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六十》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11-18 心念處之心分成二個:意識及根識,心念處的對境,意識也是沒有自性的,後面的根識也是沒有自性。第104偈和第105偈這兩個偈誦是在講根識也是沒有自性。根識主要是靠對境,意識有沒有當場存在的對境並無所謂,他可以想過去的、未來的,第六識的意識不是靠現場的境。所以根識與意識有這樣的區別。我們講根識上面沒有自性的時候,我們破除它的自性的時候,跟它的對境非常有關系。如果根識有自性,根識和對境非常有連接,配合第104偈來講。
第104偈:「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 這裏我們要理解,中觀應成派會不會承認眼根識從所緣緣那邊生起?這點唯識派並不承認,中觀應成派會承認,眼根識從所緣緣那邊生起。第104 偈頌,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中觀應成問他宗:「如果根識不是靠所緣緣這個境的話,那麼根識是緣什麼而産生的?」此即表示中觀應成派承認爲,根識是從所緣緣處産生的,經部宗也如此承認根識是從所緣緣處産生的,但唯識派並不承認,唯識宗認爲所緣緣的境與有境是同時的,不是先有「對境」而後才有「有境」,唯識派並不承認,唯識和經部宗差別很大。中觀應成派會不會和唯識一樣承認所緣緣的境與有境是同時的?中觀應成派不承認是同時的。
中觀應成派不承認「對境」與「有境」同時産生,而是先有「對境」後來才有「有境」。它怎麼會是一個名言安立,怎麼會是從內心安立「對境」 呢?先有「對境」後來才有「有境」,那麼又如何以「有境」來安立「對境」呢?分別心也好、量識也好、名言也好,怎麼會安立它(對境)呢?中觀應成派會說可以安立的。所謂安立並不一定要同時存在。比如,「明天」與「今天」,是否「今天」是由「明天」而安立的?是的,但卻先有「今天」才會有「明天」,兩者不需要同時存在的,因爲「明天」尚未出現,「今天」就已經出現了,可是「今天」是由「明天」安立的,這並沒有什麼沖突、矛盾。一樣道理,所緣緣的「境」與「有境」二者雖可以先有所緣緣的境,後才有「有境」的根識,但還是安立的。
那麼經部宗與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不同在那裏呢?由所緣緣産生根識這個觀點是一樣的,但如何産生的,卻有不同看法。經部宗不認爲會先有對境的法,所謂對境的法是慢慢産生的,是先由無方分極微慢慢變成,有境能夠看見的對境。中觀應成卻認爲沒有一法是可以直接指出來的法,並沒有如經部宗所說的,由無方分極微的法慢慢變成根識能夠看見的對境,中觀應成卻認爲沒有一法是可以直接指出來的法,就施設義找不到。這是經部宗與中觀應成派的差別。
中觀應成派承認「對境」先有,但如何先有呢?是對境自己産生的嗎?不是的。對境本身是找不到的,它是靠互相依賴而有的,甚至與後面産生的「有境」也是互相依賴的。比如現在的「衆生」以後會變成「佛」,這個佛是依賴衆生而來,現在的衆生也是依賴未來的佛而有,這樣前後互有關系。中觀應成派認爲,任何法均互相依賴;任何法均依賴一切的法,是沒有自性的,此中觀應成派的主張;承認外境,但不承認無方分極微的外境,應成派與經部宗的差別即在這裏。
那麼中觀應成派會不會承認唯識說的「法無我」呢?唯識所說的「法無我」,是沒有外境及無方分極微的外境,此二者都是法無我。宗義寶鬘提到,中觀應成派認爲,唯識派所說的「法無我」及自續派所說的「法無我」兩者都是比較粗的「法無我」。由此可知應成派是承認他們所說的「法無我」,否則不會說那是粗的「法無我」。
中觀應成派是承認唯識所說的「法無我」,但卻不承認唯識說的『一切法皆是從心的習氣示現的』這一點。唯識派解釋,一切法皆不是由外境産生,而是由心的習氣示現安立的。中觀應成派承認唯識派要「去除」經部宗所說的無方分極微的外境這一部份,但不承認唯識派要成立的這一部份,所以中觀應成派承認唯識的「法無我」(法無我是去除無知的法),承認要去除無方分極微的外境。同樣的中觀應成派,承認中觀自續派要「去除」的「法無我」這一部份。至于中觀自續派要成立的這一部份,所謂「無害心的安立」,中觀應成派就說,「對不起,這個我沒辦法承認。」因爲「無害心的安立」先要有「無害心」,那麼「無害心」就成了對境,就有自性了,施設義就找得到了。因此,中觀應成派承認自續派的是,自續派要去除的這一部份,但不承認成立的這一部份。
