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面一直在手等支分上面找,也不会找到有自性的补特伽罗,「云何手有身」就是这样的意思。「手等外无它,云何有彼身」,如果手和内外讲的补特伽罗上面没有有自性的身体的话,这个身体怎么会有自性呢?
接着是一个结论,第八十三个偈颂,
「无身因愚迷,于手生身觉,如因石状殊,误彼为真人。」
结论是:实际上这个身体完全没有自性,因为有无明的关系,我们就会一直看它是有自性的。前面是讲身体无自性的理由,现在就成立了身体是无自性的,既然身体是无自性的话,我们怎么会把它看成是实有的呢?也就是我们把它看成身体是存在的。
上次讲到八个重要的关键,第八个还没有讲完,第八个就是佛怎么看世俗谛的法。对于真正的佛来说,佛并没有世俗的法,因为一切的法都是我们从内心安立的,而佛的心都是空性慧,没有一个不是空性慧,既然如此,他怎么会安立一个世俗的法呢?对他来说世俗的法存不存在呢?必须是名言量所安立的法才可以说是世俗谛,而名言量并不是空性慧,佛没有不是空性慧的名言量。不是空性慧的名言量一定有一个障碍,它所安立的世俗的法在佛的面前都不存在,既然如此,佛怎么会理解世俗的法呢?比如有些老师旁边会有一些弟子,这些弟子们什么事情都不让老师知道,老师就会觉得:「你也很好!他也很好!」实际上有一大堆的问题是老师都不知道的,就有一点像这样子,对佛来说什么都很好,佛都没有看到这些,所以佛觉得大家都是很好的人。那么,世俗谛的法怎么产生呢?世俗谛的法对佛来说是没有办法产生的,他不是直接看到世俗谛的法,而是透过众生的心看到世俗谛的法。
我们现在看到身体这个世俗谛的法,像我们这样直接看到的,就一定是有执着心,所以,佛就没有办法直接看到世俗谛的法。所以,我们把世俗谛的法看成是实有的,这是一定的,因为本身看到时内心里面一定有执着心,看到的同时也会把世俗谛的法看成是实有的,可以说世俗谛的法就是由实有的执着心所产生的,看到的时候也同时把它看成是实有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世俗谛的身体,后面一定是无明。
「于手生身觉」,我们把身体看成实有,身体所依的这些法在我们念头里面出现时,我们把它看成是实有,后面想到身体时一定会把它看成实有,我们平常讲的补特伽罗跟五蕴就是这样,我们的念头里面还没有出现补特伽罗之前先会出现五蕴,在念头里面出现五蕴的时候,我们会执着,所以,后面一想到补特伽罗时就一定会执着。五蕴里面也是一样,以这个身体来说,我们内心还没有出现身体的念头之前,我们一定会想身体的一部分,然后才会去想身体。当我们想身体的一部分时有执着,所以,后面一想身体就会执着。「于手」就是指手上面有执着的心,从那边生出来身体,也感觉到它也是实有。
「如因石状殊,误彼为真人」 下面是举一个例子,石头它的样子比较像人的样子,我们也会把它看成是人,我们就把它误看为人。同样的,因为我们心里面有无明,因此,我们就把世俗谛的身体看成是实有。另外,也可以说我们这个世俗谛的法本身就是从我们内心里面的无明习气出来的,实际上可以说并没有世俗谛的法,有的宗派就会说「实际上并没有世俗谛的法」。甲曹杰大师一直在破除这一点,在前面第九品刚开始时引出来一个经典,就有说世俗谛的法和胜义谛的法两个都是存在的。
为什么有的宗派会说不存在世俗谛的法而只有胜义谛的法呢?理由就在于此,这就是有一点混在一起,没有办法分得清楚,我们想一想也有一点混在一起,觉得好像一样的感觉。佛本身没办法直接了解世俗谛的法,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世俗谛的法本身有错(乱),所以,有一些宗派会说世俗谛的法不存在而只有胜义谛的法存在。我们现在讲的是好像有一点靠近这样的意思,但是,我们不可以这样主张,这样的主张就被甲曹杰大师、宗喀巴大师骂了,这样的主张是不对的。
世俗谛的法也可以说是存在的,当然有一个量的安立就是存在,当一个量安立的时候,不一定需要一个最深的法,名言的法也可以安立,不一定是要胜义谛上面的量才算是量,世俗谛的法上面也是有量。但是,世俗谛的法上面的量不是对境的实有上面的量,它是名言的法上面的量而已,因为名言的法是比较粗的,所以,跟它一起就会出现一种实有的执着心,所以,我们会直接看到世俗谛的法,佛就没有办法直接看到世俗谛的法。因为世俗谛的法是比较粗的,所以,单纯的一个世俗谛的法能看见的就只有众生,对空正见没有摄持的直接看见世俗谛的法是只有众生。
再来是第八十四个偈颂,
「众缘聚合时,见石状似人,如是于手等,亦见实有身。」
前两句的「众缘聚合时,见石状似人」就是比喻,后面是「如是于手等,亦见实有身」,我们身体上面实有的这种看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手等支分上面有实有的看法所产生的,就会想身体本身是有自性的。因为支分上面有执着,所以,身体上面就会执着。
简单来说,我们为什么修四念处呢?我们要把执着心降低的话,就要把它分一下,这是手,这是身体,这是感受,这样子分一分,然后再仔细去观察的话,每一个上面都有一个执着心降下来的时候,对于我的执着心就马上会降下来。所以,修四念处会使我们的我执降下来。
同样的,我们身体上面的执着心是从哪里来的呢?也是在支分上面有一种执着,然后就会在身体上面执着。如果我们没有学习的话,我们一般看不到,也不会了解执着心是从哪里产生的。现在我们学习了之后,就会知道我的执着心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对于我的支分、感受、身体上面有执着,所以就会对我执着,我执就会产生。身体上面的执着心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定是对于手等支分有一种实有的看法,从那边就生出来对于身体上面实有的执着心,第八十四个偈颂就是讲这个部分。
