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28》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4-04
思惟如虛空的有情衆生,無論如何都要達到所得果位之中,最究竟圓滿的果位。如此圓滿的佛果,祂是等智和後得階段毫無差別同時存在,身體和內心同時存在,心意所在之處身體存在,身體所在之處心意就在那裏,身體和心意是雙運結合在一起如此的果位。這個果位能得的方便,主要的原因,就是止觀雙運的實修,就是我們現在所作的學習,靠著這個實修,未來就可得等智位和後得位雙運結合在一起,身體和心意雙運結合在一起的果位,將來能夠得到的。
我們現在所要學習的是止觀雙運實修的部份,這個部份的學習,首先是學習安止、勝觀,先個別個別分開來學習。在個別分開學習之中,我們進行到安止段落的聞思修,靠著這個學習,將來究竟的時候得到等智以及後得階段雙運,身體和心意是雙運的果位,爲了達到這個目標,來學習教法,首先調整自己動機,來聽聞教法。
安止的所緣非常多,現在這個階段,要緣取什麼對象來作實修,對學習道次第者,在學習安止段落的一個人,要緣取什麼對象?如果緣取佛像(佛身)來作實修,有很多特別必要性,因此在現在的段落,應緣取佛身來作實修,前面段落,至尊大主談到過緣取佛像的必要性,是因爲:
- 隨念諸佛能引生無邊福德。
- 因緣取佛像能觀想明晰堅固,就是我們頂禮、供養、發願、集聚資糧的對境,不僅如此還能進行忏悔,作實修清淨罪障的對境。
- 引用《叁摩地王經》,死亡時能隨念佛陀不衰損。
- 特別要觀修密咒乘門的道路,本尊天的瑜伽更加必要。
共四個特色,了解四個特色之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就現在這個段落,緣取佛像來作實修是很重要。
了解前面的四種功德之故,緣取佛像來作實修非常重要,接下來産生一個問題,當以何等如來之像爲所緣耶?緣取什麼樣的佛陀形像?如《修次下編》雲:「諸瑜伽師,先當如自所見所聞如來形像安住其心修奢摩他。當常思惟如來身像黃如金色,相好莊嚴,處衆會中,種種方便利益有情。于佛功德發生願樂,息滅昏沈掉舉等失,乃至明見如住面前,應于爾時勤修靜慮。」向上溯源根據佛經來作說明,《叁摩地王經》雲:「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嚴,菩薩應緣彼,心轉修正定。」…(P.357 第5行)引用論典說明,如《修次下編》雲…,更引佛經《叁摩地王經》雲,佛陀所作開示,要緣取佛像來作實修…,至尊大主在這裏引用論典來作說明,引用佛經來當根據。
引用《修次下編》來作說明,佛像看到是什麼樣子?放在內心裏面,佛像有圖畫畫的佛像,有雕塑像,用眼睛看到的這部份是這樣,佛陀的形像,在佛經和論典裏面都有談到過。佛身功德是如何,在利益衆生事情時都會談,聽聞到了放在心裏面思惟,所見所聞如來形像安住其心修奢摩他(安止)。安住其心(第六意識),不是放在任何眼識、耳識…,是在第六意識好好作一個思惟。怎麼思惟呢?當常思惟,經常思惟如來身像是純金顔色,基本上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飾形相非常圓滿美好。外形作如此觀想,而且還要思惟佛陀正在利益衆生,處衆會中,眷屬圍繞,經常利益有情,種種方便利益有情。
佛陀利益衆生,利他的部份特別究竟,自利的部份也徹底究竟。常常思惟,容易産生欲求之心,于佛功德發生願樂,渴求要得的想法。欲求之心強烈,可息滅昏沈、掉舉等等的過失。內心思惟佛陀,佛陀功德二利徹底究竟,二利徹底究竟功德好好了解,內心産生強烈也要得到的心,這種想法,內心非常感動就産生,所以在這個感受之下,緣想佛陀,內心昏沈容易息滅掉,妄念紛飛的掉舉也容易息滅掉。心裏面思惟如來功德,內心産生強烈欲求、強烈感受之後,心就一直追隨在佛陀的功德行相,渙散到心裏的容易去除掉,昏沈也容易息滅掉。
因此之故,二利徹底究竟的佛,思惟衪的功德之後,昏沈、掉舉容易息滅,專一地觀想佛就安居在我的面前,努力的心專一專注,一直到佛像能夠明晰,乃至明見如住面前,明見在我面前安居在那裏,這樣地觀想明晰,一直到這裏爲止,要好好地修靜慮。
在緣想如來佛像之前,應該要怎麼做?
