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七講(第9品)

  

《入菩薩行論 五十七》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10/21

  

我們講到第八十七個偈頌,《入行論》第九品裏面講法無我,法無我是透過四念處來講的,其中的透過身念處講法無我已經講完了,透過法無我又講補特伽羅無我,這可以說是中觀應成派的一個內涵、關鍵。我們在學《中論》時有說到「聲聞和獨覺在見道時一定要現證法無我」,在八個關鍵裏面有講到這一點。爲什麼要現證法無我呢?如果沒有現證法無我的話,也沒有辦法斷除補特伽羅我執,所以,要斷除補特伽羅我執也是要靠法無我。只有中觀應成派會作這樣的解釋,中觀自續派也不會承認這一點,唯識也不會承認這一點,只有中觀應成派會說「要斷除補特伽羅我執一定要現證法無我」。

  

所以,法無法跟補特伽羅無我兩者之間有一種關系,什麼樣的關系呢?補特伽羅無我所依的是補特伽羅,我們的念頭裏面一想出來補特伽羅的時候,念頭裏一定會先想補特伽羅所依的五蘊,我們會認爲五蘊是尋求找的話能找得到的。我們的念頭裏面是把五蘊看成尋求找的話找得到的,當然我們念頭裏面依于五蘊想到補特伽羅時,也一樣是把補特伽羅看成是找得到的,所以,法我執就會産生補特伽羅我執。

  

這兩者之間的這樣的關系,下部宗是不承認的,下部宗說的補特伽羅我執是補特伽羅能獨立實執有的執著心,那麼,補特伽羅能獨立實執有是怎麼産生的呢?先是看補特伽羅跟五蘊不是異,兩個是互相有關系的,並不是沒有關系的異,並不是補特伽羅跟五蘊是異而常一自在的情況。它是什麼呢?它是體性是一,它是互相依賴的。怎麼樣體性一呢?五蘊就是實執有,所以,以五蘊名言安立的假有的補特伽羅也是實執有,這就是下部宗說的補特伽羅能獨立實執有的執著心。所以,下部宗說的補特伽羅能獨立實執有的執著心,也不可以說跟五蘊上面的看法沒有關系,也是有關系的,因爲五蘊上面看這是實執有,所以,補特伽羅跟五蘊體性一的時候,就會變成補特伽羅也是實執有,這種補特伽羅實執有的執著心,就是下部宗所說的補特伽羅能獨立實執有。

  

下部宗會不會承認五蘊實執有的看法是法我執呢?不會的,他們會說五蘊實執有是真實的,所以,他們不會說五蘊實執有是顛倒識,他們認爲這是正確的看法。所以,他們不會說補特伽羅我執是前面一個顛倒、不正確的法我執所産生的,這是他們不承認的。

  

中觀應成派在這裏就會說:補特伽羅我執前面有一個無明的法我執讓它産生的,可以說是施設義能找得到,會在五蘊上面有一種看法,然後就産生在補特伽羅上面有一種看法,所以,互相有這樣的關系。

  

另外,我們要思考一下,把補特伽羅看成實執有和施設義找得到,這兩個有沒有什麼區分呢?有,怎樣的區分呢?補特伽羅上面施設義找得到的,這種執著心對于補特伽羅上面不會那麼執著,當然是有執著,但是,比補特伽羅實執有的執著心要低,可以說不像補特伽羅實執有的執著心對于補特伽羅的執著那麼強、那麼粗。這兩者比較來說,如果有補特伽羅實執有的執著心找得到的話,那就一定會有補特伽羅施設義找得到的執著心,但是,如果補特伽羅施設義的執著心找得到的話,並不一定會有補特伽羅實執有的執著心。比如一公斤是一千公克,所以,一公斤裏面一定會有一百公克,但是,一百公克裏面並不一定有一公斤。同樣的,補特伽羅實執有的執著心本身裏面就有補特伽羅施設義找得到,意思是這兩個都是從補特伽羅那邊自性成立的,自性成立的力量有多強就有差別,剛剛講的一百公克和一公斤,就像這樣子的差別。

  

下部宗會說「一切法施設義能找得到」,但是,他們不會說「一切法是實執有」,所以,以自性成立的力量還更強的一些法就取出來,他們就會說這些法是實執有。那麼,一切法是不是以自性成立呢?但是「以自性」的力量就不一樣,有的以自性成立的力量強。所以,下部宗說的補特伽羅我執是補特伽羅實執有的執著心,我們這裏說的補特伽羅我執是補特伽羅施設義找得到,這兩個是有區分的。

  

本身這裏透過法無我又講補特伽羅無我,這是中觀應成派才會講的,所以,第八十七個偈頌後面的「如是身若無,豈貪男女相」,這兩句就是透過法無我(身無我)講補特伽羅無我。

  

