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九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五十九》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11-04

  

修受念处在对治烦恼上面是非常有帮助的,十二缘起里面是受、爱、取、有,所以,爱取等烦恼生起的所缘就是受,我们在面对受的时候,就不可以被受掩盖我们的智慧而太执着了。所以,我们修受念处的话,就比较可以挡住「受」欺骗我们的部分。

  

透过中观应成派修受念处更为殊胜、更有力量,在面对受的时候,一切的执着就会从根本断除,这是中观应成派修受念处殊胜的地方。

  

今天早上所讲的也是跟受念处有关系,今天早上是讲我爱执,当我们对治我爱执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会想离苦得乐的这个补特伽罗,我们在要离苦得乐上面会非常的有另外一种执着,这就是我爱执。我们现在找能受的补特伽罗是找不到的,所受的感受也找不到,就会觉得自己那么我爱执是没有意思的、没有理由的,它是无明当中的串习带过来的而已,真正能受的补特伽罗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我们内心会一直认为能受的一个我是一直存在的,会感觉它是自性成立的,实际上,它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能受的补特伽罗也是施设义找不到的部分,就比较容易断除我爱执。

  

我要得到快乐,我要离苦,在这样的追求上面非常执着,就是我爱执。不只是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亲戚朋友等等。对于他人上面又是另外一种,好像他就是该得苦离乐,这种也是感受上面的执着,好像有能受的一个他人存在。能受的我们自己或我们自己的亲戚朋友的存在,都是施设义找得到的,我们在这上面就会执着,然后我们就尽量按照这个执着去做。对于自己和自己的亲戚上面就会贪着,对于他人上面则是希望他尽量要得到苦,希望他尽量能够不顺利等等。这些也是我们本身有一种执着,能受乐跟苦的他人也是存在的,也是自性成立的,这些也是跟受念处有关系,我们修受念处对于这上面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中观应成派这里说的受念处在修行菩提心上面也是帮助很大,在对治烦恼上面也是帮助很大,两边都有帮助的。

  

这边透过受念处讲法无我,现在是要讲受念处的对境不是自性成立的,我们要破除受是以自性成立的。我们要怎么破除呢?如果受是有自性成立的话,它的所依、所缘境和有境都应该是自性成立的,如果它所依的这些都不是自性成立的话,它自己又怎么可能自性成立呢

   所以,我们就要一个一个去破除。第一 个是因的部分要破除,因也不是自性成立的,这在前面已经破除了,现在我们讲到所缘的部分。

  

念一下这两句,「所见或身触,性皆如梦幻。」,我们的受可以分为身受和心受,这里的所见就是心受的境,所触就是身受的境,这两个境没有自性,就如同梦与幻化一般。这里没有特别详细的讲,为什么呢?现在所讲的受所依的是根和心本身,它并不是在外面存在的,所以,在对境的所缘上面并不需要那么详细的讲,因为受不是在外面的境上面的,所以这方面就不需要详细的讲,所以就只有两句。

  

接着是受的有境,这是第三个,刚刚讲因的部分不是自性成立,所缘的部分也不是自性成立,现在第三个是讲到受的有境的部分也不是自性成立。这里就说「破受者有自性」,所以,受者也不是自性成立的意思是受的有境。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这里是讲俱生,如果它是异体俱生的话,那就没有关系,如果是俱生的话,它就一定是异体的。上个礼拜讲过,如果是前后有关系的话就可以想,如果没有前后关系而只是同时生的,又是俱生又是异体的话,那就两边无关了,如果两边无关的话,互相就都没有办法理解了,所以说「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俱生故是异体的角度呢?现在我们要破除的是:如果有人主张受者是自性成立的而不需要依赖受,这样一来,受者和受两者就会变成没有关系,在没有关系的当下俱生的话,互相就没有办法理解了。所以,就会变成「受非心能见」。

  

如果这两个有前后关系的话,就是后面第一○○个偈颂讲的:

  

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不能自领纳,亦非它能受。

  

