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我」包含下辈子、下下辈子,没有学佛的则是今生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的「我」就没有那么扩大。
我们的「我」已经包含下辈子,所以,我们的我执有时候比他们还糟糕。因为我们的「我」跟下辈子是有关系的,对我的下辈子、下下辈子有好处的法,于是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我执。在学习这个法的时候,这个团体又是另外一个我,所以,「我」就会越来越扩大。所以,在我执方面,我们学佛有时候比没有学佛还糟糕,我执太大太大了。我们如果没有学习空性的话,那就会有这样的现象,如果能够在空性上面学习多一点的话,起码自己会知道在这个部分要小心。我们看《般若八千颂》、《般若二万颂》、《般若十万颂》里面都讲大悲心也不是谛实有、菩提心也不是谛实有,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上面也会生起有自性的执着心,所以,从头到尾都一直讲四圣谛无自性、三十七道品无自性,我们也应该说《广论》也无自性、我们这个团体也无自性。
大悲心对境的众生是怎么虚设的呢?为什么我们要把他们称为众生呢?因为他还没有解脱成佛,因此,我们把他们称为众生,我们把它称为轮回。我们怎么会安立它是众生或轮回呢?相对于解脱来说,它是轮回,相对于佛来说,他就是众生。所以,我们也是要依赖其他的才会称它为众生、解脱等等。比如说安立它为苦,那就一定有一个乐,才会说它是苦。相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我是老师,而相对于我的老师来说,我就是学生。这里讲的是:相对于佛来说,他就是众生,好像是地位比较低的。
另外,如果修大悲心的这个修行者不是补特伽罗我的话,那么,最后谁会得到修大悲心所会得到的圆满果位呢?
「无人谁得果」
就是这样的意思。刚刚说的诤论是就大悲心对境的众生上面诤论,现在是说修大悲心的修行者这个众生。
「许由痴心得」
如果众生不是补特伽罗我的话,谁会得到佛的果位呢?也是一样由名言安立(虚设)的众生得到的,「痴心得」就是「安立的众生会得到」的意思。
「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此痴」
当我们修大悲心的时候,大悲心有三个:缘生大悲心、缘法大悲心、无缘大悲心,生缘悲和法缘悲的时候都有执着心,还没有到无缘悲之前都还有执着心,但是,那个时候还是要修。「不应除此痴」的意思是:我们不可以一直等在那里要先断除无明,不要想着在修大悲心之前一定要修处理掉痴,没有处理掉无明就一直等在那里不修大悲心,这是不可以的,还是要修。另外一个解释是:当我们修大悲心的时候要去除无明,但是,不可以去除名言安立的众生。这里的「痴」就有这两种解释,一个是无明的痴,一个则是名言安立的痴,名言安立的部分是不应该去除的,甲曹杰大师在这里有这两种解释。当我们修大悲心的时候,不应该一直停留在那里要去除无明,我们还是要修缘生大悲心和缘法大悲心。
接着是第七十七颂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
前面第二十五个偈颂是: 「见闻与觉知,于此可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我们要破除无明,因为它是苦的因。这边又提出一个疑问:我们不应该去除无明,我们还是要修生缘大悲心、法缘大悲心,而不应该一直停留在要了解空性、去除无明的想法。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有一个疑问,前面已经说到无明会给我们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要去除无明,现在这样的说法会不会跟前面矛盾呢?这里的回答是:不会矛盾,因为前面讲的是比较粗的无明,比较粗的无明是会马上给我们痛苦的,细的无明则不会马上给我们痛苦,所以,这两个是不会矛盾的。这里讲「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所以要去除,这就不会矛盾了。刚刚中间有提出一个问题,这只是甲曹杰大师讲出来的而已,《入行论》的根本颂本身看不出这个问题。
下面又是另外一个诤论,
「谓慢不能除」
这是外道的诤论,他们会说:我们的我执、慢是暂时可以灭掉的,但是,并没有办法永远灭掉。即使今生将它灭掉了,下辈子还是会产生。「谓慢不能除」是外道的看法。
我们的回答是
「修无我最胜」
这个回答就是说能够去除而不会退失,为什么呢?修无我是最殊胜的。以修无我和我执来比较,我执是非常虚弱的,它是不真实的,背后完全没有一个实在的理由,无我慧则是非常真实的,它的背后是无量无边的量的力量,后面非常坚定的,所以只要它一赢了,就完全不会退,它是有很真实的理由为后盾的,它是非常殊胜的,跟我执比较起来的话,就像天地之别,修无我慧的力量是非常强的、非常实在的,背后都是有量的助缘,量的力量就会使它一直坚定,我执一消灭就完全不会再产生。一得到灭谛就不会退失了,我们说「灭净妙离」,「离」的意思就是「坚定的离开」的意思,就不会再回来了。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四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