再來就到受念處,受念處的感受對我們的影響是最大的,在心續所攝的法裏面,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受。怎麼樣影響呢?讓我們成佛也是它,讓我們輪回也是它,兩個都是它的意思是「我們的受上面有很多的特色」。比如這個杯子是所知,它也是事物,它也是色法,它也是杯子,就有各式各樣的特色。比如它是所知、事物,在它碎掉了之後也都還是,但是,它碎掉了之後就不算杯子了,在它上面有很多特色。

  

就像這個椅子一樣,我們的感受它本身是離苦得樂的一種受,這就是它上面的一個特色。離短暫的苦、得短暫的樂這種感受也是它上面的一種特色。以我們現在來說,它基本的離苦得樂就是好的,我們由這個就可以成佛,在它離苦得樂的受上面有一種離短暫的苦、得短暫的樂的特色,這種就會讓我們輪回。我們很難去區分,不可以說把兩個區分,就像剛剛講的是杯子,但是,杯子上面有所知、色法、杯子,雖然是一個東西,卻可以作這樣的區分。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感受裏面可以分爲很多。

  

今天早上講的每一個衆生一定有追求,有追求才會成佛,沒有追求就不會成佛,有追求是好的。在追求的時候,短暫的、不堅定的目標就變成傷害我們了,但是,有追求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所以,受對我們也有幫助,但是,也有傷害我們的,會傷害我們的就是暫時離苦得短期的樂,這樣的感受是不穩定的,會讓我們不斷輪回,這就稱爲有漏的受。

  

受對我們的影響是最大的,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影響呢?今天早上講到的,我們修自他相換的時候,受的部分也是會出來。我們修自他相換時有兩個障礙,第二個障礙是影響最大的,就是我們的苦樂,他人的苦樂跟我們沒有關系,自己的苦樂是跟我們最有關系的,我們還是會想:「還是要我愛執,還是要注重自己。」所以,苦樂對我們的影響是最大的。在我們的輪回當中,它也是影響最大的,所以,十二緣起裏面就取出來「受」,受的後面就是愛取的煩惱,然後又輪回,所以,受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本來我們在受後面就會生起愛取的煩惱,這種受是不正確的、有漏的受,在這些受上面生起貪的話,那就會輪回。所以,我們在受上面不可以生起貪愛等煩惱,要怎樣把它去除呢?我們要修受念處,在有漏的感受上面不可以生起貪心。

  

這一段本來要講的是中觀應成派的受念處跟其他宗派不同的特色,而這裏講的是我們共同的爲什麼要修受念處的理由。受對我們的影響是最大的,這裏講的受是有漏的受。我們一般講到受,讓我們成佛也是靠它,彌勒菩薩的《寶性論》裏面講如來藏的時候,就講到:衆生爲什麼可以成佛?因爲衆生心續當中永遠有離苦得樂的追求,因爲這樣一直追、一直追,終究有一天就能夠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式,然後就會成佛。所以,如來藏裏面說的「讓我們成佛的也是受」。

  

有的小孩是沒有什麼反應的,不管我們講什麼,他都沒有什麼反應,這樣就很難改變他。我們罵他,他也沒有什麼反應,我們贊歎他,他也沒有什麼感覺,這種小孩是很難改變的。如果我們罵他時他有反應,這樣就有希望會改變。這裏也看得出來,有離苦得樂的追求,就一定會改變。所以,在講如來藏的時候,就以一切衆生都有離苦得樂的追求,來成立一切衆生都會成佛。所以,受本身來說也有好的。

  

剛剛說的短暫的追求的受就稱爲有漏,就是有染汙的受,我們學習受念處的時候,受念處的對境就是有染汙的受,有染汙的受就會讓我們輪回。當我們面對它的時候,受就會騙我們,我們就看重它,而貪等煩惱就會生起。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修受念處,我們了解受的體性是什麼樣子,修受念處的主要重點就是我們不可以被染汙的受所欺騙。

  

在修受念處的時候,可以說是透過共相、自相來修,身、受、思(心)、法等四個共同的相就是共相,比如這四個都是無常、苦、無我、空,因此就稱爲共相。所以,在修受念處的時候,我們就要在受上面觀修無常、苦、無我和空等等。

  

這樣修受念處時有一個好處,它不是外面的法,它是我們心續所攝的一個法,所以,我們比較容易了解它是什麼樣子,它是不是無常?它是不是苦? 它是不是無我?它是不是空?這是比較容易了解的。我們平常也是這樣,修無我時是先修補特伽羅無我,而不要先修法無我,因爲補特伽羅就是我們自己,這是我們比較容易感受到的。

  

我們這樣修受念處的時候,可以說它是心續所攝的法,在它上面修的時候比較容易。另一方面,在心續當中所攝的法裏面,跟我們自己的心最近的就是感受,所以,受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所以,我們就在受念處修無常、苦、空、無我,然後修…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七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