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29》
讲授: 雪歌仁波2008-04-11
内心对于所缘的对象,在专注时怎么进行?首先基础所缘对象是什么?要先作界定,解释清楚。这里面包括总体所缘对象是什么?现在这个段落所缘对象是什么?对佛身所缘辨明清楚,使佛身变成第六意识的对境,佛身要在第六意识中显现出来。因为在第六意识显现佛身之故,佛身的影像,不是当成佛像,而是当成佛亲自本身,在我们内心出现成为一个影像,现在这个段落所谈到的影像是如此的。
对这个所缘对象,我的心缘取之后,怎么专注在上面呢?要分成三项:是今天要谈的内容。
第二心于彼所缘如何安住分三一立无过规二破有过规三示修时量(P.359 第10行)
了解心的所缘对象,心要朝向这个所缘对象,要专注地能安住在上面。可是心如何能专注地安住在上面呢?这个段落,是「无过失的等持」如何产生,因此讲心专注安住在上面,要具足二个特色,才能成为一个「无过失的等持」→立无过规。无过失的轨则是什么样子?就是「无过失的等持」。此无过失的等持,要具足二个特色:
(P.350)第二住所缘时应如何修分二一明心住之所缘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
第二是现在的段落,住所缘如何观修。
(P.349)一系心所缘先如何修二住所缘时应如何修,这些是在引生无过三摩地法的内容。
此中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特色),一令心明显具明显分,二专住所缘无有分别具安住分…(P.359 第11行)
即一、明分,二、住分。要具足二个特色:(一)具有力量的明分,(二)住分。产生无过失的等持,内心在指向对境的时候,要具足这二个特色。其实不祇这二个,又有人说需要三个条件,或四个条件。也有说二个特色不对,又有另外的说法。
…有于此上加乐为三,余有加澄共为四者。然澄净分初殊胜摄,不须别说。适悦行相喜乐之受,是此所修定果,非初静虑未到分摄定相应中所能生起。三乘功德最胜依处第四静虑三摩地中,皆无身乐心乐相应而起,故此不说。…(P.359 第12行)
心朝向对境,怎么样才是无过失的等持?(一)具有力量的明分,(二)住分,(三)安乐。还有人加上(四)澄分→清楚,共四个条件。
…极明显分,虽于无色地摄少数定中亦不得生。(P.360 第1行)
又有一主张极明显分,具有力量的明分。对方主张,虽在无色地所摄的定,都还不会产生极明显分。本派先破除四种主张→「加上澄分」先破除掉,再破除要三种特色的主张→要「加上安乐」的主张,把它破除掉,破除反对者。我们主张无过失等持要具足二个特色:(一)具有力量的明分,有人说这个说法不对,我们按顺序先破除了。P.359倒数二行,第一种主张→加上「安乐」,第二种主张→加上「澄清分」。P.360第三种主张,是反对者。四种特色,我们先破除掉,P.359倒数二行,然澄净分初殊胜摄,这个项目不必个别讲。因为把它包括在初殊胜→具有力量的明分。
再来讲三种条件的主张,适悦行相喜乐之受,是此所修定果,非初静虑未到分摄定相应中所能生起。这里谈到具有喜乐,是没有必要的。现在是讲产生无过失的等持,谈到修等持,继续修,在还没得到安止之前,无过失的等持产生,还要经过九住心的次第,才逐渐得到安止,才会产生初禅的喜乐。在还没得到安止之前,不会有喜乐的。这个乐不是轻安之乐,轻安之乐不是这里谈到的。我们得到安止时,有身轻安、心轻安,才是这里谈到的喜乐。
无过失的等持,还要包括喜乐的特色,就会有这个毛病,最初得到安止就有喜乐,怎么可能呢?适悦行相喜乐,是等持以后的果,不是现在初静虑未到定分所能产生,是得到安止之后才有的。现在修无过失的等持,具足二个特色:(一)明分,(二)住分,还要再进步,还要经过九住心,才得到安止。得到安止的同时,这个人的心就不是欲界的心。前面得到安止之前,这个人的心是属于欲界的心,经过这样子的实修之后,他得到安止,得到安止的同时,他是属上二界地所摄之心,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所摄的心。在得到上界地所摄的心的时候,是属于初静虑地(初禅)未到分所摄,初静虑地所摄分近分和正行,近分即未到分,未得到正行之前是未到分。修安止的无过失等持,才是逐渐修到安止,到初静虑的时候。初静虑的前面有未到分(未到地定),未到分怎么会有喜乐?不可能嘛!所以你说有,就会有这个毛病。
一个欲界的补特伽罗(众生),他的内心要得到等持,逐渐进步,得到更高级的等持,顺序很多、很长。现在我们是欲界的生命,「界」有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众生内心思惟的方式并不一样。色界的众生内心思惟(想法)的方式,等持的威力更加强大,无色界比色界的众生,等持的威力还更加强大。等持的威力强大,安住在对境的力量更增强,三界众生内心安住在对境的力量有差别的。首先要得到等持,得到安止的话,要欲界心先得到等持,等持的力量不断地加强,慢慢变成不是欲界的心,变成色界心的等持。这是心不断地转变,欲界的心变成色界的心,靠着等持的力量,使他的心转变过来,人还是欲界的生命,可是心会改变。
