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B>」,我们没有感觉到而它实际上是存在的,就这样来回答。此时自宗就讲:乐一定是离心续当中的法以外不存在的,它在离感受以外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感觉到的话,它就是不存在的。
「既非领纳性,云何可谓受?」,我们刚才讲的受是有境和对境两者互相依赖的,如果没有对境的乐的话,有境的乐也就不存在,如果没有有境的乐受的话,对境的乐受也不存在。所以,受跟其他的心跟心所不一样,在受上面有境和对境是互相非常依赖的一种体性。所以,我们用受的这个特色可以学习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也可以破除唯识不正确的见解。
接着是第九十个偈颂,
「若谓有微苦,岂非已除苦?谓彼即余乐,微苦岂非乐?」
他宗说:当我们生起很大的乐受时,也有时候会有比较微细的苦,但是,我们没有很大的感受到这些苦,而只有感觉到一点点。自宗说:感觉到一点点的话,这就不可以说是很大的乐。
一个是说:「你生起很大的乐,此时也是有一点点苦,这是矛盾的,应该是生起很大的乐就完全没有苦。」另外一个回答是:「不是感觉到苦喔!而是感觉到有一点点乐的样子喔!」刚刚前面是讲感觉到一点点苦,所以,我们就说: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你就不可以说生起很大的乐。在这样子讲回去的时候,他就回答:不是这样子的,应该是说把这个苦变成一点点乐的样子。自宗就说:如果感觉到乐,那就是乐,那就不是苦,你就不可以说那是苦。
这里的「若谓有微苦」,这是指生起很大的乐的时候,此时还是有比较细的苦存在。这里说:你就不可以说生起很大的乐。这里说的「岂非已除苦」就是这个,如果是生起很大的乐的话,那应该是已经去除掉苦了,你一定要承认去除掉苦,不可以说有苦。他中间的回答是:是去除掉苦没有错,但是,这个苦没有感觉到苦,而且是感觉到一点点乐的样子。中间的回答就是「谓彼即余乐」,余乐就是其他乐,现在是大乐,大乐的其他就是小乐,也就是一点点乐的感觉。如果你就这样子承认的话,应该就要承认它是乐,而不可以说它是苦。
「微苦岂非乐」,这里有一点点问题,甲曹杰大师讲的「一点点」是指乐上面的一点点,并不是讲苦,也就是把苦承认为一点点乐。刚刚是讲「谓彼即余乐」,彼是指刚刚说的大乐,大乐以外其他的乐就是小乐。如果你承认这样子的话,不可以说不是乐,你就应该要承认它是乐的体性,它并不是离乐的体性。这里的翻译有一点不一样,意思是:如果现在是说没有办法感受到细的苦而是感觉到一点点乐,你就应该要承认这一点点的乐是乐,所以,取出来就是一个东西,你就应该要承认它是乐。
接着是第九十一个偈颂,
「倘因逆缘故,苦受不得生,此岂非成立,分别受是执?」
后面这里主要是一个诤论,对于前面的「乐无自性」诤论,怎样诤论呢?当我们伤心的时候,别人给我们好吃的东西,虽然他们是对我们好,可是,我们想起了以前的事,可能会觉得更苦、更伤心。所以,他们给我们东西这件事情本来是快乐的,现在因为伤心的缘故就增加苦。我们前面成立:这就代表乐是无自性的,如果是有自性的话,那就永远都会快乐。他在这上面就回答:给我们好吃的东西的时候,应该是安抚我们的心,或者是努力去做跟我们受苦相反的缘,对方就给我们东西来帮助我们,这可以说就是跟我们的苦相反的缘。这里讲「倘因逆缘故」,逆缘就是指跟我们的苦相反的缘,也就是生起乐的一些因缘。对方就找一些苦的逆缘(即乐的缘),我们遇到了苦的逆缘,应该是会生起乐而不会生起苦。
在这样讲的时候,自宗回答:这时候不可以说有生起乐,因为乐跟苦只是一个心安立的法,那时候如果心没有感受到乐的话,心就没有安立一个乐,所以,乐就不存在了。他宗说「苦受不得生」,自宗就讲「此岂非成立」。「分别受是执」就是说受是分别安立的法,所以,我们多多去想受就是心安立的,当我们受到苦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排斥,也不会那么无法接受,受到乐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好像快要飞走了,我们会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的心里造作出来的。
到这里主要是讲受是完全没有自性的,受是分别心安立的,这是就有漏的受上面来讲的。身受跟心受两者都是我们可以去思惟的,都可以成为我们观的对境,可能在身受上面是比较容易观的,心受比身受还要更细,所以就比较难观。以身受的观来说,缅甸等地(南传佛教内观)是比较注重的,我们去听一听、学一学,也是会有帮助的。
刚刚讲到受是跟我们的心最接近的一个法,所以比较容易观,听一些观过的人说甚至连肚子里的五脏在动或有病都可以感觉到。我们现在主要不是为了医疗,而是要了解受是无常、苦等,最究竟的就是中观应成派说的完全没有自性。可能缅甸那边不是承认中观应成派的,而是以毗婆沙宗等下部宗为主,所以他们一定会执着。但是,我们一直讲中观应成派而都没有修也是不对的。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七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