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28》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4-04
思惟如虚空的有情众生,无论如何都要达到所得果位之中,最究竟圆满的果位。如此圆满的佛果,祂是等智和后得阶段毫无差别同时存在,身体和内心同时存在,心意所在之处身体存在,身体所在之处心意就在那里,身体和心意是双运结合在一起如此的果位。这个果位能得的方便,主要的原因,就是止观双运的实修,就是我们现在所作的学习,靠着这个实修,未来就可得等智位和后得位双运结合在一起,身体和心意双运结合在一起的果位,将来能够得到的。
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是止观双运实修的部份,这个部份的学习,首先是学习安止、胜观,先个别个别分开来学习。在个别分开学习之中,我们进行到安止段落的闻思修,靠着这个学习,将来究竟的时候得到等智以及后得阶段双运,身体和心意是双运的果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来学习教法,首先调整自己动机,来听闻教法。
安止的所缘非常多,现在这个阶段,要缘取什么对象来作实修,对学习道次第者,在学习安止段落的一个人,要缘取什么对象?如果缘取佛像(佛身)来作实修,有很多特别必要性,因此在现在的段落,应缘取佛身来作实修,前面段落,至尊大主谈到过缘取佛像的必要性,是因为:
- 随念诸佛能引生无边福德。
- 因缘取佛像能观想明晰坚固,就是我们顶礼、供养、发愿、集聚资粮的对境,不仅如此还能进行忏悔,作实修清净罪障的对境。
- 引用《三摩地王经》,死亡时能随念佛陀不衰损。
- 特别要观修密咒乘门的道路,本尊天的瑜伽更加必要。
共四个特色,了解四个特色之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就现在这个段落,缘取佛像来作实修是很重要。
了解前面的四种功德之故,缘取佛像来作实修非常重要,接下来产生一个问题,当以何等如来之像为所缘耶?缘取什么样的佛陀形像?如《修次下编》云:「诸瑜伽师,先当如自所见所闻如来形像安住其心修奢摩他。当常思惟如来身像黄如金色,相好庄严,处众会中,种种方便利益有情。于佛功德发生愿乐,息灭昏沉掉举等失,乃至明见如住面前,应于尔时勤修静虑。」向上溯源根据佛经来作说明,《三摩地王经》云:「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严,菩萨应缘彼,心转修正定。」…(P.357 第5行)引用论典说明,如《修次下编》云…,更引佛经《三摩地王经》云,佛陀所作开示,要缘取佛像来作实修…,至尊大主在这里引用论典来作说明,引用佛经来当根据。
引用《修次下编》来作说明,佛像看到是什么样子?放在内心里面,佛像有图画画的佛像,有雕塑像,用眼睛看到的这部份是这样,佛陀的形像,在佛经和论典里面都有谈到过。佛身功德是如何,在利益众生事情时都会谈,听闻到了放在心里面思惟,所见所闻如来形像安住其心修奢摩他(安止)。安住其心(第六意识),不是放在任何眼识、耳识…,是在第六意识好好作一个思惟。怎么思惟呢?当常思惟,经常思惟如来身像是纯金颜色,基本上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饰形相非常圆满美好。外形作如此观想,而且还要思惟佛陀正在利益众生,处众会中,眷属围繞,经常利益有情,种种方便利益有情。
佛陀利益众生,利他的部份特别究竟,自利的部份也彻底究竟。常常思惟,容易产生欲求之心,于佛功德发生愿乐,渴求要得的想法。欲求之心强烈,可息灭昏沉、掉举等等的过失。内心思惟佛陀,佛陀功德二利彻底究竟,二利彻底究竟功德好好了解,内心产生强烈也要得到的心,这种想法,内心非常感动就产生,所以在这个感受之下,缘想佛陀,内心昏沉容易息灭掉,妄念纷飞的掉举也容易息灭掉。心里面思惟如来功德,内心产生强烈欲求、强烈感受之后,心就一直追随在佛陀的功德行相,涣散到心里的容易去除掉,昏沉也容易息灭掉。
因此之故,二利彻底究竟的佛,思惟衪的功德之后,昏沉、掉举容易息灭,专一地观想佛就安居在我的面前,努力的心专一专注,一直到佛像能够明晰,乃至明见如住面前,明见在我面前安居在那里,这样地观想明晰,一直到这里为止,要好好地修静虑。
在缘想如来佛像之前,应该要怎么做?
