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五講(第9品)

  

《入菩薩行論 五十五》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09/30

  

問題:上個禮拜的部分有一個疑問,我們在講到「等流」的時候,甲曹傑大師的解釋裏面說是「近所取爲部分之前後中叁剎那能親取之有分」,這一句的解釋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能取的是補特伽羅,所取的是五蘊,這個能取的補特伽羅就是在上一輩子、這一輩子、下一輩子這樣的一個續上面,我們在這個續上面就可以安立一個補特伽羅,如果沒有這個續的話,這個補特伽羅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這個續是所依的,而補特伽羅則是一個能依的安立的假有法。我們真正抓到這個所依的續的話,它就是五蘊裏面其中的一個,它就是蘊的一個續,我們內心永遠會在這個蘊的續上面有執著上輩子的我、這輩子的我、未來的我,我們就會有這種「我」的念頭出現。「我」本身是一個安立的假有,但是,它所依的是五蘊裏面其中的一個相續,這個續確實是上輩子有、這輩子有,因爲有了這個續的關系,我們內心才會有前世我、今世我及未來我的這種「我」的念頭出現,可以說依于這個續安立假有的我,所安立的這個假有的我就可以說是能取,能取就是這樣安立的。

  

問題:這裏是不是在回答外道勝論派說的「如果講無我的話,業果就沒辦法安立了」呢?

  

回答:外道說「沒有我的存在就不會有業果」,是就這個上面回答的。

  

前面的過程主要是講補特伽羅無我,後面就要開始講法無我,在思惟法無我和補特伽羅無我的時候,我們要先去思惟補特伽羅無我,後面才去思惟法無我,是有這樣的次第的。爲什麼會有這個次第呢?所依的補特伽羅跟所依的法兩者都是無我,補特伽羅的體性有一種特殊處,補特伽羅的體性跟無我的內涵比較接近,所以就比較容易去思惟無我的內涵。就補特伽羅來說,連下部宗也認爲是無我,而下部宗在法上面就很難認爲是無我。

  

以法跟補特伽羅來說,補特伽羅跟無我的內涵比較接近,這是一個理由。另外,我們要思惟補特伽羅無我跟法無我兩者,我們要先認清楚它們的我執,補特伽羅我執是什麼樣子?法我執是什麼樣子?如果沒有把這兩個我執認清楚的話,當然也就沒有辦法認清楚無我,這兩個我執當中是哪一個比較容易認識呢?補特伽羅我執比較容易認識,因爲補特伽羅我執是比法我執粗的,所以,補特伽羅我執是比較能夠認識的。因爲這兩個原因,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去思惟補特伽羅無我,這是我們比較容易了解的。

  

但是,要徹底的破除補特伽羅我的話,也還是要靠了解法無我,如果沒有了解法無我的話,也就沒有辦法徹底的破除補特伽羅我執。爲什麼呢?補特伽羅我執是在補特伽羅上面有自性獨立的這樣的執著心,我們內心裏面一定先有一個「執補特伽羅是存在」的認知,然後後面才會有「執補特伽羅是我」這樣的執著心。在這兩者當中,補特伽羅本身也是一個假有的法,是依于五蘊而在我們內心裏面安立補特伽羅,所以,補特伽羅本身是一個假有的法,當我們內心一生起「補特伽羅」的時候,前面我們內心一定會先想好了五蘊當中的一個蘊,然後後面就是想補特伽羅。所以一定是有次第的,並不是馬上就想補特伽羅,我們念頭裏面先有五蘊當中的一個蘊出現,後面才會想補特伽羅。

  

所以,這兩個是有次第的,同樣的道理,我們先會想五蘊其中一個上面有自性,從那邊産生補特伽羅上面有自性的念頭,就從那邊産生這樣的執著心。我們剛剛只有講補特伽羅,並沒有講我執,在我們內心想起「補特伽羅」的念頭之前,在我們的念頭裏面先有五蘊當中的一個蘊出現,後面才有補特伽羅的出現,這兩個是有關系的,前面的念頭當中一定要先有蘊的出現,然後才會有補特伽羅的出現。這兩個有關系並不是講我執,這兩個都是存在的,蘊是存在的,補特伽羅也是存在的,但是,這兩個在我們的念頭裏面出現一定是有關系的,一定有前後因果的關系,念頭裏面一定先有蘊的出現,然後才會有補特伽羅出現。

  