如果前后有关系的话,后念就应该会变成念,它不会变成受。为什么呢?「受」是当时的意思,并不是前后的意思。我们讲「我感受到这个」,这是当时在遇到离苦的受的时候,我们自己就感受到,所以,这个受者一定是当下的。前后就没有受的意思,前后就是我忆念起来的这个后念。「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所缘的受是前面,受者是后面,如果这样的话,后面的受者就不可以说它有感受前面的离苦。为什么呢?这样的前后关系应该用念,并不可以讲受,受一定是当下的、同时的。所以,不可以主张前后。

  

不能自领纳」,现在我们是不承认自证分,这样的话,受本身自己能够理解自己,这是我们没有办法承认的。其他的心会不会领纳它呢?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其他的心也没有办法,我们现在如果是观察有自性的角度的话,那就没有办法找到。以有自性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心都没有办法领纳受,「亦非它能受」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这里想一想中观应成派说的,受一定是有境跟对境互相非常依赖的,如果没有乐的受者的话,乐也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苦的受者的话,苦受也不存在。所以,如果有境不存在的话,对境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有境(苦受者或乐受者)也是非常依赖对境(苦受或乐受),如果对境不存在的话,有境也就没有办法存在。所以,有境跟对境有一种非常互相依赖的关系。所以,有境是不可能有自性成立的,对境也不可能是自性成立的,因为它们两个是互相依赖的。

  

接着是第一○一个偈颂,

  

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谁言此幻受,能害无我聚。

  

前面讲的是受者是有境的受者,并不是补特伽罗,前面讲的受者和这里讲的受者是不一样的。这个补特伽罗心续当中有自性的没有受者的话,这个补特伽罗本身也不可以说受者。

  

我们说的受者有两个,一个是补特伽罗是受者,另外,他的心续当中的受心所也是一个受者。所以,受心所和补特伽罗都是受者,就有两个受者。刚刚前面是把受心所称为受者,如果自性成立的受心所不存在的话,当然作为受者的补特伽罗也不存在,后面讲的「毕竟无受者」就是有自性的一个补特伽罗不存在的 意思。

  

故受非真有」,从讲受心所开始到现在第一○一个偈颂的第一句为止讲的是:对境的受不是自性成立的,有境的受心所也不是自性成立的,甚至有境的补特伽罗这个受者也不是自性成立的。因为这样的缘故,就可以说受非真有,也就是受是不可能会真实有的。

  

谁言此幻受,能害无我聚」,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对境的受、有境的受心所和受者的补特伽罗都是如同幻化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还会执着呢?我们会觉得我要得到快乐、我要离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执着呢?既然这些受者都不存在,所以,任何一个苦受都不会害我们,因为没有一个被害的对象。没有一个会快乐的接受者,没有一个会受苦的受者,这些都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还要执着呢?

  

能害无我聚」,没有一个会接受苦受的有自性成立的我存在,我就是受者的补特伽罗,聚就是刚刚讲的受心所和对境的受。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们可以看破这种执着。

  

这样的修受念处就是中观应成派修受念处的方式,中观应成派修受念处的时候,重点就在于:受本身是自性不存在的,受者的受心所或补特伽罗都是一点也没有自性的。这样的思惟修行就是中观应成派修受念处的方法。

  

再来是心念处,心念处在四圣谛里面是跟灭谛配合的,上次讲过身念处跟苦谛配合、受念处跟集谛配合、心念处跟灭谛配合、法念处跟道谛配合。以共道的角度来说,我们修心念处的时候认识心的本性,然后认识心续当中的烦恼是一个客尘,它是不会永远存在的,所以,心续当中一定有以后我们会证得灭谛的体性存在。所以,我们修心念处的话,我们认识心的本性,然后我们就会知道心的本性是清净的,而烦恼只是暂时出现而已。

  

上次我们讲《七十义》的时候,有讲到大乘自性住种性,自性住种性就是心的自性,自性住种性的「自性」是法性、空性的意思,这边讲自性住种性不是外面的法上面的空性,而是我们心的空性、心的法性、心的自性。心的自性是什么样子呢?心没有自性就是心的自性,这就是心的空性,这就是心的法性。心没有自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心是完全依赖因缘的,因此,心是永远都可以改变的,有一天它会改变很…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九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