在观修时,先改变等持的本质,等持的力量更加强,当然内心就转变了。最初得到等持是欲界的等持,然后力量慢慢加强,心慢慢改变过来,心改变为上二界所摄的等持。如果经由欲界心的等持,已经得到之后,慢慢进步得到色界地所摄的等持,无色界地所摄的等持,这中间又很长了。色界地所摄的等持里面,就有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四静虑(四禅天)。然后又进步到无色界地所摄的等持,就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天所摄,这要按照顺序一阶段、一阶段逐渐进步的。
最初得到欲界心的等持,再进入色界心的等持→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四静虑,又进入无色界的等持→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天。这些过程都是等持的力量不断地加强,可见他是等持的力量不断加强之故,内心转变过来,所以他一定按照顺序的,一个步骤、一个步骤逐渐上去的,这是书上没有的,不作补充,对于内容就不能了解。
欲界的有情众生,已经成就了欲界地所摄的等持,在欲界的地方,是欲界的心,逐渐进步,心会转变过来。色界的地方所摄的等持,是色界地所摄的等持。刚得到色界地所摄的等持时,最初得到是初静虑天,是初静虑地所摄的等持,又分为两个:靠近的部份(近分)和正行两部份,近分是未到分,初静虑所摄等持分为:近分地所摄等持,正行地所摄等持。
慢慢进步到二静虑地所摄等持,里面又分为:近分地所摄等持,和正行地所摄等持。慢慢进步到三静虑地所摄等持(三禅天),里面又分两个:近分地所摄等持,和正行地所摄等持。进步到四静虑地所摄等持,里面又分两个:近分地所摄等持,和正行地所摄等持,到这里色界的最高了。进步又变成无色界,无色界又分成四个:空无边处所摄等持,里面又分为近分和正行。识无边处所摄等持,里面又分为近分和正行。之后到无所有处所摄等持,又分近分和正行。最后到有顶天所摄等持,又是近分和正行,这样子一段一段分的。
或许有这么一个疑问产生,就是一个欲界的有情众生,他的内心等持,按照前面所讲的次第,逐渐地进步,这表示他的威力愈来愈强。假设这个人的内心到达了有顶天所摄等持,得到这个的时候,前面的等持是不是都消失不见了,改变成为有顶天所摄等持?而且是正行地所摄等持之后,是不是他前面的等持都消失不见了?四个色界的等持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的等持,是不是全部都消失不见了?有这么一个疑问存在。答:不会消失不见的。因为他的心能够进入细分等持,当他的心不作细分等持观想时,因为他的力量之故,他的心可以进入比较粗分的等持。但他也可以让心不要进入细分等持,还停留在粗分阶段,也可以的,因为他已经有这种威力了。这个威力不会消失掉,他也可以有细分、也可以有粗分,因为他有这个威力之故。
所以,我们看书里面有些地方这样谈到,这八种等持,就是四静虑天有四种正行的等持,无色界也有四种正行等持,这样有八种等持了。这八种等持有顺分次第的观修,有反转次第的观修。顺分次第的观修,就是按照初静虑的正行、二静虑的正行、三静虑的正行、四静虑的正行、无色界正行的次第,按照次第慢慢观修。也可以反转次第而修,从有顶天的等持,进入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之后进入四静虑、三静虑、二静虑、初静虑,这是反转次第的观修。这就表示得到细分,前面粗分不会不见。
此又分二: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无过失之等持)二引生住心次第(P.349 第7行)
现在谈到是引生无过失等持这个段落。首先产生无过失的等持之后,这是属于欲界的心,依彼→靠着无过失的等持,这个等持才要产生住心,这个住心讲的是九住心。无过失等持得到了,是欲界的心,九住心得到了,也是欲界的心。但是九住心结束了之后,就会得到安止。内心最初得到安止那个同时,心就不是欲界地所摄的心,就得到色界地所摄的心,因为他已经得到初静虑所摄的心,心的本质已经转变过来了。前面讲到无过失的等持已经得到了,九住心也结束(毕业)了,得到了安止,在得到安止那个同时,这个人的内心本…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