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0講▪P2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一個聰明的人,就要非常重視純淨的實修方式。

  前面談到于此道理應當善巧,「此」指的是什麼的道理,應當善巧了知?就是等持純淨的實修方式,對等持純淨的實修方式,這一部份的道理,應當要好好了解。純淨的實修方式是什麼意思?前面談到等持本身要具足明分和住分這二個條件。這二個條件要達成,要靠滅掉沈和掉,沈和掉滅掉有多少,明分和住分就有多少。

  把沈粗細逐漸滅掉,明分的威力就愈加強;把掉舉粗細逐漸滅掉,住分的威力就非常強大了。所以明分和住分這二者要齊備,就靠滅掉沈和掉這二者。沈和掉二者粗細的層次有很多,滅掉多少,明分和住分的威力就有多少,因此應當這樣子去實修等持。可見這整個過程,要把沈和掉粗細的部份,把它仔細的分辨清楚,就非常重要了。因此前面談到「應當善巧」,應當妥善去分辨清楚。爲什麼談到妥善的把它分辨清楚,就表示把粗細的沈和掉分辨清楚,沒有那麼容易了,所以才談到要妥善的、善巧的把它分辨清楚,表示不太容易了解。

  有時候不是沈,把它認爲說是沈;有時候是沈的部份,不能分辨清楚,認爲不是沈。有時候是掉舉,認爲這不是掉舉;有的不是掉舉,卻把它認爲是掉舉。所以此中要把它區分清楚,恐怕不太容易,所以才談到要妥善的把它分辨清楚。因爲能夠妥善的把它分辨清楚,才有辦法去破除它。假設沈和掉粗分和細分都沒有,明分和住分的條件就完全齊備,這個等持非常的純淨,所以這樣的方式,是非常的純淨的實修方式。

  談到這個段落,是至尊大主宗喀巴所作的責備,就表示很多人實修的時候,往往沒有效果,沈掉還沒分辨清楚,所以首先妥善分辨清楚沈和掉,之後再把它滅除掉,可見這二者是重要的大綱。(一)首先把它分辨清楚,(二)隨後再把它滅除掉、破除掉。所以這二項應該是很重要的部份,應該要說明的。但是現在這個地方不說,不是現在這個段落要講的,滅除掉的方式,應當是後面才要解釋說明的,所以現在這些都還不說。現在這個部份,主要要講修安止的順緣是什麼?把逆緣的部份破除掉,也是要講的。後面才要說明,原因是因爲首先要重視順緣的部份,順緣先齊備,內心的等持禅修逐漸有威力,慢慢把逆緣部份破除掉。

  假設現在順緣的部份都還沒有學習到,去解釋說明破除逆緣的話,有沒有辦法破逆緣?不可能的。因爲前面順緣條件都還不齊備,因此不具足威力;不具足威力的情況下,現在要去把逆緣打敗,根本不可能,鐵定被逆緣打敗,所以不是這種方式。因此我們看課文就知道,一定先講順緣的部份(P.360第5行),

  沈掉乃是修止之違緣,違緣及破除之方法皆于下說,故此當說修止順緣引生叁摩地之理。(P.360第5行)

  沈掉乃是修止之違緣,當然要把逆緣打敗,昏沈和掉舉要滅掉。違(逆)緣及破除之方法皆于下說。分辨逆緣是什麼?把逆緣破除掉的方法,後面才要講。故此當說修止順緣引生叁摩地之理,因爲現在這個部份,主要要講的是修安止之(順緣)後,如何引生等持,應該是現在這個段落的重點;其次分辨逆緣,把它滅除掉,那是後面才要講的重點。

  所以現在這個段落,是放在成就安止的順緣,如何先産生一個等持,等持産生之後,才會逐漸産生安止,現在講的是修安止的順緣,是先引生一個等持,等持怎麼産生,現在才是重點。這裏談到皆于下說,下說→後面才講,後面是在P.365第9行:

  第叁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分二,一有沈掉時應如何修,二離沈掉時應如何修。

  初又分二,一修習對治不知沈掉,二修習知已爲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用功)

  初又分二,一決擇沈掉之相,二于正修時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

  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心安住所緣之後應如何修,一、有沈掉的時候應如何修;離(沒有)沈掉時應如何修,分成二項,一、不能分辨清楚什麼是沈?什麼是掉?把它解釋說明清楚,這是剛講的第一個重點,要先分辨清楚粗細的沈掉。二、已經知道沈掉是什麼之後,爲了把它除掉之後,在對治上面沒有辦法發揮功效、發揮威力,不知道怎麼對治它,怎麼把它滅掉?所以第二個講的是前面談到的,已經知道了「把它破除掉的方式是什麼?」。