在緣取觀想如來佛像之前,應該對如來的功德,自他二利徹底究竟的功德,悲智力叁者徹底究竟的功德,好好了解、好好聽聞再叁思惟,思惟到這些功德,內心産生的配合追求,産生欲求心我也要得到。內心思惟功德種種的好,思惟到這些功德,內心自然清澈非常甯靜,對這些圓滿功德,內心感到震撼感動,希望我也要得到它,産生強烈欲求心。然後再去緣取佛陀的佛像時,自然就能止息掉昏沈掉舉,毛病自然就能去除,可見這是有順序存在對的。先談到經常思惟,再叁思惟,先二利究竟功德,悲智力叁者的功德,了解後再去緣想佛陀形像,再叁思惟;接著對功德産生強烈欲求心,努力想要得到它。這種想法産生後,努力觀修,逐漸地好像真實安住在我們前面一樣,愈來愈明晰,一直到這個程度,好好修靜慮。
我們現在的情況,對如來悲智力叁者功德,二利徹底究竟的功德,都尚未有強烈定解,信心不是很強,感受震撼的力量不是很大。雖然直接緣取佛像來作禅修,不要說止息昏沈、掉舉,不但達不到效果,緣取佛像時,更加昏沈、掉舉,更加嚴重,這種情況都會出現。那就表示對佛陀的功德,內心的感動、震撼都不夠強烈,信心不夠強烈,欲求之心不夠強烈,這樣的征兆。
看《修次下編》的文句就能了解其順序存在的,首先第一個步驟是“當常思惟如來身像黃如金色,相好莊嚴,處衆會中,種種方便利益有情。”這個要常常思惟。已經經常思惟之後,會發生什麼成效?第二個步驟了,“于佛功德發生願樂”,願樂是欲求之心,因此會息滅掉昏沈和掉舉等等過失。第叁個步驟,“乃至明見如住面前”,一直到觀想非常的明晰,好像真的在我前面一樣。到這裏還沒到這個程度之前,“應于勤修靜慮”,再叁再叁地觀修,最後好像一個真的佛在我前面,達到這個效果。
來源根據佛經《叁摩地王經》經文和《修次下編》的文章,意義是一樣的,首先“「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嚴,菩薩應緣彼,心轉修正定。」,前面提到“如來身像黃如金色,相好莊嚴,處衆會中,眷屬圍繞,種種方便利益有情。于佛功德發生願樂,息滅昏沈掉舉等過失”,應當專注在上面來作觀修,內心産生純淨的信心,緣取佛像,心轉修正定,心好好來作觀修。所以和前面的《修次下編》辭句意義都是一樣的。
…如此所說而爲所緣。此複有二,謂由覺新起及于原有令重光顯,後易生信又順共乘,故于原有令相明顯。(P.357 第8行)如此所說而爲所緣,前面所說緣取佛像來作實修,此複(又)有二,另外,再討論另一種情況「實修方面上有些毛病或重點」,作補充解釋說明,又「怎麼講?」,二種方式來緣取佛像來作觀想:
- 由覺新起:由內心新産生
- 于原有令重光顯:原有令它明白顯現出來
二種方式:用內心新觀想而産生形成粗心(粗分),是指看到了佛像,看到了雕塑像、圖畫的佛像也好,看到了之後,要進行迎請,要進行開光,佛才真正地安居在雕像、圖畫裏面,産生信心來作實修。這是用內心新把衪觀想清楚,新迎請、新開光,這是一種方式。但是有一種是「原有令重光顯」,看到佛像在那裏,很自然的佛已經安住在上面了,雕塑或唐卡的佛像,看到佛像時,其實佛本來就已安住在那裏了,佛親自本身就已安住在那裏了。在這個了解之下,原有令重光顯,內心思惟一下,知道本來佛就已安住在那裏。後易生信又順共乘,後面那一種方式,比較容易産生信心,好像不是我迎請觀想形成,是衪自己本來就安住在那裏了,所以這個比較容易産生信心。又順共乘,是和顯教乘門共通的,因爲要進行迎請開光,送返送駕回去,這是要順著密咒乘門的儀軌,順著實修的方式進行的。除此之外,在經教乘門沒有這種方式進行的。
後者迎請佛像自然地原來就安住在那裏,這是共通乘門,顯教也有的比較容易産生信心。故于原有令相明顯,故已存在原來所看到的佛像,內心完全相信,明白顯現出來佛真的就安住在那裏,這樣子來進行就很好的。前面談到後者易生信心而且又順共乘,不去討論進行開光、迎請、送返,先不去管它。顯教乘門都講過了,而是只要看到佛像,內心産生強烈信心,佛陀本身就在那裏,思惟對我們生信心很有幫助。現在段落還沒到密咒乘門的階段,現在所談的實修方式,以後者方式爲主,和顯教乘門比較相隨順。
其次尋求所緣處,要先找一個所緣對象,先求持心所緣處者。謂先當求一若畫若鑄極其善妙大師之像,數數觀視善取其相,數數修息令現于心,或由尊長善爲曉喻,思所聞義令現意中求爲所緣,又所緣處非是現爲畫鑄等相,要令現爲真佛形相。…(P.357第11行)
其次尋求所緣處,先求持心所緣處(P.357第11行),首先尋求所緣處(對象),要先找一個所緣對象,二種方式。謂先當求一若畫若鑄極其善妙大師(佛陀)之像(畫像或塑像),數數觀視善取其相,數數修習令現于心,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或圖畫做得非常好的,雕塑也好,作得非常精致,眼睛再叁再叁看,不多自觀想的時候,要運信于心,因爲禅修的時候,所緣處不是指眼識的對境,而是內心第六意識的對境,因此要數數修習,運信于心,才是真正的禅修。
其次並不一定要請一尊佛像來作觀想,不一定花錢去請。或由尊長善爲曉喻,思所聞義令現意中求爲所緣。有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