在缘取观想如来佛像之前,应该对如来的功德,自他二利彻底究竟的功德,悲智力三者彻底究竟的功德,好好了解、好好听闻再三思惟,思惟到这些功德,内心产生的配合追求,产生欲求心我也要得到。内心思惟功德种种的好,思惟到这些功德,内心自然清澈非常宁静,对这些圆满功德,内心感到震撼感动,希望我也要得到它,产生强烈欲求心。然后再去缘取佛陀的佛像时,自然就能止息掉昏沉掉举,毛病自然就能去除,可见这是有顺序存在对的。先谈到经常思惟,再三思惟,先二利究竟功德,悲智力三者的功德,了解后再去缘想佛陀形像,再三思惟;接着对功德产生强烈欲求心,努力想要得到它。这种想法产生后,努力观修,逐渐地好像真实安住在我们前面一样,愈来愈明晰,一直到这个程度,好好修静虑。
我们现在的情况,对如来悲智力三者功德,二利彻底究竟的功德,都尚未有强烈定解,信心不是很强,感受震撼的力量不是很大。虽然直接缘取佛像来作禅修,不要说止息昏沉、掉举,不但达不到效果,缘取佛像时,更加昏沉、掉举,更加严重,这种情况都会出现。那就表示对佛陀的功德,内心的感动、震撼都不够强烈,信心不够强烈,欲求之心不够强烈,这样的征兆。
看《修次下编》的文句就能了解其顺序存在的,首先第一个步骤是“当常思惟如来身像黄如金色,相好庄严,处众会中,种种方便利益有情。”这个要常常思惟。已经经常思惟之后,会发生什么成效?第二个步骤了,“于佛功德发生愿乐”,愿乐是欲求之心,因此会息灭掉昏沉和掉举等等过失。第三个步骤,“乃至明见如住面前”,一直到观想非常的明晰,好像真的在我前面一样。到这里还没到这个程度之前,“应于勤修静虑”,再三再三地观修,最后好像一个真的佛在我前面,达到这个效果。
来源根据佛经《三摩地王经》经文和《修次下编》的文章,意义是一样的,首先“「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严,菩萨应缘彼,心转修正定。」,前面提到“如来身像黄如金色,相好庄严,处众会中,眷属围繞,种种方便利益有情。于佛功德发生愿乐,息灭昏沉掉举等过失”,应当专注在上面来作观修,内心产生纯净的信心,缘取佛像,心转修正定,心好好来作观修。所以和前面的《修次下编》辞句意义都是一样的。
…如此所说而为所缘。此复有二,谓由觉新起及于原有令重光显,后易生信又顺共乘,故于原有令相明显。(P.357 第8行)如此所说而为所缘,前面所说缘取佛像来作实修,此复(又)有二,另外,再讨论另一种情况「实修方面上有些毛病或重点」,作补充解释说明,又「怎么讲?」,二种方式来缘取佛像来作观想:
- 由觉新起:由内心新产生
- 于原有令重光显:原有令它明白显现出来
二种方式:用内心新观想而产生形成粗心(粗分),是指看到了佛像,看到了雕塑像、图画的佛像也好,看到了之后,要进行迎请,要进行开光,佛才真正地安居在雕像、图画里面,产生信心来作实修。这是用内心新把衪观想清楚,新迎请、新开光,这是一种方式。但是有一种是「原有令重光显」,看到佛像在那里,很自然的佛已经安住在上面了,雕塑或唐卡的佛像,看到佛像时,其实佛本来就已安住在那里了,佛亲自本身就已安住在那里了。在这个了解之下,原有令重光显,内心思惟一下,知道本来佛就已安住在那里。后易生信又顺共乘,后面那一种方式,比较容易产生信心,好像不是我迎请观想形成,是衪自己本来就安住在那里了,所以这个比较容易产生信心。又顺共乘,是和显教乘门共通的,因为要进行迎请开光,送返送驾回去,这是要顺着密咒乘门的仪轨,顺着实修的方式进行的。除此之外,在经教乘门没有这种方式进行的。
后者迎请佛像自然地原来就安住在那里,这是共通乘门,显教也有的比较容易产生信心。故于原有令相明显,故已存在原来所看到的佛像,内心完全相信,明白显现出来佛真的就安住在那里,这样子来进行就很好的。前面谈到后者易生信心而且又顺共乘,不去讨论进行开光、迎请、送返,先不去管它。显教乘门都讲过了,而是只要看到佛像,内心产生强烈信心,佛陀本身就在那里,思惟对我们生信心很有帮助。现在段落还没到密咒乘门的阶段,现在所谈的实修方式,以后者方式为主,和显教乘门比较相随顺。
其次寻求所缘处,要先找一个所缘对象,先求持心所缘处者。谓先当求一若画若铸极其善妙大师之像,数数观视善取其相,数数修息令现于心,或由尊长善为晓喻,思所闻义令现意中求为所缘,又所缘处非是现为画铸等相,要令现为真佛形相。…(P.357第11行)
其次寻求所缘处,先求持心所缘处(P.357第11行),首先寻求所缘处(对象),要先找一个所缘对象,二种方式。谓先当求一若画若铸极其善妙大师(佛陀)之像(画像或塑像),数数观视善取其相,数数修习令现于心,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或图画做得非常好的,雕塑也好,作得非常精致,眼睛再三再三看,不多自观想的时候,要运信于心,因为禅修的时候,所缘处不是指眼识的对境,而是内心第六意识的对境,因此要数数修习,运信于心,才是真正的禅修。
其次并不一定要请一尊佛像来作观想,不一定花钱去请。或由尊长善为晓喻,思所闻义令现意中求为所缘。有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