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五講(第9品)▪P2

  ..續本文上一頁起煩惱,然後就會讓我們造業,然後就讓我們受苦。受本身就是苦的來源,只要我們一遇到有漏的受,它馬上就會讓我們生起煩惱,當時它就會給我們苦,等到後面造業又會帶來下輩子苦。所以,有漏的受就是苦的來源。所以,在受念處的時候,我們就要去思惟受就是苦的來源。

  

接著是心念處,此時我們要想心就是無常而不是常法,心不是常、一、自在,心不是能獨立實執有,這就是心念處的時候要思惟的。

  

到了法念處的時候,法就是我們該取該舍的目標,平常我們該取該舍的目標都是錯的,我們要把它舍棄,然後把該取該舍的正確的抓出來,這就是法念處。

  

這是正面的來說,如果就反面來講,就是我們平常跟四念處相反的情況,我們平常把身體看成是常樂我淨,這就是苦谛的相反,我們思惟苦谛主要是在身體上面思惟,外面的世界跟裏面的世界都是苦谛,但是,我們主要是去思惟內世界的苦,我們現在取這個苦谛的原因,是我們思惟苦谛時要注重身體上面去思惟。

  

外面的世界當然是苦,我們本身的身體也是不可靠的,沒有什麼可以執著的,沒有什麼可以喜歡的。更進一步來說,這些身體上的苦、不清淨是從造業來的,業則是從煩惱來的。我們剛剛在身念處的時候已經思惟了苦谛,苦谛是從業來的,業是從煩惱來的,讓我們流轉輪回的就是貪煩惱,最不好的就是貪的煩惱,貪的煩惱是從受來的,有了有漏的受才有貪,所以,有漏的受是貪的來源。第二個階段就是更進一步去抓到它的來源就是有漏的受,在有漏上面執著的話,我們就被無明蓋住了,就迷迷糊糊了,因爲太感性而影響了理性。同樣的,我們在受上面太執著就沒有智慧了,就迷糊了,生起煩惱,然後就造業,下輩子就會受苦。

  

第二個階段講受的原因就在于此,有漏的受就是集谛,正確的思惟是這樣的。但是,事實上,我們還是很執著感受,我們在身體上面還是認爲是常樂我淨,而且在有漏的受上面非常的注重,我們覺得它是最正確的領導(我的領導),我可以一直跟著它,這是我們的想法。實際上,它會帶我走錯路,它會讓我迷糊。所以,實在的狀況跟我們自己的做法是相反的,以實在來說,它是讓我們迷糊的,它並不是我們最好的領導,我們卻把它看成是最好的領導,然後就非常注重它,不管有漏的受說什麼,我就會去做什麼。所以,有漏的受是我們非常注重的,這是我們的錯誤。

  

接著講心,真正的來說,心是無常,但是,我們不會這樣想,我們會認爲心是常法,前世也有,今生也有,未來也有。既然心是常法,補特伽羅也是常法,心是常一自在,補特伽羅也是常一自在,心是能獨立實執有,補特伽羅也是能獨立實執有,我們是這樣看的。所以,我們是依著心裏面的想法,就出現了補特伽羅我執。

  

實際上不是這樣,實際上,心也是無常,心並不是常法,也不是一,也不是自在,也不是能獨立實執有,可以說補特伽羅我執也是錯的。所以,我們平常的看法跟實在的就不一樣。

  

剛剛受念處的相反是我們在受上面非常注重,心念處的相反就是我們看心是常法、心是常一自在、心是能獨立實執有等等,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我們現在要怎麼連接這兩個呢?我們在受上面那麼執著、注重,理由在哪裏呢?有具備受的就是這個心,這個心上面執著,所以在受上面也會注重,心上面有執著心就是無明,就是薩迦耶見,就是我執,有了這個我執之後,在有漏的受上面才會注重。所以,受上面的喜愛的來源就是心上面的常一自在、能獨立實執有的這種執著心。

  

我們了解受不是可以注重的,我們不要跟著它走,爲什麼不要跟著它走呢?第一是因爲它是苦的因,第二是它的來源也是來自我執,我們貪愛受是從我執那裏來的,我執主要就是心上面的常一自在、能獨立實執有這樣的我執,從心上面的常一自在、能獨立實執有斷掉的話,這就是證得滅谛。所以,當我們思惟心念處的時候,就可以說徹底的斷除貪的感受的煩惱,也可以說徹底的斷除集谛,這就是滅谛。

  

我們修心念處就可以說是修滅谛,我們思惟心念處的話,心是無常,心不是常法,心不是常一自在,心不是能獨立實執有。這樣去思惟的話,我們內心就知道這樣的執著心確實是錯的,能將這樣的執著心斷除就是滅谛。

  