既然這兩個有這樣的關系,同樣的,「在這兩個上面有自性」的想法也有關系,因爲蘊是有自性的,所以,依于蘊而安立假有的補特伽羅也是有自性的。所以,從執「蘊有自性」的執著心産生「補特伽羅有自性」的執著心,可以說補特伽羅我執是從「蘊有自性」那邊産生的,蘊有自性這種執著心就是法我執,補特伽羅我執是從那裏産生的。所以,補特伽羅我執是從法我執那邊産生的。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既然它是從「蘊有自性」這樣的執著心産生的,如果我們沒有把這一點破除的話,我們還是沒有辦法真正徹底破除補特伽羅我執。所以,中觀應成派會對自續派以下的下部宗說:「你們說的阿羅漢沒有辦法徹底的斷除煩惱,因爲你們說的阿羅漢不需要了解法無我,既然不了解法無我而只是修補特伽羅無我,這樣是沒辦法徹底斷除煩惱的。因爲補特伽羅我執是從法我執那邊産生的,你們說的阿羅漢沒有辦法徹底斷除煩惱的原因就在于此。」

  

我們一定要先去思惟補特伽羅無我,但是,我們真正要徹底破除補特伽羅我執的話,還是需要靠法無我。所以後面講法無我,一個就是先要思惟補特伽羅無我,然後才去思惟法無我,要依著這樣的次第。另外,我們思惟補特伽羅無我還不圓滿,能夠徹底破除補特伽羅我執還是需要靠法無我,這是後面講法無我的另外一個意義。

  

問題:在五蘊和補特伽羅之間,能取和所取是怎麼界定的呢?有沒有可能是:有時候補特伽羅是能取而五蘊是所取,有時候五蘊是能取而補特伽羅是所取。有沒有可能是這樣呢?能取和所取要怎麼分呢?

  

回答:現在是就能取和所取二空的角度來說,這是唯識的見解,他們所講的法的法性(空性)就是能取和所取二空,所以,可以說一切法上面都有能取和所取二空,補特伽羅上面也有,法上面也有,一切的法上面都有,一切的所知上面都有,這是唯識的講法。以補特伽羅上面來說,所取就是補特伽羅,我們內心認爲補特伽羅不是唯識而是自己獨立的,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是能取所取二。事實上不是這樣,它是唯識,它也是從心裏的習氣那裏産生的,所以就是能取所取二空,那個時候所取就是補特伽羅。以唯識來說,他們在看任一法上面都是能取所取二空的時候,就是把這個法的本身當成是所取。

  

問題:那麼,第七十二個偈頌是如何呢?

  

回答:這是不一樣的,唯識用的能取所取和這邊用的是不一樣的,這邊用的是能受者和所受者。

  

問題:因爲在甲曹傑大師這一本翻得很接近我們剛剛講的能取所取,所以,我們現在就會在這裏搞混了。這裏是近所取跟能親取,在第七十二個偈頌裏面應該怎樣解釋比較通順呢?因爲他解釋等流是這樣解釋的,藏文是在第五一二頁。

  

回答:等流在這裏的是「一個續流」的意思,比如前世的蘊、今生的蘊和未來的蘊是一個續。

  

問題:所以,這裏是翻成「一個蘊的等流」,那麼,在「一個蘊的等流」之後,又說「于所依說彼是作業者亦受報者」。

  

回答:不是。因爲是一個續流,我們就不會說能造者跟能受者,也就是作業者跟受報者,可以說是一樣的作業者是我,受報者也是我,因爲我們安立的時候所依的就是一個續流。既然是一個續流,所以,我們也可以安立爲都一樣的我,前世也是我,今生也是我,我們可以這樣安立就是因爲它本身就是一個續流,所以就不會變成上一輩子是另外一個我而今生又是另外一個我。

  

問題:這裏在表達的是補特伽羅本身既是造業者也是受果者嗎?

  

回答:受報者跟造業者都是一個我。

  

問題:這個時候的我是在講造業的這個補特伽羅嗎?

  

回答:對。

  

現在就開始講法無我,這邊是透過四念處來說明法無我,這也是跟其他宗派很不一樣的。我們可能先把大家共同修四念處的情況講一下,後面再講中觀應成派修四念處的情形,可能大家比較容易了解。如果馬上就講中觀應成派的話,就會有一點太陌生了。我們先說一下中觀自續派以下所說的四念處的修行方式,然後再講中觀應成派,這樣可能會比較好。

  

四念處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身念處就是思惟我們的身體不淨,有時候就去修自己的身體死亡的過程,每七天會變成各式各樣的情況,透過這樣去思惟它的顔色、形狀和味道上面都會非常不好看、不幹淨等等。我們在身體上面要去思惟這些,然後整個觀想一切都是白骨,就是作白骨觀,這是身念處的時候應該要想的。

  

到了受念處的時候,我們要觀想我們都只有有漏的受,並沒有無漏的受,這種有漏的受會讓我們迷糊,可以說它會騙我們,我們的內心就會在受上面生起貪的執著。所以,受就會讓我們生…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五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