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67》(国语复习)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9-06-05
看科判,336页第五行,此中分六:一修习止观之胜利,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三止观自性,四理须双修,五次第决定,六各别学法。
一修习止观之胜利,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此二科判说明止、观非常重要,但此二科判说明其重要性的方式不一样。一修习止观之胜利,是从修习之止观之后会有什么果报、功德,或者说一切的功德从止观产生,以此方式说明止观是多么的重要。
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此并不是从因果来说明,而是从修行来说明,一切修行的方法就是止观而已,除了止观以外没有什么修行(入定),一切的定都摄在止观里,一切的修行都是修止观,(整个一切修行的方法都摄在止观里)。譬如摄类学谈到关系有二种,一者因果关系,一者同体关系,所以第一个(修习止观之胜利)是讲因果关系,第二个(显示此二摄一切定)是讲同体关系。
修习止观之胜利,此中要理解是说明修止观之胜利,并没有说止观之胜利,修止观是什么意思呢?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止观,心不散乱的定也是修止,观察修也是修观,所以观察修不是观但还是修观,因此修观与观有区别,修止与止有区别。观察修的范围大,观的范围小;止修的范围大,止的范围小。
所以修止观之胜利不是讲止观之胜利,是讲修止观之胜利。以菩提道次第的角度来说,从依止善知识到菩提心的阶段,整个的证量靠观察修与止修,每一个阶段都是,要生起依止善知识的证量,要生起下士道的证量、要生起中士道的证量、要生起提心的证量,每一个阶段一定要靠止修观察修配合而修才能够生得起。但是道次第修行次第来说,生起菩提心的证量有没有生起止的证量?没有。有没有生起观的证量?也没有。止与观是放在后面,我们生起菩提心之后,才要生起止与观的证量。所以止与观还没有生起,但是前面每一个阶段要不要止修与观察修呢?要。所以止修与观察修的范围很大,观与止的范围比较小。
此科判的重点:宗大师首先即说,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此处好像说大乘的功德、小乘的功德、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一切都是从止观而来,然宗大师后面说明不可以直接说是止观之理,而是修止修观之理。譬如喝茶,一是要拿出来,一是不可以动、动就放不到嘴巴里,二个都要,不可以偏掉、乱,所以要有慧也要有不乱(定),二者都要。意即大大小小一切的功德,都是前面须要慧、定的力量,亦即观察修、止修的结果。
后面宗大师先引《解深密经》,引完之后,有问,若谓止观,岂非…?宗大师回答是为了去除我们的疑问。我们的心里会想:奇怪!大小乘出世间世间一切的功德都是止观之理的话,那譬如止观是菩堤道次第最后才讲,那前面那些怎么会变成止观胜利之理呢?会有此疑问。所以宗大师就解释说明,止观之理是修止修观之理,不是直接止观之理,这一段即是去除我们的疑惑。
另外宗大师又引《修信大乘经》证明他的解释是对的。《修信大乘经》所说的无散乱心、正思法义。无散乱心与止的范围有大小,止是不散乱心,不散乱心不一定是止;正思法义范围比较大,观的范围比较小,所以宗大师引《修信大乘经》证明他的解释是对的,理由即在此。
接着又再引《解深密经》,前面引的是就总的角度,第二次所引的是从别的角度。后面宗大师又言等等,佛经讲的很多止观,有时候直接用止观的名义,有的时候没有用止观的名义,但实际上都是止观的胜利。余未说止观名者。凡说静虑般若胜利,其义同故,应知皆是止观胜利。(337页第七行)
第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也是根据《解深密经》,此段说明一切的定(修行)都摄在修止观里。中文之意,有了解一个就什么都了解(举一反三)好像一通百通也可以。显示此二摄一切定,即指有很多入定的修行(意指三摩地有很多种),那么多种的三摩地,要一个一个去了解的话,太多了没有办法。所以整个总体的修行的方法了解的话,整个都可以了解,就如刚刚所说一通百通或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直接学止观是对的,不用三摩地一个一个的学习。
《解深密经》引完后,337页第十行,故欲求定者,不能寻求无边差别,应求一切等持总聚止观二品,一切时中恒应修习。止观有此作用,一了解这个,整个都可以理解,所以直接学止观是对的。接着又引莲花戒《修次下编》《修次中编》。
此二科判是说明止观非常重要的理由。为什么宗大师要讲止观?为什么我们要学止观?所根据的理由何在?即此二科判。此二者如此重要的话,那此二者的体性到底为何呢?止观的自性即开始说明此。
