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30》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4-18
我們進行到的段落,所緣的對象是指什麼?已經講完畢。在心如何朝向對境,這裏面談到無過失的等持情形是什麼樣子?有過失的方式要把它除掉。第叁個是這個段落所談到的量,正確標准何在?
首先是無過失的標准,應當要具足二個特色,才能稱之爲無過失,就是當心指向對境的時候,應當具足二個特色,才算沒有過失的,就是內心有境而言,要具有力量的明分,明晰清楚這個條件。其次指向對境的時候,還要能專一的安住在對境的上面,這是沒有忘念,這是住分的部份。要在這二個特色之下,心朝向對境,當這樣講的時候,有人講說二個條件之上,還要加上安樂這個條件,有人又主張還要加上澄清這個條件,有人又主張,自宗所談到的具有威力的明分,這個說法不可以的,就有這些不同的主張,叁種不同的主張如何把它破除,上個禮拜已經講解完畢了。
故說明顯殊勝無有過失。(P.360第3行)上次談到這裏,當人朝向所緣對象而作實修的時候,有二種特色。把這二個特色,再不斷的加強,首先內心擁有威力的明分,這部份要再加強,之後專一安住而無忘念的部份,它的威力也要再不斷加強。在觀修的過程當中,主要是指這兩方面威力都不斷的加強進行觀修的。
當心指向所緣對象的時候,像前面所談到的如此來進行觀修,他會遇到什麼障礙呢?沈和掉這兩個障礙,它的內容是什麼呢?具有威力的明分不斷加強,阻礙者是沈(昏沈);當要專一對境方面的時候,這部份的威力要不斷加強,所會遇到的障礙是掉舉。
沈和掉這兩者是主要的障礙,所以稱爲主要障礙的原因,因爲我們前面談到了,當內心指向對境的時候,要具足這二個特色,而且這二個特色的威力,還要不斷的強化,但是在這二個特色不斷強化方面,遇到的障礙,主要是這二項:沈和掉。看一下課本裏面談到的,
…昏沈能障如是明顯,掉舉能障無分別住,沈掉二法爲修淨定障中上首,亦即此理。(P.360第3行)
此理是道理,因此之故,沈和掉二者,各別會形成障礙,在具有力量的明分增長方面,會遇到的障礙是沈。在專一安住無忘念的等持這部份,所會遇到的障礙是掉舉,各別不同的障礙。爲什麼要談到這二種?心朝向對境的時候,要具足二種特色,首先談到明分本身,明分的威力要發揮、要進步的時候,它所遇到的障礙就是沈。專一無忘念的這個部份要進步的時候,它會被掉舉擋住、障礙住,由前面的討論,這是成立的理由。前面的二種理由之故,可以這樣子講。
上一次談到內心朝向對境來作實修的時候,要具足二個特色,這是無過失,才是正確的,之後要把這二個特色不斷強化它,就是有境本身,內心有威力的明分這部份不斷加強,專一安住無忘念這部份也不斷地加強。所以這二者不斷加強,稱之爲觀修,上次所談的。上次有特別說明,明分的部份主要講的是有境的明分,不是對境的明晰清楚,這個部份要注意。有境內心自己非常的清晰,非常的清明,不是對境看得清清楚楚。這在前面有一個段落談過了,如果要把對境觀想得非常清楚,這方面去努力,這個在得到等持方面,可能形成一種障礙。因此內心指向對境的時候,對境粗略差不多也就可以了,譬如觀想佛像的時候,佛像的頭、手、腳,大致的輪廓出現,粗略的輪廓形成,這樣就可以了,這個就可以滿意了。心要專一地朝向對境,好好地修等持。
假設不滿意這種情況,現在再進一步在頭的部份:眼睛是什麼形狀?嘴巴是什麼形狀?鼻子是什麼形狀?頭髪是什麼形狀?一項一項再指向它,要把它注意的非常清晰的話,心思會散亂掉,沒有辦法得到等持。可見我們現在談到第一個特色,要有力量明分這個部份,顯然不是指對境很明晰,應該是指有境內心非常的明晰。有境內心非常的明晰,不是像昏沈睡覺的樣子,就是內心非常的清明,就算內心非常清明情況下,也不一定把對境看得清清楚楚。清晰、明晰指的是有境本身,不是要把對境看得非常的清晰,那就差非常多了。在前面有一個段落談到過了,就是明分的部份應該要重視有境的部份,而不是對境的部份。
其後思惟身之總體。心中若能現起半分粗大支分,縱無光明應知喜足,于彼攝心。此中道理若以此許猶不爲足而不持心,欲求明顯,數數攀緣,所緣雖可略爲顯了,然非僅不得妙叁摩地令心安住,且障得定。
其後思惟身之總體(倒數第叁行)。心中若能現起半分粗大支分(在P.358頁倒數第二行),大略輪廓就好了,一半一半差不多粗略就可以了,縱無光明應知喜足,縱然不是很明晰,也應該就滿足,于彼攝心,心專一安住在這裏,好好修等持。此中道理若以此許猶不爲足而不持心,如果心不是好好維持在這種對境上面,欲求明顯,想要把對境觀想得明晰,數數攀緣,再叁觀想對境,緣這個對境,要把對境緣得非常的清晰。所緣雖可略爲顯了,你所緣的對境,可能愈來愈明晰、清楚,然非僅不得妙叁摩地令心安住,且障得定。但是心不能得到好的等持,心也不能安住,而且會障礙得到等持,這是講對境的明分。