问题:这里的第八十四个偈颂的翻译是「众缘聚合时,见石状似人」,这个石是石头,但是藏文里面是士夫。甲曹杰大师的版本在这里翻的也是「尔身如士夫现」。
回答:这里是说把石头看成是人的样子,上面一句藏文里有讲到「石头」,后面两句在藏文的字面上没有讲出来,可是,藏文里面讲很多缘。「众缘聚合时」就是有很多缘聚合的时候,然后把石头看成是人,意思是没有错的。
到这里是讲有分,后面是讲支分,下面是第八十五个偈颂,
「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能聚由聚成,聚者犹可分。」
藏文的第一句好像没有翻出来。
「手复指聚故」,有分的身体如果不是实有的,它是依于手等支分而安立的,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就是一样的道理,这些也是名言安立,它不是有自性的。比如我们因为有这些手指而安立手,手指也有前后之分,它也是依于这样而安立的,所以也是没有自性。「手复指聚故」,手也是由手指聚合起来而安立的,它不是有自性的。「理当成何物」,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有自性的手是在哪里呢?「能聚由聚成」,我们的手指是从它的聚分那边安立的,因为有这个聚分的缘故,我们就依这些聚分来安立它。「聚者犹可分」,聚者是靠可分而安立的。
接着是第八十六个偈颂,
「分复析为尘,尘析为方分,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
「分复析为尘」,刚刚讲手指是由聚分聚合而成的,而聚分也是由微尘组合的,这些微尘也一定有它的东南西北,所以说「尘析为方分」,所以,东南西北的方向也可以分的,所以,它也是由名言安立所产生的,「方分离部分」,这些微尘的方分也可以说有它的方分,可以说如虚空一样没有一个自性,「如空无微尘」。所以,后面就会变成找不到,就变成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就像虚空一样。
接着是第八十七个偈颂,
「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如是身若无,岂贪男女相?」
以一个有聪明的智慧的人来说,他一定会知道身体像梦一样找不到,一直找到后面就找不到,因此他就不可能会贪。如果身体不实有的话,当然依于身体安立的男、女补特伽罗也不可能是有自性的。我们前面讲了四个科判,前两句的「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是第三个科判「如是身若无,岂贪男女相」是第四个科判。已经成立身体是无自性,所以,把它当成理由加强补特伽罗无我上面。
到这里可以说已经讲了身体上面的法无我,对我们来说,讲身体的法无我是太难了,我们先学学无常、不净等等,这是比较容易思惟的。身、受是分,有分是补特伽罗,在这样子思惟的时候,有分的补特伽罗会比较减少。我们透过把身、受分一分,然后观身、观受的话,这样就比较容易将有分的补特伽罗上面的我执减少。
然后开始讲受念处,受念处主要是讲集谛,我们思惟受念处的时候,受是一种有漏的受,我们在有漏的受上面会贪,然后就产生烦恼。有漏的受会骗我们,我们就会非常执着它,然后我们就没有办法跟着智慧走。如果我们不要去贪有漏的受的话,最主要也是要了解无自性,真正的了解无自性之后才放得下,才可以说完全彻底的去除在受上面的执着。不然的话,我们没有了解无自性,不管怎么去想受是苦、受是无常,在受上面的执着都还在。所以,真正要彻底把受上面的执着去除掉,就是要靠无自性。
我觉得受上面比较能够思惟无常,因为受比身体的变化更快,另外,以法跟补特伽罗来说,补特伽罗比较容易思惟,因为这是自己感受的,是跟自己最靠近的。同样的,跟外面的法比起来,里面的身体感受等等比较容易思惟,因为最靠近的就比较容易思惟。也可以说:因为是最靠近的,在这上面的执着心就比较强。
最靠近的执着心比较强,这是一个坏处,最靠近的比较容易去思惟,这是一个好处,所以,好、坏处都有。我们用好处的部分把坏处去除掉,因为它是最靠近的,所以,我们在那上面就比较容易去观,然后就会把身、受上面的执着心降下来,然后就减少。
萨迦耶见的对境分为两个,一个是「我」,一个是「我所」。所以,萨迦耶见分为两个,一个是执我的萨迦耶见,一个是执我所的萨迦耶见。我们透过身体、受去观的时候,我们的我执就会减少,「我」的萨迦耶见会减少,自然的,「我的」的萨迦耶见也会减少,我的朋友、我的敌人两者都会减少。我上面的萨迦耶见会减少,法上面的补特伽罗我执也会减少,所以,它有很多好处。不管我们观身念处或受念处,就会减少我们执我的萨迦耶见,如此一来,它就会帮助到执我所的萨迦耶见也会减少。不只是这样,在对境法上面的补特伽罗我执也会减少,所以,它有很多作用。现在《入行论》这里是讲执我的萨迦耶见会减少,刚刚讲的「岂贪男女相」就是说补特伽罗我执会减少,修身念处就会使补特伽罗我执减少。
我们真正要修行的时候,不要看外面,而要去看自己,因为这是最靠近、最可以观的,也是最有效果的。所以,修行者不需要什么东西,在山洞里面就可以观了,因为身体在这里,受也在这里,思也在这里。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六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