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29》
講授: 雪歌仁波2008-04-11
內心對于所緣的對象,在專注時怎麼進行?首先基礎所緣對象是什麼?要先作界定,解釋清楚。這裏面包括總體所緣對象是什麼?現在這個段落所緣對象是什麼?對佛身所緣辨明清楚,使佛身變成第六意識的對境,佛身要在第六意識中顯現出來。因爲在第六意識顯現佛身之故,佛身的影像,不是當成佛像,而是當成佛親自本身,在我們內心出現成爲一個影像,現在這個段落所談到的影像是如此的。
對這個所緣對象,我的心緣取之後,怎麼專注在上面呢?要分成叁項:是今天要談的內容。
第二心于彼所緣如何安住分叁一立無過規二破有過規叁示修時量(P.359 第10行)
了解心的所緣對象,心要朝向這個所緣對象,要專注地能安住在上面。可是心如何能專注地安住在上面呢?這個段落,是「無過失的等持」如何産生,因此講心專注安住在上面,要具足二個特色,才能成爲一個「無過失的等持」→立無過規。無過失的軌則是什麼樣子?就是「無過失的等持」。此無過失的等持,要具足二個特色:
(P.350)第二住所緣時應如何修分二一明心住之所緣二心于所緣如何安住
第二是現在的段落,住所緣如何觀修。
(P.349)一系心所緣先如何修二住所緣時應如何修,這些是在引生無過叁摩地法的內容。
此中所修妙叁摩地具二殊勝(特色),一令心明顯具明顯分,二專住所緣無有分別具安住分…(P.359 第11行)
即一、明分,二、住分。要具足二個特色:(一)具有力量的明分,(二)住分。産生無過失的等持,內心在指向對境的時候,要具足這二個特色。其實不祇這二個,又有人說需要叁個條件,或四個條件。也有說二個特色不對,又有另外的說法。
…有于此上加樂爲叁,余有加澄共爲四者。然澄淨分初殊勝攝,不須別說。適悅行相喜樂之受,是此所修定果,非初靜慮未到分攝定相應中所能生起。叁乘功德最勝依處第四靜慮叁摩地中,皆無身樂心樂相應而起,故此不說。…(P.359 第12行)
心朝向對境,怎麼樣才是無過失的等持?(一)具有力量的明分,(二)住分,(叁)安樂。還有人加上(四)澄分→清楚,共四個條件。
…極明顯分,雖于無色地攝少數定中亦不得生。(P.360 第1行)
又有一主張極明顯分,具有力量的明分。對方主張,雖在無色地所攝的定,都還不會産生極明顯分。本派先破除四種主張→「加上澄分」先破除掉,再破除要叁種特色的主張→要「加上安樂」的主張,把它破除掉,破除反對者。我們主張無過失等持要具足二個特色:(一)具有力量的明分,有人說這個說法不對,我們按順序先破除了。P.359倒數二行,第一種主張→加上「安樂」,第二種主張→加上「澄清分」。P.360第叁種主張,是反對者。四種特色,我們先破除掉,P.359倒數二行,然澄淨分初殊勝攝,這個項目不必個別講。因爲把它包括在初殊勝→具有力量的明分。
再來講叁種條件的主張,適悅行相喜樂之受,是此所修定果,非初靜慮未到分攝定相應中所能生起。這裏談到具有喜樂,是沒有必要的。現在是講産生無過失的等持,談到修等持,繼續修,在還沒得到安止之前,無過失的等持産生,還要經過九住心的次第,才逐漸得到安止,才會産生初禅的喜樂。在還沒得到安止之前,不會有喜樂的。這個樂不是輕安之樂,輕安之樂不是這裏談到的。我們得到安止時,有身輕安、心輕安,才是這裏談到的喜樂。
無過失的等持,還要包括喜樂的特色,就會有這個毛病,最初得到安止就有喜樂,怎麼可能呢?適悅行相喜樂,是等持以後的果,不是現在初靜慮未到定分所能産生,是得到安止之後才有的。現在修無過失的等持,具足二個特色:(一)明分,(二)住分,還要再進步,還要經過九住心,才得到安止。得到安止的同時,這個人的心就不是欲界的心。前面得到安止之前,這個人的心是屬于欲界的心,經過這樣子的實修之後,他得到安止,得到安止的同時,他是屬上二界地所攝之心,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所攝的心。在得到上界地所攝的心的時候,是屬于初靜慮地(初禅)未到分所攝,初靜慮地所攝分近分和正行,近分即未到分,未得到正行之前是未到分。修安止的無過失等持,才是逐漸修到安止,到初靜慮的時候。初靜慮的前面有未到分(未到地定),未到分怎麼會有喜樂?不可能嘛!所以你說有,就會有這個毛病。
一個欲界的補特伽羅(衆生),他的內心要得到等持,逐漸進步,得到更高級的等持,順序很多、很長。現在我們是欲界的生命,「界」有叁界,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的衆生內心思惟的方式並不一樣。色界的衆生內心思惟(想法)的方式,等持的威力更加強大,無色界比色界的衆生,等持的威力還更加強大。等持的威力強大,安住在對境的力量更增強,叁界衆生內心安住在對境的力量有差別的。首先要得到等持,得到安止的話,要欲界心先得到等持,等持的力量不斷地加強,慢慢變成不是欲界的心,變成色界心的等持。這是心不斷地轉變,欲界的心變成色界的心,靠著等持的力量,使他的心轉變過來,人還是欲界的生命,可是心會改變。
