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7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較不會偏向。沒有讀完比較會有偏向的危險。現在我們知道真正的奢摩他定義在哪裏?真正的九住心定義在哪裏?真正的毗缽舍那定義在哪裏?這些有一點知道了。不然我們打坐的時候沒有什麼九住心,但是自己幾天之後就覺得已經是第叁住心了…很快第九天就變成九住心了,第十天就生起奢摩他了,現在讀過了就知道沒有辦法第九天就變成九住心了。

  所以宗大師正確的奢摩他的定義、九住心的定義,我們學好了,自己會知道,實際上什麼都不會,但是自己認爲自己定力非常好,定力的程度在哪裏都一直亂想。如我們平常講菩薩,我們都沒有一個是菩薩,但都講是菩薩。就九住心,外面有很多用很簡單的解釋。現在這些讀完了,自己不會那麼亂認定,自認我是怎麼樣,我到哪裏了,起碼我們會正確(的了解),不會有這種錯的認定。

  我們修的時候就如宗大師所說,修奢摩他之前,前行需要什麼?這也非常重要,譬如前行要具備什麼資糧?資糧具備了,首先我心中有沒有哪一種煩惱比較強,要如何減少這些煩惱,修淨行所緣等等這些前行。

  再來就是我們最相應、信心最強的對境(佛、菩薩的像),不是在外面,是我們第六識的所緣境當中能夠出現,會認真的做,平常不知道所緣境是什麼樣子,都不是那麼清楚,平常外面我們講很多修止觀的所緣境,有時候會執著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感受,這種所緣不見得是清靜的,這裏面就有很多的貪,心就跟煩惱一起修的感覺。所以宗大師說以我們非常清淨的信心生起的所緣境,抓取來(當)第六識的所緣境,這個可以是奢摩他的所緣境,這些現在我們會了,學宗大師奢摩他學好之後,有這樣的次第,有這種修行,這樣走的話後面會有一個非常清淨非常正確的奢摩他。

  不然我們修奢摩他的時候,前面整個奢摩他等等這些定義都不懂,然後就亂認,前面該要具備的前行,也沒有准備好,還有首先要修的淨行所緣等等,這些也沒有修好,後面奢摩他真正的所緣境,去找的時候也不是那麼正確,這些等等有很多的問題,所以學好了之後,修奢摩他,已經有正確的了解,此正確的了解是非常珍貴的,所以應該是還更要加油去做,因此我一定會努力要修。

  因爲我們已經知道了,知道了就盡量訓練去做,這是非常必要的。這樣的話就會幫助(我們知道)平常其它的修行的時候,我的心是多散亂,就會(産生)反感。一般我們沒有修奢摩他、沒有訓練,自己一天的心多亂也不知不覺。我們開始有一點修,或開始有一點訓練後就會非常反感,好像我前幾分鍾心非常散亂,對于自己一天中,心的散亂會覺得反感,這樣非常反感的話,一定會對治它,一定會想怎樣可以不散亂,怎樣可以比較平靜,就會一直努力的做,這樣修行就會進步。

  平常做功課也好,不管哪一個階段,不散亂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樣訓練,相信自己做功課或是身語上面遵守業因果、持戒等等方面的幫助一定會很大,這樣也會有成就感,有幫助改變的話就會有成就感,就會歡喜,歡喜當然就還會更進一步認真的修行。

  但是你們也是要搞清楚,聞思你們還沒有圓滿,聞思一定要一直打基礎,上面修的部份盡量作一下,但是聞思還是一定要打(基礎)。很多以前的祖師,到十地菩薩他們也不滿足于他們的聞思,一直看、一直聽、一直學。我們是凡夫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聞思,特別是我們現在不懂佛法的人(跟這些高量者比較我們是完全不懂的人),所以我們要記得聞思一定要一直打基礎。修學這個(打坐)也是要做的,當然這二件一起做就非常有意義。

  這就是宗大師說我們爲了什麼而聞?爲了什麼而思?此即謂修。所以聞的人或是思的人,修的部份是一定要去做,不然的話,又是一種缺點,就是我們所講的慢慢的養成一種壞的習慣,我沒有聽過的想聽,我聽過的不想聽。聽過的不想聽,當然就不想思考當然也不想修,這種毛病出現的話,就非常不好的,後面聽什麼法肯定不會思考、肯定不會修,因爲他的心究竟的目標就是聽到就可以了,就夠了,了解就可以了,這種毛病就造成將來什麼法都不會改變他的心。