如果熱切去追求對境的明分,可能會形成修等持的障礙,所以現在講要具足二個特色,一個特色是明分,明分講的是什麼呢?有境的明分,不是對境的明分。早上上課談到修所緣和修行相二個項目,修所緣部份指對境部份。舉一個比喻,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如果這樣講的話,本來看到有爲法,還不知道是無常,沒有想過,現在已經想到了。以前沒想到無常,現在會想到無常,這是修所緣,見到有爲法的時候,以前不會緣無常來思惟,現在會;以前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
在內心形成了新的了解,已經能思惟到了。之後指向對境,思惟無常的時候,所緣心唯有──有爲法是無常。能思惟的內心本身,心王和心所很多種,有境本身要具有威力的明分,還要專一的安住,這都是有境要齊備的特色。對于有爲法是無常這個對境,指向它的時候,內心去思惟無常的時候,要用具足這二種特色的內心去思惟,要用專一安住的等持去緣取這個所緣──無常來作觀修,而且去緣取對境的時候,還要有境本身具有有力量的明分,這樣子去思惟無常,所以這是修所緣和修行相的部份。
如果一個學習經論,對于經論的意義很重視的人,他會特別追求不知道變成知道,對于這個意義本來不了解變成了解。如果是這個段落,是修所緣,會非常重視修所緣的部份,但是不會把修行相作爲主要,都會形成這麼一個毛病的。因爲由不知道變成知道,有一個新的了解,對這個部份很重視它,重心會放在修所緣的部份。假設修行相這個部份不太重視,實修上也會造成偏頗,實際上就實修本身,主要的核心是放在修行相上面而言,比起修所緣,修行相還要更加重要。所以經論的意義是了解了,了解之後去修它的行相,還要更加重要,所以有這方面情況的毛病。
對于這一個毛病要好好了解,了解之後應當好好的重視修行相的部份。是緣取對境,修所緣之後,再進一步修行相還更加重要。譬如在止和觀這部份的討論,注意所講內容,主要重點都放在修行相的部份。因此在明分和住分這兩個特色都齊備的情況之下,逐漸要把沈和掉二者破除掉,要破除這二者,是主要的障礙。就破除這二者的沈而言,粗分和細分有很多種;掉舉而言,粗分和細分也很多種。就沈而言,從粗分到細分,逐漸把它破除掉,因此內心明分的威力,就愈來愈強大。掉舉部份,從粗分到細分,慢慢把它滅掉,所以內心住分的威力,也就愈來愈強大了。看一下課本P.360第3行:
…昏沈能障如是明顯,掉舉能障無分別住,沈掉二法爲修淨定障中上首,亦即此理。(這前面說過了。)故若不識粗細沈掉及雖識已,不知淨修勝叁摩地破彼二軌,況雲勝觀,即奢摩他亦難生起,故智者求叁摩地,于此道理應當善巧。…(P.360第3行)
因此之故,沈和掉這二者都有粗細,粗細的部份都要好好地明辨清楚。如果粗細的沈掉不能好好明辨清楚,或者說已明辨清楚,但是對這二者,如何把它滅除掉、破除掉,靠著等持純淨的實修方式,這些都不知道的話,那不要說勝觀,連安止都不會産生。
對等持非常重視的人,對于純淨修法的方式一定要了解的。純淨的修法是把沈掉二者,先把它明辨清楚,之後再把它破除掉,這樣算是純淨實修的方式。如果跟這個不一樣,就不是純淨實修的方式,不是純淨的方式會有什麼毛病?不是純淨的方式,是指粗細的沈掉不能夠明辨清楚;明辨清楚了,也不能夠破除掉,這樣你修的方式,就不是純淨的方式。不是純淨的方式會有什麼毛病?不知道等持本身應當具有二個特色,其次不能夠分辨清楚,粗分和細分的沈和掉,也不能把它滅除掉。問題是不能把沈掉滅除掉的話,不會得到純淨的等持,等持沒有産生,不要說安止,勝觀都得不到,安止也得不到。不管怎麼實修,安止都得不到;安止都得不到了,不要說勝觀都得不到了。
因爲得到勝觀前面要先得到安止,勝觀的産生是靠安止,安止的産生是靠等持純淨實修的方式。等持本身實修的方式,假設不是很純淨的話,安止不會産生,勝觀也不會産生。所以就算一輩子花力氣努力實修,沒有得到一個止觀的證悟,完全浪費掉,會有這個危險存在。所以一個重視禅修的人,無論如何「純淨的觀修方式」是什麼?這個道理一定要好好了解。這個段落所談到的就是,也許重視禅修的人,一輩子在山上閉關作禅修,但是止觀的證悟絲毫都沒有産生,可能會有這種情況,這個就浪費掉了。因此一個聰明有智慧者,希望他所作實修的行爲不要浪費掉,也希望他能發揮成效,既然作了,有一個效果…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