首先说明止(奢摩他)的自性,接着说明观(毗钵舍那)的自性。前面是根据《解深密经》,引完后宗大师就解释。此重点是:什么时候是真正生起止呢?身心轻安之后就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定力,那时候才算生起止。身心轻安是从何时开始呢?其生起次第为心轻安→身轻安→身轻安乐→心轻安乐,开始生起轻安乐的时候并不那么稳定,好像心还会有乐的部份,比较高的时候还会影响,后面再让乐的部份比较稳定,不会干扰定力,能够帮助定心所的时候,即是生起奢摩他(止),此是身轻安乐。
心轻安乐之前要先有九住心的阶段,才会生起心轻安。心轻安之前(九住心)要有精进、努力,努力精进很顺的感觉即是心轻安,先有努力入定的情况,到后来不用努力的情况下,能够非常顺的一直入定,即是心轻安。所以前面先要有精进的部份,精进的前面要有正知的帮助,由此就会有如理入定的精进,所以前面要有正知的力量。
正知的前面要有正念(忆念)的力量,透由正念(忆念)、正知的帮助生起如理入定的一种精进,精进之后就有心轻安,所以九住心为何有九个层次,就如刚刚所讲,先要有精进、正知、正念的阶段,正念之前要有闻慧思慧的力量支持它,才会有正念,所以心里要培养闻慧、思慧、正念、正知、精进后面就会生起心轻安,因为有此过程的缘故,因此有九住心的次第,又由此生起奢摩他。
338页第三行,义谓随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蕴等义为所缘境,由念正知令能缘心于所缘境,相续安住而不散乱。故心于境能任运住,若时生起身心轻安所有喜乐,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所以那时候的三摩地就可以称为奢摩他,这之前有没有三摩地?有,但是不可以称为奢摩他。即这里所讲的由念与正知,令能缘心于所缘境,就是我们用念与正知令我们的心于所缘境上能够可以精进,即有正念、正知、再来精进后面才有心轻安、身轻安、身轻安乐、心轻安乐,由此生起的三摩地就可以称为奢摩他。
二毗钵舍那的自性,此阶段宗大师又引《解深密经》说明毗钵舍那的自性,特别指陈支那堪布的主张完全不对,且又加以反驳,破除其主张。此经宣说毗钵舍那是观察慧,宗大师由此开始(破除),并解释经文中比较难懂的字句。止与观的自性根据《解深密经》已经讲完了。
经有了义不了义之分,如果是不了义的话我们就不需要认同它,此经是了义的,止观的自性是引了义经,因为后代的祖师们都跟随它而有各种解释,如《宝云经》,弥勒佛的解释,无著菩萨《菩萨地》,莲花戒《修次第中编》、祥帝巴《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也都如此解释,故可知《解深密经》是了义经。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所引文句也有些疑问,如言止的所缘境有如所有性也有尽所有性,观的所缘境有如所有性也有尽所有性。如此也有一些疑问,一般我们会想观的所缘境是如所有性,止的所缘境应该没有如所有性,所以宗大师为我们解惑,不可以如此解释,《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的解释是对的,止的所缘境二个都有,观的所缘境也是二个都有。
因为根据《解深密经》云「世尊,几是奢摩他所缘,告曰一种,谓无分别影像。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告曰一种,谓有分别影像。几是俱所缘,告曰有二,谓事边际所作成办。」所以变成二个的所缘是什么?就是事边际与所作成办,事边际就是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因此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二个都是止的所缘,也都是观的所缘。事边际就是一切的事物、一切的法的体性,就有二个即世俗谛与胜义谛的体性。事边际就是一切的事物(法)一直分辨最后就变成二个,世俗谛的体性与胜义谛的体性。也可以说任一个法的体性分辨出来就是世俗谛的体性与胜义谛的体性,所以事边际就是二谛。
接着又反驳支那堪布认定的止观是非常奇怪:有说内心无分别住,无明了相说名为止,有明了力说名为观,此不应理。(此是他宗的说法,宗大师后加以反驳)止观自性的重点大概是这样。
第四理须双修。讲完止观自性,修者如果只修一个就不对,二个都要修,故言理须双修。此处先引《修次中编》后引《月灯经》,有时候先引经后引论,有时候又先引论再引经,这些都是有意思的。譬如有时先引经后引论,是因为此经是了义的意思。先引论后引经是表明此论是有根据的意思。引文前后的方式要了解其不同的意义。
引用不了义经是为了去除他宗承认不了义的主张,譬如跟唯识辩论也会从他的立场来辩,你也承认解深密经,也承认世尊其它的经,对他来说二边都可以引用,不了义的解深密经也可以,了义的其他经也可以,对方二个都承认的话,就都可以引用,但是引用并不代表我都承认,辩论的时候都可以引用。实际上不了义经是没有什么理由,有时候自己安慰可以用,如念什么经典有什么功德,就引用一些经典,此即是以不了义经安慰自己。
问:这堂课是上「止」,一般人提到止就想到打坐,仁波切您会鼓励我们打坐吗?
您香港所讲的奢摩他手抄稿已经整理的差不多了,那打坐的时候要不要配合您的手抄稿呢?
答:当然会鼓励打坐,因为宗大师的奢摩他已经读完了,读完了比…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