  所以後面修的部份奢摩他等等講完了、學好了,然後就要去學習、訓練心如何不散亂,把聞思菩提道次第的內容四聖谛、十二緣起、菩提心等等內容,能夠可以在不散亂的情況下修得來,這樣做的話,我們就可以達成如宗大師所說的目標。聞思之後不是沒有修,我們要開始修,這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奢摩他講完之後,盡量訓練心如何不散亂,這是非常必要的。

  這種訓練,我相信不只我們這邊參加的人,還有很多華人很喜歡打坐、禅修,這種訓練又可以結很多的善緣,其他很多的人也會想這樣的訓練,其他一群人一起來訓練的話,又可以慢慢從禅修角度引導到道次第。

  密續裏有說心的本性,我們去認識它,自己能夠可以住在心的本性的位置,什麼都通了,所有的境也都出現了,不是我們要找每一個境去學習,而是找心的本性,然後愈來愈認識心的本性,然後心就能夠住在它本性的位置,對境的實相自然就出現了,它不會亂,有這種解釋啦!

  一樣的道理,禅修的時候,雖然沒有去除現世的執著、去除輪回圓滿的執著、去除我愛執的執著,這些沒有特別去除,但是我們一直跟心的清靜本性愈來愈接近的時候,好像在自然的情況下,就去除了現世的執著、去除輪回圓滿的執著、去除我愛執的執著,應該也可以如此解釋。禅修的時候,現世的執著、輪回圓滿的執著、我愛執的執著這些都是跟因果、緣起的法理不符合的事情、亂的想法,如果把心本身錯亂的想法停掉,愈來愈接近心的本性,就能夠坐在心的位置,然後這種不符合、亂的想法,自然就沒有了,跟因果緣起符合的想法自自然然就會出現、且自然接受,我們的心不會被錯亂的想法拉著走,心有它自己一個唯明唯知的本性,當這個位置愈來愈穩定,愈來愈跟它接近,這些錯亂的現世的執著、輪回圓滿的執著、我愛執的執著(此即是下士、中士、上士道負面的錯亂的想法),自然而然就去除。但是我們這裏就會敎禅修的時候,怎麼自然而然的能夠可以去除這些(負面的錯亂的想法),這樣我覺得也可以把一些比較喜歡禅修的人帶進道次第法的學習。

  問:既然可以自然而然的去除這些執著,那爲什麼我們還要修道次第?

  答:這就是剛剛我們講的不了義,就是讓衆生有一個方法可以帶得進來,爲什麼要禅修?爲什麼這些錯誤的想法可以自然而然的去除,這是我們的目標?自然而然去除錯誤的想法,這應該是大家公認的目標,而能不能「自然而然去除」這是問題,他們的希望也好、我們的希望也好,去除這種錯亂的想法是大家的希望,他們的希望可能比較快自然而然去除,這是他們的目標。我們也是希望自然而然去除,但是會不會自然而然去除,這是要看啊!(…自然而然的方法,沒有這種方法,那宗大師不用講那麼多)我們有公認的目標,即修禅定的時候,錯亂的想法自然而然消滅,所有的緣起、因果又是自然而然出現,就什麼都了解了、都通了、開悟了,這不是那麼容易自然而然的,但也是有一點點隨順的作用,有一點幫助,起碼不生起錯誤的執著,這也是一個好處。

  問:叁大寺裏都學習五部大論、辯經,有沒有禅修?

  答:沒有,因爲這是看,(有沒有)要不要,這是二回事,本身這個環境沒有什麼散亂的所緣,所以就自然而然不散亂,也就是二十四小時都在用功,沒有什麼散亂,所以也沒有什麼必要。我們的生活就很複雜,面對學會、回到家裏又面對家庭,又要進佛堂又要做功課,這樣心裏就有很多散亂,所以沒有自然而然不散亂的環境,這就是不一樣的。當然叁大寺就是有一點重視聞思的情況,沒有錯。

