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六講(第9品)▪P2

  ..續本文上一頁前面一直在手等支分上面找,也不會找到有自性的補特伽羅,「雲何手有身」就是這樣的意思。「手等外無它,雲何有彼身」,如果手和內外講的補特伽羅上面沒有有自性的身體的話,這個身體怎麼會有自性呢?

  

接著是一個結論,第八十叁個偈頌,

  

無身因愚迷,于手生身覺,如因石狀殊,誤彼爲真人。

  

結論是:實際上這個身體完全沒有自性,因爲有無明的關系,我們就會一直看它是有自性的。前面是講身體無自性的理由,現在就成立了身體是無自性的,既然身體是無自性的話,我們怎麼會把它看成是實有的呢?也就是我們把它看成身體是存在的。

  

上次講到八個重要的關鍵,第八個還沒有講完,第八個就是佛怎麼看世俗谛的法。對于真正的佛來說,佛並沒有世俗的法,因爲一切的法都是我們從內心安立的,而佛的心都是空性慧,沒有一個不是空性慧,既然如此,他怎麼會安立一個世俗的法呢?對他來說世俗的法存不存在呢?必須是名言量所安立的法才可以說是世俗谛,而名言量並不是空性慧,佛沒有不是空性慧的名言量。不是空性慧的名言量一定有一個障礙,它所安立的世俗的法在佛的面前都不存在,既然如此,佛怎麼會理解世俗的法呢?比如有些老師旁邊會有一些弟子,這些弟子們什麼事情都不讓老師知道,老師就會覺得:「你也很好!他也很好!」實際上有一大堆的問題是老師都不知道的,就有一點像這樣子,對佛來說什麼都很好,佛都沒有看到這些,所以佛覺得大家都是很好的人。那麼,世俗谛的法怎麼産生呢?世俗谛的法對佛來說是沒有辦法産生的,他不是直接看到世俗谛的法,而是透過衆生的心看到世俗谛的法。

  

我們現在看到身體這個世俗谛的法,像我們這樣直接看到的,就一定是有執著心,所以,佛就沒有辦法直接看到世俗谛的法。所以,我們把世俗谛的法看成是實有的,這是一定的,因爲本身看到時內心裏面一定有執著心,看到的同時也會把世俗谛的法看成是實有的,可以說世俗谛的法就是由實有的執著心所産生的,看到的時候也同時把它看成是實有的。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俗谛的身體,後面一定是無明。

  

于手生身覺」,我們把身體看成實有,身體所依的這些法在我們念頭裏面出現時,我們把它看成是實有,後面想到身體時一定會把它看成實有,我們平常講的補特伽羅跟五蘊就是這樣,我們的念頭裏面還沒有出現補特伽羅之前先會出現五蘊,在念頭裏面出現五蘊的時候,我們會執著,所以,後面一想到補特伽羅時就一定會執著。五蘊裏面也是一樣,以這個身體來說,我們內心還沒有出現身體的念頭之前,我們一定會想身體的一部分,然後才會去想身體。當我們想身體的一部分時有執著,所以,後面一想身體就會執著。「于手」就是指手上面有執著的心,從那邊生出來身體,也感覺到它也是實有。

  

如因石狀殊,誤彼爲真人」 下面是舉一個例子,石頭它的樣子比較像人的樣子,我們也會把它看成是人,我們就把它誤看爲人。同樣的,因爲我們心裏面有無明,因此,我們就把世俗谛的身體看成是實有。另外,也可以說我們這個世俗谛的法本身就是從我們內心裏面的無明習氣出來的,實際上可以說並沒有世俗谛的法,有的宗派就會說「實際上並沒有世俗谛的法」。甲曹傑大師一直在破除這一點,在前面第九品剛開始時引出來一個經典,就有說世俗谛的法和勝義谛的法兩個都是存在的。

  

