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7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止、等持,容易得到。前面講容易後面又講要長久,前後並不相違背,因爲講容易,並沒講快速,容易和困難相違背的,說容易就不會困難,容易和長久並沒有相違背,說容易可能要非常長久。

  多尋思者(妄念多,胡思亂想),尤應修(出入)息。(P.356第4行)

  前面舉修淨行所緣,貪心力量強大者,修不淨觀。

  瞋恨之心力量強大者,修慈心觀。

  愚癡之心嚴重者,修緣起觀。

  傲慢之心嚴重者,修界分別觀。

  心思散亂胡思亂想比較嚴重者,修數息(出入)觀。(P.351 第7~12行)

  修數息(出入)觀,一心專住鼻孔氣息的出入,一心專住所緣緣在對境。緣在氣息出和入,心易變成無記,比較不會胡思亂想,對境本身是無記的對境。所緣對象是善,易引發胡思亂想,想到它的美好,會想很多;所緣對境如果是不善,內心會産生不悅意、不高興的很多念頭;所緣對象如果是無記,心比較容易安住在上面,心比較容易趣入于無記。緣取鼻孔氣息出入的時候,對象是無記的對象,心很容易安住,容易平穩下來,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氣」是我們命所依靠處,能不能活命就靠「氣」,「氣」和性命密切相關。心專住在「氣」上,這是我的命,跟我很靠近、息息相關,心比較能安住在上面,有這個好處。心專住在上面的同時,首先氣息的出入是自然的,自然的呼吸,自然的出入,心也容易達到自然平穩,不疾不徐,修出入息的時候,也不必特別造作讓氣息很快或很慢。氣息自然的出入,心放在上面,心續自然趣入之故,心也自然達到平衡。經教乘門沒有談到,密咒乘門有談到心和氣同時趣入,當心放在出入息上面的時候,平穩出入的時候,心也容易穩定下來,「氣平穩,心也平衡。」

  若是等分補特伽羅,或是薄塵補特伽羅,于前所說諸所緣中,隨意所樂作所緣處。(P.356 第5行)若是貪念之心比較嚴重,妄念之心比較嚴重,是什麼情況?各別情況講解完畢了。但是有一種煩惱都平均的,沒有哪一種特別嚴重,或者煩惱都很薄弱的,若是等分(煩惱平均)薄塵(煩惱薄弱),喜好所緣對境都可以拿來作實修。

  又修次第中下二編(蓮花戒論師作),依于現在諸佛現住叁摩地經叁摩地王經,說緣佛像修叁摩地。覺賢論師說多所緣,如雲:「止略有二,謂向內緣得及向外緣得。內緣有二,謂緣全身及依身法,緣身又叁,謂即緣身爲天形像、緣骨鏁等不淨行相、緣骨杖等叁昧耶相。緣依身法又有五種,謂緣息緣細相緣空點緣光支緣喜樂。向外緣者亦有二種,謂殊勝平庸,殊勝又二,謂緣佛身語。」(P.356第6~10行)

  

  覺賢論師說「安止所緣可分爲二種:(一)向內所緣而得到的安止、緣取內在對象而得到的安止(二)向外所緣而得到的安止、緣取外在對象而得到的安止。」向內緣可分二種:(一)緣取全身、(二)緣取依靠在身體上面的法→依身法。向內所緣緣取身體又分叁種:(一)緣取身體爲天尊形象、(二)緣取骨鏁等不淨行相、(叁)緣骨杖等行相。

  向內所緣緣取依靠在身體上面的法→依身法,有五種:(一)緣息、緣取氣息的出入,(二)緣取細微形相、(叁)緣空點(明點)、(四)緣光支(光亮的分支)、(五)緣喜樂(快樂)。

  向外緣分殊勝和普通二種,殊勝又分(一)緣佛身→緣佛像、(二)緣佛語。修次第中下二編(蓮花戒論師作),說緣佛像修叁摩地,緣取佛陀身體修叁摩地現在去緣取佛身觀修,是在《廣論》下士、中士共通的道路修心已經結束了,淨行所緣已觀修過了,貪心嚴重、瞋恨之心嚴重、愚癡之心嚴重等,已壓伏了力量強大的煩惱,把這個當前提,這個已經達到的情況,現在去緣取佛身觀修當然可以,這是第一個原因。

  其次第二個原因,現在《廣論》這個段落是要引入密咒乘的道路,止觀方面産生造作的覺受之下,先觀想佛陀身體的形相,止觀只要産生造作的覺受,接著要引密咒乘門,觀想佛身形相,將來進入密咒乘門,觀想本尊的形相,會有很大的幫助。現在修安止,緣取的對象以佛身爲例,前面共通道路修過了,將來進入密咒乘的道路,觀想佛身,對將來實修有很大幫助。佛身的觀想,本身也是殊勝的,引了《修次中、下編》、覺賢論師提到是向外緣的殊勝者、佛尊阿底峽《道炬論釋》也引用到了。前面已引經據典作了說明,根據教言開示,緣取佛像來作觀修。