在《辨中邊論》裏面,彌勒菩薩特別把四念處一個個連接四聖谛,所以,我們在心念處的時候要思惟滅谛,這個就是滅谛。我們以前有講過叁結,就是薩迦耶見、戒禁取見和疑,薩迦耶見會讓我們不想解脫,薩迦耶見的相反就是讓我了解補特伽羅我執是錯的、心常一自在即能獨立實執有也是錯的,我們這樣去思惟的話,這就是想解脫,這就是對于滅谛上面生起信心。薩迦耶見對于滅谛上面會怕,不想要證得滅谛,不想解脫。所以,薩迦耶見的相反就是了解心是無常、心是常一自在空、心是能獨立實執有空、補特伽羅我執是錯亂的,這樣了解之後,內心就會對于滅谛上面生起信心。

  

我們爲什麼怕滅谛呢?我們要把我執去除,事實上能夠去除嗎?我們會這樣想。如果去除掉了,那麼,誰會照顧我呢?這些是內心裏面我執太強,所以就怕解脫。我們了解了之後就不會怕,而且就會有信心、會喜歡,所以,心念處的時候就要去思惟滅谛。

  

接著是法念處,剛剛講的是身念處的相反,我們本來以爲身體是幹淨、非常美麗、非常可靠、常法等等,接著是我們非常注重自己的感受,再來是我們的心上面看它是常一自在、能獨立實執有,我們在前面這樣看了之後,後面一定會有一個需求出現。應該是說:這個身體是我所依的,這個受是我們所用的,這個心是能用的、能依的。這叁個具備了之後,我們對于所依的身體有一種看法,對于所用的受會有一種執著,對于能依的我們本身的心也會有一種執著,在這叁個上面執著了之後,這叁個錯了之後,我們該取的、該舍的一定都會錯。爲什麼會錯呢?因爲前面已經錯了,我們前面是全心全意跟著有漏的感受,而且又在身體上面那麼執著,然後對于自己的我也是那麼執著,所以,後面在該取的、該舍的法上面一定會錯,把該取的滅谛、道谛反而放在該舍的地方,而把苦谛和集谛看成是該取的。所以,我們在前面叁個錯了之後,後面的該取該舍就一定會錯,法上面的錯就是這樣,就是法念處的相反。這就是該取該舍的法,所以,該取的法選錯了,該舍的法選錯了,這就是相反,而把正確的抓出來就是法念處。

  

法念處的相反是錯的,那麼,它本身是什麼樣子呢?它本身是沒有錯的,它本身是按照身念處的時候思惟苦谛、受念處的時候思惟集谛、心念處的時候思惟滅谛,這樣已經確定了苦是什麼、苦的因是什麼,真正圓滿沒有苦就是最奇妙的果位,這就是解脫。所以,這叁個都已經確定了之後,我們要去選該取的該舍的就不會錯了,按照這樣去做,這就是道谛。所以,法念處可以說就是在道谛上面思惟。

  

爲什麼稱爲念處呢?按照《俱舍論》來說,念處就是智慧。爲什麼稱它爲念呢?在四念處修行的時候,雖然它是智慧,但是,念、智慧在一個心所當中是同時可以出現的,所以,我們修行時在念上面也是要非常注意的,所以就講四念處。

  

它本身爲什麼是智慧呢?我們一般來說都是跟四念處相反的,常樂我淨、常一自在皆是如此,跟四谛十六行相都是相反的,這是我們一般的想法。所以,我們要把一般的想法去除掉的話,就一定要透過思惟才能夠去除掉,沒有透過理由就沒有辦法思惟跟一般的想法相反的實在的情況。所以,我們要去思惟這些理由,透過了這些理由之後,內心裏才能認出來它是苦、它是不淨等等,這就是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區分,爲什麼講四念處是智慧就是因爲如此。我們去看每一個階段,身念處也是要有智慧,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的每一個階段都一定要有智慧,這是一定要有的。而且不只區分而已,我們內心還是要用正念串習,不可以忘掉,一直要去思惟它,這就是四念處爲什麼用「念」字的原因。

  

四聖谛本身是一個隱蔽的法,比如苦谛裏面的無常、苦、空、無我等四個行相也是隱蔽的法,苦裏面的行苦和壞苦是隱蔽法,無常、苦、空、無我裏面的苦主要是講行苦,所以,行苦是隱蔽法,苦苦就不是隱蔽法。

  

隱蔽法的意思是什麼呢?它是用現前沒有辦法了解的,我們按照眼前沒有辦法了解它的內涵,這就是隱蔽的意思。不只是沒有辦法了解,而且眼前出現的跟它的情況是相反的,眼前的是常、樂、我、淨,實際上則是跟它相反的無常、苦、空、無我。所以,隱蔽法的意思就是它是沒有辦法透過現前去了解的,而且它是跟現前相反的。因爲跟它相反,所以就非常糟糕了。

  

我們有時候爲了生起出離心或爲了思惟苦谛,而透過很多眼前的情況去讓我們成立,這就是不正確的。眼前的部分當然只是眼前的一個階段而已,它沒有辦法抓到隱蔽的情況,所以,隱蔽的情況一定要透過理由才能抓到,眼前的拿來用的話,很多就會變成跟四聖谛相反了。所以,有一些學佛的人在隱蔽法方面用眼前的理由,剛開始有信仰,後來就不信了,這是應該的,因爲它本身就是隱蔽…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五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