爲什麼有的宗派會說不存在世俗谛的法而只有勝義谛的法呢?理由就在于此,這就是有一點混在一起,沒有辦法分得清楚,我們想一想也有一點混在一起,覺得好像一樣的感覺。佛本身沒辦法直接了解世俗谛的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爲世俗谛的法本身有錯(亂),所以,有一些宗派會說世俗谛的法不存在而只有勝義谛的法存在。我們現在講的是好像有一點靠近這樣的意思,但是,我們不可以這樣主張,這樣的主張就被甲曹傑大師、宗喀巴大師罵了,這樣的主張是不對的。

  

世俗谛的法也可以說是存在的,當然有一個量的安立就是存在,當一個量安立的時候,不一定需要一個最深的法,名言的法也可以安立,不一定是要勝義谛上面的量才算是量,世俗谛的法上面也是有量。但是,世俗谛的法上面的量不是對境的實有上面的量,它是名言的法上面的量而已,因爲名言的法是比較粗的,所以,跟它一起就會出現一種實有的執著心,所以,我們會直接看到世俗谛的法,佛就沒有辦法直接看到世俗谛的法。因爲世俗谛的法是比較粗的,所以,單純的一個世俗谛的法能看見的就只有衆生,對空正見沒有攝持的直接看見世俗谛的法是只有衆生。

  

再來是第八十四個偈頌,

  

衆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如是于手等,亦見實有身。

  

前兩句的「衆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就是比喻,後面是「如是于手等,亦見實有身」,我們身體上面實有的這種看法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從手等支分上面有實有的看法所産生的,就會想身體本身是有自性的。因爲支分上面有執著,所以,身體上面就會執著。

  

簡單來說,我們爲什麼修四念處呢?我們要把執著心降低的話,就要把它分一下,這是手,這是身體,這是感受,這樣子分一分,然後再仔細去觀察的話,每一個上面都有一個執著心降下來的時候,對于我的執著心就馬上會降下來。所以,修四念處會使我們的我執降下來。

  

同樣的,我們身體上面的執著心是從哪裏來的呢?也是在支分上面有一種執著,然後就會在身體上面執著。如果我們沒有學習的話,我們一般看不到,也不會了解執著心是從哪裏産生的。現在我們學習了之後,就會知道我的執著心是從哪裏來的,我們對于我的支分、感受、身體上面有執著,所以就會對我執著,我執就會産生。身體上面的執著心是從哪裏來的呢?一定是對于手等支分有一種實有的看法,從那邊就生出來對于身體上面實有的執著心,第八十四個偈頌就是講這個部分。

  

問題:這裏的第八十四個偈頌的翻譯是「衆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這個石是石頭,但是藏文裏面是士夫。甲曹傑大師的版本在這裏翻的也是「爾身如士夫現」。

  

回答:這裏是說把石頭看成是人的樣子,上面一句藏文裏有講到「石頭」,後面兩句在藏文的字面上沒有講出來,可是,藏文裏面講很多緣。「衆緣聚合時」就是有很多緣聚合的時候,然後把石頭看成是人,意思是沒有錯的。

  

到這裏是講有分,後面是講支分,下面是第八十五個偈頌,

  

手複指聚故,理當成何物?能聚由聚成,聚者猶可分。

  

藏文的第一句好像沒有翻出來。

  

手複指聚故」,有分的身體如果不是實有的,它是依于手等支分而安立的,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就是一樣的道理,這些也是名言安立,它不是有自性的。比如我們因爲有這些手指而安立手,手指也有前後之分,它也是依于這樣而安立的,所以也是沒有自性。「手複指聚故」,手也是由手指聚合起來而安立的,它不是有自性的。「理當成何物」,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有自性的手是在哪裏呢?「能聚由聚成」,我們的手指是從它的聚分那邊安立的,因爲有這個聚分的緣故,我們就依這些聚分來安立它。「聚者猶可分」,聚者是靠可分而安立的。

  

接著是第八十六個偈頌,

  

分複析爲塵,塵析爲方分,方分離部分,如空無微塵。

  

分複析爲塵」,剛剛講手指是由聚分聚合而成的,而聚分也是由微塵組合的,這些微塵也一定有它的東南西北,所以說「塵析爲方分」,所以,東南西北的方向也可以分的,所以,它也是由名言安立所産生的,「方分離部分」,這些微塵的方分也可以說有它的方分,可以說如虛空一樣沒有一個自性,「如空無微塵」。所以,後面就會變成找不到,就變成自己沒有自性,所以就像虛空一樣。

  

接著是第八十七個偈頌,

  

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如是身若無,豈貪男女相?