  緣取佛像來作觀修,它的必要性、原因、特色作說明。

  其緣佛身攝持心者,(1)隨念諸佛故能引生無邊福德,(2)若佛身相明顯堅固,可作禮拜供養發願等,積集資糧之田及悔除防護等淨障之田,故此所緣最爲殊勝。(3)又如《叁摩地王經》說臨命終時隨念諸佛不退失等功德,(4)若修咒道于本尊瑜伽尤爲殊勝,有如是等衆多義利。(P.356 倒數2行)

  某一人緣取佛身作觀想,攝持心者,它的功德利益如下:

  (1)隨念諸佛,故能引生無邊福德。

  (2)觀想佛身明顯堅固,作頂禮、作供養、發願,是福德田的對象,忏悔罪障也可當對象,以這個來作觀修,當然最殊勝了。

  (3)又如《叁摩地王經》說,好好觀修將來死亡臨命終時,隨念諸佛,憶念清晰的好處、不退失等功德。

  (4)若修咒道于本尊瑜伽,好好觀想,實修密咒乘門,觀想本尊瑜伽更有幫助。

  共引用了四個特色。

  必要性解釋】:

  

  • 隨念諸佛,佛有多少福德,隨念它也會得到相類似的福德。持心在佛身上面,佛的福德類似的部份,我也可以得到。對善行,我作隨喜的話,對方善行的善根相類似部份,我都可以得到。隨念也是這種情形,隨念像隨喜對方善業,可以得到許多的福報。順著隨念的對境,對境的善根功德,我也可以得到相類似的部份,隨念佛身也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
  • 緣取佛像來作觀想,觀想佛像明晰、堅固,如果這樣作到的話,在所觀想的佛身前面,來集聚資糧、忏除罪障,威力非常強大。所緣對境觀想的清晰,堅固穩定,所進行集資淨罪威力非常強大。在前面放好佛像,內心緣取觀想這個佛像。觀想清晰,內心非常堅決確定就是佛親自本身,作獻供養,是供養佛的福德;來忏罪,等于在佛前忏罪,威力就非常強大。若不是這樣做,僅僅只是念誦七支供養(七支分)的詞句,威力不是那麼強大了。緣取佛像努力觀想佛身明晰,集資淨障上更加有必要性。
  • 引用《叁摩地王經》說,死亡臨命終時,隨念諸佛,憶念之力不衰損,緣取佛像,心裏面堅決確定,佛本身親自降臨。長久觀修,一方面得到安止,就算沒得正式安止,經常緣取佛身觀修,也會得到很廣大的利益。未來臨命終時,很自然就會清晰地回想起來佛陀,活著的時候,再叁觀想佛觀想清楚,內心産生定解,就是佛本身親自降臨。這樣修了很久,透過長久觀修之故,心緣取對境,得到佛陀加持了。依于這些助緣之故,加持和助緣的幫助,在臨命終時,自然就會很容易回想起來,就會想念起來佛陀,宛如親自見到佛陀降臨一樣,這就是真正的破瓦牽識法。在臨命終的時候,自然想到上師、佛陀,仿佛之中,如佛親自降臨,跟上師親自示現一樣,這時得到上師、佛陀的加持、攝受、迎接,投生在淨土,都有非常大的幫助,這方面的利益非常廣大。它的好處,到了臨命終時,內心會自然想到佛陀,思惟不會衰損,這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這裏不要誤會,其緣佛身攝持心者,這個項目緣取佛身,不是我們放一尊佛像,內心來緣取這一尊佛像來作實修,不是指這個意思。當然必定要有佛像,心緣取佛像之後,內心要産生定解,確定真真實實就是佛陀本身,佛陀親自降臨,緣取佛陀親自本身來作觀修,應該指這個意思。在這種情況下來觀修安止,這個意義是前面所引《修次中、下編》所講的來觀修安止,當然也靠一尊佛像,我先去緣取這一尊佛像,不是把衪土木石頭做成的一尊佛像,我緣取來作觀修,這樣就錯了。當我緣取佛像時,內心緣取它的時候,心中要堅決確定,這是佛陀本身親自降臨,我是緣取佛陀親自本身來作實修。如果這樣子去修,把佛陀行相觀想很清晰,內心很堅固,沒有動搖,宛如拜見佛陀,好像佛陀親自降臨一樣,因此親自從佛陀得到加持。這裏談到許多功德利益,談到幾個必要性,這些功德利益才會産生。

