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我」包含下輩子、下下輩子,沒有學佛的則是今生怎麼樣就怎麼樣,他們的「我」就沒有那麼擴大。
我們的「我」已經包含下輩子,所以,我們的我執有時候比他們還糟糕。因爲我們的「我」跟下輩子是有關系的,對我的下輩子、下下輩子有好處的法,于是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我執。在學習這個法的時候,這個團體又是另外一個我,所以,「我」就會越來越擴大。所以,在我執方面,我們學佛有時候比沒有學佛還糟糕,我執太大太大了。我們如果沒有學習空性的話,那就會有這樣的現象,如果能夠在空性上面學習多一點的話,起碼自己會知道在這個部分要小心。我們看《般若八千頌》、《般若二萬頌》、《般若十萬頌》裏面都講大悲心也不是谛實有、菩提心也不是谛實有,爲什麼呢?因爲在這些上面也會生起有自性的執著心,所以,從頭到尾都一直講四聖谛無自性、叁十七道品無自性,我們也應該說《廣論》也無自性、我們這個團體也無自性。
大悲心對境的衆生是怎麼虛設的呢?爲什麼我們要把他們稱爲衆生呢?因爲他還沒有解脫成佛,因此,我們把他們稱爲衆生,我們把它稱爲輪回。我們怎麼會安立它是衆生或輪回呢?相對于解脫來說,它是輪回,相對于佛來說,他就是衆生。所以,我們也是要依賴其他的才會稱它爲衆生、解脫等等。比如說安立它爲苦,那就一定有一個樂,才會說它是苦。相對于我的學生來說,我是老師,而相對于我的老師來說,我就是學生。這裏講的是:相對于佛來說,他就是衆生,好像是地位比較低的。
另外,如果修大悲心的這個修行者不是補特伽羅我的話,那麼,最後誰會得到修大悲心所會得到的圓滿果位呢?
「無人誰得果」
就是這樣的意思。剛剛說的诤論是就大悲心對境的衆生上面诤論,現在是說修大悲心的修行者這個衆生。
「許由癡心得」
如果衆生不是補特伽羅我的話,誰會得到佛的果位呢?也是一樣由名言安立(虛設)的衆生得到的,「癡心得」就是「安立的衆生會得到」的意思。
「爲息衆生苦,不應除此癡」
當我們修大悲心的時候,大悲心有叁個:緣生大悲心、緣法大悲心、無緣大悲心,生緣悲和法緣悲的時候都有執著心,還沒有到無緣悲之前都還有執著心,但是,那個時候還是要修。「不應除此癡」的意思是:我們不可以一直等在那裏要先斷除無明,不要想著在修大悲心之前一定要修處理掉癡,沒有處理掉無明就一直等在那裏不修大悲心,這是不可以的,還是要修。另外一個解釋是:當我們修大悲心的時候要去除無明,但是,不可以去除名言安立的衆生。這裏的「癡」就有這兩種解釋,一個是無明的癡,一個則是名言安立的癡,名言安立的部分是不應該去除的,甲曹傑大師在這裏有這兩種解釋。當我們修大悲心的時候,不應該一直停留在那裏要去除無明,我們還是要修緣生大悲心和緣法大悲心。
接著是第七十七頌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長」
前面第二十五個偈頌是: 「見聞與覺知,于此可遮除,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谛實。」 第叁句和第四句是:我們要破除無明,因爲它是苦的因。這邊又提出一個疑問:我們不應該去除無明,我們還是要修生緣大悲心、法緣大悲心,而不應該一直停留在要了解空性、去除無明的想法。如果這樣的話,就會有一個疑問,前面已經說到無明會給我們痛苦,所以我們應該要去除無明,現在這樣的說法會不會跟前面矛盾呢?這裏的回答是:不會矛盾,因爲前面講的是比較粗的無明,比較粗的無明是會馬上給我們痛苦的,細的無明則不會馬上給我們痛苦,所以,這兩個是不會矛盾的。這裏講「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長」,所以要去除,這就不會矛盾了。剛剛中間有提出一個問題,這只是甲曹傑大師講出來的而已,《入行論》的根本頌本身看不出這個問題。
下面又是另外一個诤論,
「謂慢不能除」
這是外道的诤論,他們會說:我們的我執、慢是暫時可以滅掉的,但是,並沒有辦法永遠滅掉。即使今生將它滅掉了,下輩子還是會産生。「謂慢不能除」是外道的看法。
我們的回答是
「修無我最勝」
這個回答就是說能夠去除而不會退失,爲什麼呢?修無我是最殊勝的。以修無我和我執來比較,我執是非常虛弱的,它是不真實的,背後完全沒有一個實在的理由,無我慧則是非常真實的,它的背後是無量無邊的量的力量,後面非常堅定的,所以只要它一贏了,就完全不會退,它是有很真實的理由爲後盾的,它是非常殊勝的,跟我執比較起來的話,就像天地之別,修無我慧的力量是非常強的、非常實在的,背後都是有量的助緣,量的力量就會使它一直堅定,我執一消滅就完全不會再産生。一得到滅谛就不會退失了,我們說「滅淨妙離」,「離」的意思就是「堅定的離開」的意思,就不會再回來了。
《入菩薩行論 第五十四講(第9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