来就是清净的意思。现在这里讲的是自性涅槃,也就是本来就涅槃,也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解释。所以,有情本来就是涅槃,所以说「有情性涅槃」。但是,「本来就是清净」不可以解释为「本来成佛而来轮回」的意思。无始以来轮回是没有错的,但还是客尘,这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本来就是清净的,有人解释为原来就是佛而发愿来这里的这样是不对的。如果原来就是佛的话,就不可能来到这里就没有办法回去了,如果是佛就一定是可以回去的。所以,我们也要了解本来清净的意思,它的意思并不是原来是佛而来这里轮回。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并没有错,这是可以改变的,它并不是本来如此的。这里用「本来清净」一词,感觉好像有点问题,应该不可以这样用,讲体性清净会好一点。

  

刚刚对于性涅槃已经讲了三种解释,一个是自性不存在是性涅槃,第六识的自性不存在,所以是性涅槃。第二个是将空性称为涅槃,我们之所以没有涅槃而一直轮回的根就在于执着心,如果我们修空性的话,那就可以断除执着心,就可以离开忧苦,所以把离开忧苦称为涅槃。第三个是它的体性就是涅槃,它的体性就是清净,所以说性涅槃。

  

刚刚讲第六识自性无,接着是要讲明五识自性无,第一○四个偈颂,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我们的五根识是跟对境比较有关系的,第六识跟对境就不是那么有关系。比如我这里有杯子,我的眼识就会出现杯子,如果没有杯子的话,那就不会出现杯子。第六识就不是这样,即使这里没有杯子,我还是会想杯子。所以,第六识跟对境比较没有关系。

  

五根识跟对境是非常有关系的,所以,当我们要破除五根识有对境的时候,就要跟对境配合起来讲。五根识是非常依赖对境的,它依对境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自性成立的话,那么,五根识就不是自性成立的。所以,我们要说它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自性。

  

这里讲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 ,这是很简单的,如果有境的心比对境早就有的话,这里应该不可以用「离」,应该用「比」比较好。以对境跟有境的五根识来说,五根识如果比对境先有的话,「缘何而生识」,那么,前面的有境好像是没有对境的一个有境,那么,生起识的缘是什么呢?「识境若同时」,识和境如果是同时的话,「已生何待缘?」,就没有办法说依所缘而生,所以,同时也会有这样的问题。

  

接着讲缘是前面而有境是后面,就是第一○五个偈颂的前两句,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先有缘再有识应该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以有自性的角度来说就错了,什么样的错呢?以有自性的角度来说,如果它们两个前后有关系的话,中间是没有间隔的,我们也是从无方分的角度去破除它。这个不是色法,因此,我们就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有没有隔,前后有没有分。如果它是色法的话,我们就以方分的角度来看它有没有分。

  

现在这里是讲时间的角度,如果有自性的话,它是放前后的关系,那么,中间有没有间隔呢?如果有间隔的话,就没有办法帮助到它,如果没有隔间的话,它们两个是一个或两个呢?如果是两个的话,就一定是时间的角度有分,如果没有分的话,那就是一个时间。所以,有分的话就不是有自性,如果前面的缘和后面的识两者有关连的话,有没有「关连的部分」和「没有关连的部分」呢?如果有的话,那就不可以说自性成立,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变成一个时间。「识若后境 起,缘何而得生?」就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看看那些法,没有一个无方分的,我们找一找无方分都找不到。在找不到无方分的时候,真的就指不出来那些法是什么,它的源头指不出来,好像就很神奇,你不可以说没有,但是,也找不到来源。所以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因缘和合而产生也就有一点像幻化的样子,它真正的体性都没有找到,它的源头到最后都没有办法找到。刚刚是用色法的角度讲,如果不是色法的话,刚刚后面两句是讲时间的角度。

  

问题:请问仁波切,这是讲自性无的部分,自性有是一定不成立的。那么,在名言上来讲,我们是先有境才有识或境和识是同时的呢?

  

回答:中观应成派会说境是在前面而识是在后面,他不会像唯识的说法,但是,他也不像经部宗的说法,经部宗是承认无方分的,中观应成派则不承认 。中观应成派认为境在前面而有境在后面,但是,还是境依赖有境,比如因依赖果、果依赖因。

  

问题:刚刚是说识缘到外境的时候,如果是识还没有缘到外境的时候,外境对于识来讲根本是不存在的。

  

回答:这还是唯识的说法。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九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