在觀修時,先改變等持的本質,等持的力量更加強,當然內心就轉變了。最初得到等持是欲界的等持,然後力量慢慢加強,心慢慢改變過來,心改變爲上二界所攝的等持。如果經由欲界心的等持,已經得到之後,慢慢進步得到色界地所攝的等持,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這中間又很長了。色界地所攝的等持裏面,就有初靜慮、二靜慮、叁靜慮、四靜慮(四禅天)。然後又進步到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就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天所攝,這要按照順序一階段、一階段逐漸進步的。
最初得到欲界心的等持,再進入色界心的等持→初靜慮、二靜慮、叁靜慮、四靜慮,又進入無色界的等持→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天。這些過程都是等持的力量不斷地加強,可見他是等持的力量不斷加強之故,內心轉變過來,所以他一定按照順序的,一個步驟、一個步驟逐漸上去的,這是書上沒有的,不作補充,對于內容就不能了解。
欲界的有情衆生,已經成就了欲界地所攝的等持,在欲界的地方,是欲界的心,逐漸進步,心會轉變過來。色界的地方所攝的等持,是色界地所攝的等持。剛得到色界地所攝的等持時,最初得到是初靜慮天,是初靜慮地所攝的等持,又分爲兩個:靠近的部份(近分)和正行兩部份,近分是未到分,初靜慮所攝等持分爲:近分地所攝等持,正行地所攝等持。
慢慢進步到二靜慮地所攝等持,裏面又分爲:近分地所攝等持,和正行地所攝等持。慢慢進步到叁靜慮地所攝等持(叁禅天),裏面又分兩個:近分地所攝等持,和正行地所攝等持。進步到四靜慮地所攝等持,裏面又分兩個:近分地所攝等持,和正行地所攝等持,到這裏色界的最高了。進步又變成無色界,無色界又分成四個:空無邊處所攝等持,裏面又分爲近分和正行。識無邊處所攝等持,裏面又分爲近分和正行。之後到無所有處所攝等持,又分近分和正行。最後到有頂天所攝等持,又是近分和正行,這樣子一段一段分的。
或許有這麼一個疑問産生,就是一個欲界的有情衆生,他的內心等持,按照前面所講的次第,逐漸地進步,這表示他的威力愈來愈強。假設這個人的內心到達了有頂天所攝等持,得到這個的時候,前面的等持是不是都消失不見了,改變成爲有頂天所攝等持?而且是正行地所攝等持之後,是不是他前面的等持都消失不見了?四個色界的等持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的等持,是不是全部都消失不見了?有這麼一個疑問存在。答:不會消失不見的。因爲他的心能夠進入細分等持,當他的心不作細分等持觀想時,因爲他的力量之故,他的心可以進入比較粗分的等持。但他也可以讓心不要進入細分等持,還停留在粗分階段,也可以的,因爲他已經有這種威力了。這個威力不會消失掉,他也可以有細分、也可以有粗分,因爲他有這個威力之故。
所以,我們看書裏面有些地方這樣談到,這八種等持,就是四靜慮天有四種正行的等持,無色界也有四種正行等持,這樣有八種等持了。這八種等持有順分次第的觀修,有反轉次第的觀修。順分次第的觀修,就是按照初靜慮的正行、二靜慮的正行、叁靜慮的正行、四靜慮的正行、無色界正行的次第,按照次第慢慢觀修。也可以反轉次第而修,從有頂天的等持,進入無所有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之後進入四靜慮、叁靜慮、二靜慮、初靜慮,這是反轉次第的觀修。這就表示得到細分,前面粗分不會不見。
此又分二:一引生無過叁摩地法(無過失之等持)二引生住心次第(P.349 第7行)
現在談到是引生無過失等持這個段落。首先産生無過失的等持之後,這是屬于欲界的心,依彼→靠著無過失的等持,這個等持才要産生住心,這個住心講的是九住心。無過失等持得到了,是欲界的心,九住心得到了,也是欲界的心。但是九住心結束了之後,就會得到安止。內心最初得到安止那個同時,心就不是欲界地所攝的心,就得到色界地所攝的心,因爲他已經得到初靜慮所攝的心,心的本質已經轉變過來了。前面講到無過失的等持已經得到了,九住心也結束(畢業)了,得到了安止,在得到安止那個同時,這個人的內心本…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