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在沒有散亂,會不會形成散亂?」總要有一個察知的力量,這二個方法要有,第一個方法是憶念,第二個方法是正知,這就非常有必要了。
讓內心不散亂的方法,一定要有;還有已經散亂了沒有?會不會散亂?這個方法,也一定要有,所以有這二個原因憶念和正知,因此首先要得到安止的話,前面要有一個順緣等持的部份,這個要得到。順緣等持要得到的話,它前面要有一個原因,就是憶念和正知,這二個也要有。憶念的功效在哪裏呢?讓內心不散亂,不離開對境。正知的力量在哪裏呢?在「心散亂了沒有?將來會不會形成散亂?」,能夠完全察知,憶念和正知就非常重要了。
這部份的說明有根據的,大乘《莊嚴經論》的注解,世親菩薩所寫的,裏面就談到了,「念與正知是能安住」,能生出安住,安住就是等持,由憶念和正知的力量,就能生出等持。憶念的力量在哪裏呢?令心于所緣,令心不散,不會散亂,不會離開,這個靠念力。第二個心散已能正了知,內心已經散亂了,馬上能夠察覺,馬上能夠了知,這個是靠正知的力量。第二項心散已能正了知,至尊仁波切前面的頌文,講的就是,于已散未散將散不散如實了知,這個是正知的力量。所以,憶念和正知這二者都要齊備,它的證明根據之處在哪裏?在《莊嚴經論》。
憶念和正知這二者非常重要,因爲目標要成就安止,要先得到等持,要得到等持就靠這二項;那表示這二項沒有,等持得不到,當然安止也就得不到。這二項之中,最主要的是憶念的力量,如果沒有憶念,心會離開所緣。所以課本裏面談到,「若失正念忘緣而散,于此無間棄失所緣。」如果說憶念的力量衰損,心會離開所緣的對境,因此心攀緣其它的對境,散亂到第二個、第叁個、第四個對境,心完全離開了。
就心王的眷屬而言,憶念本身退失掉,沒有力量的話,會讓心不能繼續安住在所緣對境上,因此完全把所緣對境丟掉了,心抓住其他的對境,心散亂掉了,所要緣取的對境都丟掉了,這就非常嚴重了。我們現在是要修安止,要成就等持,前面已經選了所緣對境是什麼?已經選好了,要緣取它,在緣取它的時候,現在沒有去緣取這個對境,已經離開了,跑到別的地方去了,爲什麼呢?就是憶念的力量衰損的緣故。力量衰損就非常危險,所以憶念、念力不能夠衰損,這是最根本之處,因爲它能夠讓我們的心不會離開所緣,不會丟掉所緣,這就要靠憶念的力量。在正知之後産生憶念的力量,緊緊抓住所觀修的對境,這就靠念力了。
其次憶念和正知就有差別,後面要講憶念和正知的差別,首先P.360倒數第4行,
…由此正念于所緣境住心之理,謂如前說明觀所緣。若能現起最下行相,令心堅持,令心策舉,…(P.360第10行)
由此正念于所緣境住心之理,由此憶念、念力于所緣境住心之理,這是指憶念本身,令心靠近而朝向對境,念力本身的作用,是能夠讓我們的內心很靠近而朝向對境。
其次正知的力量,是指讓心間接亦能令心安住所緣,正知是能夠讓我們透過間接的方式,讓我的心朝向于所緣的方向。憶念是指讓我的心,非常靠近地朝向于所緣的方向,而不會離開它。這是念的力量和知的力量這二者,首先講的是憶念,憶念于所緣境住心之理,令我們的心很靠近而朝向所緣,這是指如前所說明觀所緣。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明觀所緣對象應該是什麼呢?