  剛剛講心的禅修,國外也是有很多喜歡禅修的人,禅修的目標大家公認的是消滅所有錯亂煩惱的心,此目標能不能達成(禅修幾天出來,有沒有達成),出來面對境的時候有沒有改變,如果沒有改變的話,那禅修還是有缺(失),缺是指對治方面生起智慧如何能夠對治煩惱境,這些都是要做的。

  禅修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去除錯亂的想法,希望自然而然消滅錯亂的想法,但是還是沒有啊!所以要考慮繼續這樣一直修,真的能夠成就嗎?要考慮啊!如果沒有辦法成就那就缺了嘛!缺就是沒有學道次第啊!所以有這個希望,但沒有辦法達成那就要考慮。我們當然也有這種希望,如果能夠達成那我們也不用學,也不想學那麼多。

  問:叁大寺沒有注重禅修,是因爲環境沒有雜亂,所以不需要禅修,但是後代很多的弟子禅修的過程會有非常多輕安的變化,就需要有上師來指點輕安的種種變化,如果他自己沒有禅修就沒有很多輕安變化的過程的經驗,那要如何去指點這些禅修的弟子?

  答:修這些身心輕安,我們看宗大師的解釋,真正用以前無著等等解釋的論典,用這些根據,真正的修奢摩他解釋的,沒有一個正確,非常少啦!宗大師常常談到此。所以你剛剛說外面說輕安有很多過程、怎麼變化、然後怎麼引導,我不曉得引導到哪裏?因爲根據真正正確的無著等等所說的,宗大師就覺得這些都不清不楚,正確的解釋好像都沒有那麼好,好像就放在那裏,所以宗大師就覺得這是修奢摩他階段很大錯誤的一條路,所以宗大師講的時候就特別引用無著所講的《聲聞地》、蓮花戒大師的,他就常常談到,我們一定要根據這樣解釋,要這樣修,不可以亂講亂修。所以相信那時候就有這種情況了,那現在肯定有嘛!肯定有這種自己在山洞裏修一修,沒有一個指導,然後在自己感受上就用很多自己的解釋,這樣解釋之後,引導別人也是一樣用這種解釋,這樣會有很多危險的地方。

  我們現在是把宗大師、無著所講的書當老師、當爲引導來修,這是最好的,不需要一個人在山洞禅修,然後他的感受再講給我們聽,不需要這樣子。在叁大寺裏面,修的人沒有特別挂一個名字我在這裏(禅修房)禅修,但是每天做功課心不散亂,定力滿強的也滿多的,做功課的時候二、叁個小時,一坐上去好像沒有呼吸,像這樣的修行人也有。我以前馬頭明王閉關的時候,我是西藏仁波切裏面最年輕的,仁波切坐的位置高一點,下面寺廟的和尚最老的就從我的下面開始坐,其中有位格西名爲圖登搭希,我就常常跟他一起,因爲閉關就是仁波切然後接著就是老和尚,這個老和尚一坐上去(一入定)不知道他有沒有呼吸,我跟他坐過幾次,最清楚大概起碼有四次,我們閉關大概一個月,每天早上叁點(起床),一坐大概二個多小時,中午休息一下下,晚上大概八點就結束。還有一位樓嘎(老師)也是這樣子…(有些出家衆往生圓寂時,入定時間長的也滿多的)這些就看得出來前面一定有修嘛!不然怎麼會突然入定那麼久,所以這些並沒有特別寫我有禅修,但是平常一定有這樣的訓練、學習。

  問:

  答:就是沒有什麼特別,不同程度的人都可以閉關的,但是程度不一樣當然閉關的效果就不一樣,起碼是避開複雜的平常的生活,中間精進努力的過程,就看自己學的東西多少,平常修的證量多高,這一定會有影響。閉關平常沒有什麼年紀的差別(限製),十幾歲、二十幾歲、叁十幾歲即所有的人都可以。

  上下密院,我好像常常聽到先去下密院然後再去上密院,不是這樣的意思,上下密院是地方的意思,沒有上下的意思,不是學習的次第,不是這個地方比較高所以稱爲上密院,這個地方比較低所以稱爲下密院。這二個密院的等級都一樣,去哪裏都一樣,就是考完格西以後學習密續的地方,一般學習密續是一年的時間,學習顯教的時間就十七、八年比較長的時間,所以顯教一了解,密續就沒有什麼特別要學習,就比較容易通。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7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