  

以一個有聰明的智慧的人來說,他一定會知道身體像夢一樣找不到,一直找到後面就找不到,因此他就不可能會貪。如果身體不實有的話,當然依于身體安立的男、女補特伽羅也不可能是有自性的。我們前面講了四個科判,前兩句的「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是第叁個科判「如是身若無,豈貪男女相」是第四個科判。已經成立身體是無自性,所以,把它當成理由加強補特伽羅無我上面。

  

到這裏可以說已經講了身體上面的法無我,對我們來說,講身體的法無我是太難了,我們先學學無常、不淨等等,這是比較容易思惟的。身、受是分,有分是補特伽羅,在這樣子思惟的時候,有分的補特伽羅會比較減少。我們透過把身、受分一分,然後觀身、觀受的話,這樣就比較容易將有分的補特伽羅上面的我執減少。

  

然後開始講受念處,受念處主要是講集谛,我們思惟受念處的時候,受是一種有漏的受,我們在有漏的受上面會貪,然後就産生煩惱。有漏的受會騙我們,我們就會非常執著它,然後我們就沒有辦法跟著智慧走。如果我們不要去貪有漏的受的話,最主要也是要了解無自性,真正的了解無自性之後才放得下,才可以說完全徹底的去除在受上面的執著。不然的話,我們沒有了解無自性,不管怎麼去想受是苦、受是無常,在受上面的執著都還在。所以,真正要徹底把受上面的執著去除掉,就是要靠無自性。

  

我覺得受上面比較能夠思惟無常,因爲受比身體的變化更快,另外,以法跟補特伽羅來說,補特伽羅比較容易思惟,因爲這是自己感受的,是跟自己最靠近的。同樣的,跟外面的法比起來,裏面的身體感受等等比較容易思惟,因爲最靠近的就比較容易思惟。也可以說:因爲是最靠近的,在這上面的執著心就比較強。

  

最靠近的執著心比較強,這是一個壞處,最靠近的比較容易去思惟,這是一個好處,所以,好、壞處都有。我們用好處的部分把壞處去除掉,因爲它是最靠近的,所以,我們在那上面就比較容易去觀,然後就會把身、受上面的執著心降下來,然後就減少。

  

薩迦耶見的對境分爲兩個,一個是「我」,一個是「我所」。所以,薩迦耶見分爲兩個,一個是執我的薩迦耶見,一個是執我所的薩迦耶見。我們透過身體、受去觀的時候,我們的我執就會減少,「我」的薩迦耶見會減少,自然的,「我的」的薩迦耶見也會減少,我的朋友、我的敵人兩者都會減少。我上面的薩迦耶見會減少,法上面的補特伽羅我執也會減少,所以,它有很多好處。不管我們觀身念處或受念處,就會減少我們執我的薩迦耶見,如此一來,它就會幫助到執我所的薩迦耶見也會減少。不只是這樣,在對境法上面的補特伽羅我執也會減少,所以,它有很多作用。現在《入行論》這裏是講執我的薩迦耶見會減少,剛剛講的「豈貪男女相」就是說補特伽羅我執會減少,修身念處就會使補特伽羅我執減少。

  

我們真正要修行的時候,不要看外面,而要去看自己,因爲這是最靠近、最可以觀的,也是最有效果的。所以,修行者不需要什麼東西,在山洞裏面就可以觀了,因爲身體在這裏,受也在這裏,思也在這裏。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六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