譬如說佛像(佛身)來討論的話,應該不是眼睛看的佛像,是佛的形像要在我的內心,出現一個影像,佛身在我的內心所出現的影像,是我所要緣取的對象,前面討論過了,這部份已經明白清楚,佛身在我的內心出現的影像,明晰的顯現出來,這是如前所說,明現所緣的對象,要逐漸明現出來,且明白的知道,知道之後去執取對境的時候,要有力量去抓住它。形像至少要有一個模糊的樣子在內心出現,出現這個所緣的對象,這個前面都經談到過了,都做到了。
但是做到了之後,接下來要「令心堅持,令心策舉」,令心堅持的意思是讓心本身,有力氣去抓住這個對境,而且還能持續去抓住這個對境;而且令心策舉,心還能很高,不會掉下去。「令心堅持」是指能夠有力抓住它,譬如說眼睛看著茶杯,然後我抓著茶杯來喝茶,用手抓住茶杯,抓住茶杯的手,要花點力氣去抓住它。所以現在一樣的道理,前面已經講了很多所緣的對象,應該是什麼?應該是佛身在我內心出現的影像,至少程度的要求影像要怎麼樣,前面都討論過了。
最後我的心朝向影像的時候,應當要花一點點力氣,要有力氣去把它抓住,有力氣去把它抓住的時候,心本身還要放在高的位置,而不是掉下去、沈下去,也沒有這種情況的。
…即此而住莫新思擇。…(P.360第11行)
莫新思擇是不再去分析別的對境,不再去抓別的對境,只有原來前面抉擇過的對境,心用力去抓住它,心去執取對境,有力氣去抓住它,而且心還在很高的位置,沒有沈下去,沒有跑到新的對境去,這樣一個情況就稱爲憶念。所以,憶念是指有境內心的一種狀態,有境的內心本身去抓住對境的時候,它有力量去抓住,執取的時候有威力,而且內心本身策舉、高舉,而且沒有再去思惟,去抓住別的對境,在這種情況之下,內心很靠近能夠去朝向對象,這種情況就稱爲念力。
前面談到憶念的作用力,首先已經抉擇了所緣的對象,心就要指向所緣,心要朝向所緣,去抓住所緣。這時候心指的是心王,心指向對境要抓住所緣的時候,要靠眷屬心所,憶念心所會來幫助心王。憶念本身幫助心王會發生什麼效果、什麼作用嗎?前面談到了,心王朝向所緣,抓住所緣的時候,如果有憶念的力量去幫助它的時候,心王抓住所緣會變成非常有力氣。是什麼條件讓心王很有力氣,去抓住所緣呢?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就是靠著憶念的力量。其次當心王去抓住所緣對境的時候,心王本身不會掉下去,它還會高舉,高高在上不會掉下去,這也是靠憶念的力量。
其次讓心王繼續不斷地停留在對境上面,不會離開,不會再去分析別的對境,抓住別的對境,會繼續不斷在原來的對境上停留下去,這也是靠念力的作用,這是憶念心所的作用力。現在已經抉擇完畢要觀修什麼對境,要安住在上面,正在這樣子觀修的是心王。如果有憶念心所的幫助,心王去抓住對境的時候,非常有力氣去抓住它,心王還能高高在上,不會掉下去,而且心王不會再散到別的對境,不會又去分析別的對境是什麼?達到這些效果都是憶念的幫助,憶念的作用力。所以這裏談到憶念的作用力,很靠近而朝向所緣的對境。
P.360倒數第3行,「令心堅持,令心策舉」的心,都是指心王,心王很堅固的去抓住對境,讓我們的心力量很高。譬如舉一個例子來講,丟一個皮球在那邊跳來跳去,狗跳過去要咬它,狗嘴巴去咬的速度比較慢,怎麼去咬到球呢?因爲球動得比你還快,狗的嘴巴要去抓球時,力量要比較大,速度要比較快,比起球的力量,狗去抓,它的嘴巴去咬它的力量,還要更大、更快,才有可能把球咬住;它的力量沒有大,速度沒那麼快,球就跑掉了。一樣的道理,心的力量去抓住對境的時候,也是一樣要比較高的力量,稱之爲令心策舉。
「令心堅持,令心策舉」,有境是心王,心王要靠心所的力量,要靠憶念,憶念是心所,之後心王就具有威力了,之前談到這幾個特色,這些特色都是靠心所的力量。由此正念于所緣境住心之理,要講憶念(正念)和正知,爲什麼講憶念,不講正念呢?因爲正念是八聖(正)道裏面,才會有一個正念。因爲念和正念差別非常大,在八正道有正念、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定(等持)…,爲什麼都用「正」呢?因爲聖者才有,初地以上菩薩才有,一般人不會有的。所以談憶念和正念差別非常大,正念是聖者才會有,八正道才會有的,我們一般都不會有的,絕對不可以用正念,憶念只是內心念念不忘,把它記住就好了,這也稱爲念,不能稱之爲正念,一般就稱之爲憶念就可以了,下一次會解釋念的定義是什麼?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0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