中觀自續派的「法無我」要破,「非以無害心向彼安立 而是以不共存在的方式成立」(藏文…………)。其重點在「以不共存在的方式成立」要先破除此點破除了,「非以無害心向彼安立,而是以不共存在的方式成立」,整句都可破除了,中觀自續派認爲這樣子破除後,自然會有「無害心安立」,這個自然就會理解。(應成派認爲…………………)
中觀自續認爲「以不共存在的方式成立」這點破除後,便成立了「共的存在方式」,什麼是共?有境跟對境共,所以對境也是自己有自性的。因此中觀自續派認爲破除「不共存在的方式成立」後,對境與有境平等(共有自性),是由共同的力量成立的,所以一定要有無害心安立,即以中觀自續派的角度來看,要破除「以不共存在的方式成立」時,不需要成立「共的存在方式」,麻煩就在這裏,應成派不承認這兩件事相等,不必說共或不共,反正兩者都不存在,這是中觀應成的看法,可以破除「非以無害心向彼安立,而是以不共存在的方式成立」。這時要成立「無害心而安立」嗎?不用,這裏中觀應成派的解釋便與自續派不同了,也就是說,應成派承認自續派要「去除」的那部份,但不承認「成立」的部份。
所以,中觀應成派承認自續派的法無我,但不承認自續派之法無我是成立了什麼。「法無我」本身是去除無知的法,不是成立的法,所以應成派是否承認自續派之法無我,要從破除的地方來看,自續所要破除的也是應成派同意要破除的,至于自續派成立的部份有沒有承認都沒關系。
◎問:請問仁波切,自續派有破除,也有成立。應成派承認破除的部份,不知是破除那一部份?是「非以無害心安立」這一部份嗎?
◎答:要破除的是「以不共存在的方式成立」這部份。中觀應成派也承認這部份不存在,自續派說的沒錯。
◎問:所以自續派也承認「萬法不是以不共存在的方式而存在」。
◎答 對、對,沒錯。自續派承認「一切萬法以共的方式而成立」。
◎問:是承認以共的方式而成立,不共的要去除
◎答:對。
◎問:「非以無害心而安立」這部份是要承認的嗎?
◎答: 這部份不承認。「以無害心而安立」不表示對境本身沒有自性。「以無害心而安立」表示無害心也存在,對境的力量也存在的,是共同的力量産生的。
◎問:「無害心」與「名言量的分別心」是一樣的嗎?
◎答: 這要解釋。自續派的「無害心」是指「施設義找得到」,表示「對境存在」,所以不會區分「對境存在」或「施設義找得到」的不同處,自續派認爲兩者是相等的所以這個心若是量識的話對境就存在。心若是量識的話,就了悟「境」。自續派認爲了解境與「施設義找得到」是同義的。自續派認爲「施設義找得到」就是「量」。
中觀應成認爲「量」與「施設義找得到」兩者的意義是不同的,即「施設義找得到」是不存在的,但是對于「量」的了解是存在的。「施設義找得到」只是名言上安立而已,不是真正的找到,但衆生執著「施設義找得到」的這種感覺,所以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自續派這些行者在「施設義找得到」時,內心馬上會生起執著分不清楚。
過去的傳記中,記述了許多修行人在快要了解空性時心裏非常害怕,好像自己就要不存在了,就是如此。因爲執著心強的關系,只要心中的對境一出現,馬上就執著,特別是「量識」,那個了解的感覺就像:「喔!就是那個!就是這個」,這時「施設義找得到」的心執著得更強。所以當量識生起時,對境本身好像找得到施設義的感覺,這兩者很難區分,自續派很難區分,我們也一樣很難區分。所以自續派將「施設義找得到」與「了解對境」兩者劃上等號。
「量識」就是無害心。若施設義確實找得到的話,就是無害心。沒有其他的心可以破除的,就是無害心。若量找到施設義這部份是正確的,當然其他的量與智慧便無法破除它,所以是無害心。「無害心」是沒有被害的的意思。是正確的,永遠不會有其他心可以去破除它。「無害心」的意義,不是不會傷害其他的,而是它不會被其他心所害,是不會被傷害的心。
「無害心安立」是什麼意思?爲什…
《入菩薩行論 第六十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