  如果我把它當成一件物品,是一尊佛像,我去緣取它的話,那怎麼會有這些功德利益?現在談的不是指物品的佛像,而是我去緣取這尊佛像之後,我的內心要去把它當作佛陀親自本身降臨,我是緣取佛陀來作觀修。因此之故,還會得到一個利益,我把衪觀修清楚、清晰的話,將來臨命終時,就會想念起佛陀,好像親自拜見佛陀,佛陀親自降臨,賜給我加持,自然接引到淨土之中,所以才會有這個利益。真的像字面上所寫,其緣佛身攝持心者,直接把它當佛像作解釋,怎麼會有這些加持力呢?這是緣取佛像來作觀修,但是要把它視同佛陀親自本身來作觀修。我們要觀佛像,要把它觀成活著的佛,因爲我們過去沒有看過真正的佛,譬如我們要觀釋迦牟尼佛,世尊唐卡就有很多種,選一尊相應的,觀成活著的佛。觀根本上師、仁波切或法王爲佛來作觀修也可以。

  

  • 第四個特色,若修咒乘道路,對于本尊天的瑜伽,尤爲殊勝。這全指的是未來,因爲現在修止觀時,安止的段落,緣取佛身來作觀想,未來要進入咒乘道路,要觀想本尊天,對觀想的幫助會很大。現在《廣論》講止觀禅修講止,主要所緣是佛身,將來要引入咒乘道路實修,這樣的禅修方式,將來咒乘道路實修做爲准備,將來會有很大幫助。

  有如是等衆多義利,字面上講只有四種利益好處,不祗四種,還有很多。

  又此勝利及思佛之法,廣如《現在諸佛現住叁摩地經》所明。又如《修次下編》所說,定應了知,因恐文繁,茲不俱錄。故求所緣既能成就勝叁摩地,余諸勝事兼能獲得,如是乃爲方便善巧。(P.357第2行)又此勝利(利益)及思佛之法(觀修佛身),詳細的方法如《現在諸佛現住叁摩地經》內明白做了說明,又如《修次下編》也明白做了說明。在觀想佛身上,有什麼功德好處,但要如何觀修,在我的心中,能夠出現佛身行相明晰,這種禅修方式,佛經、《修次下編》也說了,可以自己去看,就會明白的。至尊仁波切引用經文,要講的都是關鍵重點,精華的部份摘錄出來,作個說明。其它有些方面是很容易自己去看而明白了解的,文句繁多的,就不摘錄在這裏了。

  在緣取佛身來修安止,一方面也可以成就安止,一方面又有許多必要性、殊勝特色。前面引用了四項,這四個項目引用了《現住叁摩地經》、《修次下編》作爲來源根據,這樣的解釋說明,總是有來源根據。故求所緣既能成就勝叁摩地,所追求的所緣對象→佛身,能成就殊勝叁摩地(安止)。余諸勝事兼能獲得,如是乃爲方便善巧。有很多必要性,附帶很多利益,也能夠去達成。修安止的時候,要有安止的所緣→所緣佛身,去應用所緣作實修,一方面也成就等持,很多必要性又能達成。用這個所緣來作實修,乃爲方便善巧

  蓮花戒《修次中下編》、《道炬論》提到佛身作爲所緣對境,來作實修安止,解釋這種實修方便善巧。我們現在這個段落,直接緣取佛身作實修非常困難,原因是共通的中、下士的道路,這些我們都還沒有完整學習完畢,就菩提心部份,還沒作觀修,現在煩惱力量強烈,貪念之心力量也強烈、瞋念之心的力量也強烈、愚癡之心的力量也強烈,這些都還沒有鍛練過,現在直接緣取佛身作爲所緣的觀修,當然是比較困難。

  現在我們這個階段,不要去觀修安止比較好一點,因爲造作菩提心沒有産生之前,去修安止都沒什麼好處,這是第一個重點。第二個,現在觀修的時候,就算沒有得到安止,在內心的穩定穩固不讓它搖動,這方面的觀修可以做,這是有必要的。雖然沒有得到安止,但可以隨順類似等持,先作准備,這方面可以來作的。我們現在把中下士道路完整學習完畢而已,都有點困難,在這些道路沒有完整學習完畢之前,不能好好修安止,隨順類似安止的等持也不修,這是太可惜了。因爲隨順安止的等持稍爲作一點禅修,對中下士道路的學習有很大幫助,不能正式實修安止,隨順類似安止的等持修一修很有必要。

  隨順類似安止的等持實修,前面談到淨行所緣,這一部份好好實修有很大幫助,直接緣取佛身作觀想有點困難,應該對淨行所緣花多一點時間來作禅修,內心很容易穩定,之後好好學習教法。隨順類似的等持我得到了,內心很容易穩定,我直接去修安止,其實危險比較大,利益又很小,因爲造作菩提心覺受都沒有産生,去修安止都沒有好處的。所以至尊仁波切開示教法的時候,把安止禅修放在菩提心後面,這是有原因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7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