  現在這裏談到的二個重點:清楚的分辨粗細的沈掉,分辨之後如何把它破除掉,全部都放在第叁個大綱裏面,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分二:(一)有沈掉時如何修,(二)沒有沈掉時如何修。第一個有沈掉時如何修,包括二項,談到的二個重點全部放在這裏。

  P.365第叁項裏面又分成兩項,第一項是有沈掉時應如何修,第二項是離沈掉時應如何修。P.373第1行,第二項是離沈掉時應如何修,在這之前到P.372爲止,從P.365倒數第2行開始,講第一個大綱「有沈掉時應如何修」,P.373才講第二個大綱「離沈掉時應如何修」。

  前面講「有沈掉時應如何修」,分兩個大綱,講我們現在這個段落,剛剛談到的「如何分辨清楚粗細的沈掉」,分辨清楚之後「如何把它滅除掉」,分成這二項,全部都列在第一個大綱,就是「有沈掉時應如何修」。所以要了解它的頁數,從P.365倒數第2行開始,一直到P.372整個全部都是,在第一個項目裏面,就是「有沈掉時應如何修」。這些這麼長的篇幅裏面,講的就是第二項,就是「如何把它分辨清楚粗細的沈掉」,分辨之後「如何把它滅除掉」,現在這裏談到違(逆)緣及破除之方法皆于下(後)說,後面指P.365~P.372這樣就很明白了。

  故此當說修止順緣引生叁摩地之理。(P.360第6行)

  引生等持的方法,道理何在?就安止而言,有它逆緣的部份,逆緣的部份要分辨清楚昏沈、掉舉,所以要把它滅除掉,這個部份現在還不講,安止逆緣的部份現在不說,所以現在重點放在順緣的部份。安止的順緣是什麼?安止的順緣就是安止的原因。現在這個段落在講順緣的部份,首先要産生無過失的等持。怎樣引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作解釋說明「九住心的次第」,九住心的內容,這要作解釋說明。這算是安止的原因,所以把它稱爲順緣,修止的順緣,就是要先齊備安止的原因,可以這樣子解釋。安止的原因是什麼?要生出一個無過失的等持,止和等持有因果的關系,因爲安止是將來要得到的果,它的能成的因,原因是什麼?是等持,所以等持把它稱爲順緣,有這個意思了。所以有必要先把等持作一個解釋說明,要把它分辨清楚,什麼叫作等持?所以等持後面解釋了。

  此中叁摩地者,謂心專住所緣,複須于所緣相續而住。此須二種方便,一于根本所緣令心不散,二于已散未散將散不散如實了知,(P.360第7行)

  此中叁摩地(等持)者,謂心專住所緣,複須于所緣相續而住。所以要具足這二個條件、這二個特色。首先等持的意思,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本身對于所緣對境要專一安住在上面。但不是只有這個條件,還要持續久久安住在上面,假設第二個條件不需要,心能夠專一安住在所緣對境上面,沒有加上持續安住,那這個等持要得到也太容易了。所以等持要具足這二個特色,首先于所緣對境上要專一安住在上面,不僅如此,還要能夠持續地安住它,就稱爲得到等持了。

  假設要得到具足二個特色的等持,要怎麼做呢?後面講了,此須二種方便,有二種方法才能達到前面所談到等持的二個特色,「心安住所緣」,而且還要「持續安住它」,那就要方法了,什麼方法?方法後面講了,第一個是對于根本所緣的對象,要讓我們的心、防護我們的心,讓心不散亂、不離開它,這方法一定要有。第二個于已散未散將散不散如實了知,能夠去觀察分析,前面談到的等持要具足二個特色,這二個特色不是前面講的明分和住分,不一樣的,講的是「專一安住在所緣的對境」,而且還能「長久安住它」。但是這二種條件的等持,要怎麼去達成它呢?表示要有一種方法,讓我的心緣取對境之後,能夠使我的心根本就不散亂,這種方法一定要有。

  其次,就算我的心緣取對境,心都不散亂,要防護使我的心現在不散亂。「現在不散亂的情況下,將來會不會産生散亂?」、「現在有散亂、沒有散亂?」、「沒有散亂的情況下,會不會進入散亂之中?」,是不是要有一個分析的力量去察覺呢?這二個條件都要齊備。

  初即正念次是正知。如《莊嚴經論釋》雲:「念與正知是能安住,一于所緣令心不散,二心散已能正了知。」若失正念忘緣而散,于此無間棄失所緣,故明記所緣念爲根本。(P.360第8行)

  前面第一個方法是憶念,能夠讓我們的心不會渙散;第二個方式就是正知,讓內心知道已經散亂了、沒有散亂、將要散亂,還是將不會散亂,這兩個條件都要齊備。這二個方便(方法)齊備之下,心才能專一安住在所緣,而且能夠長久安住,具足二個特色的這個等持,能夠達成,所以有這二個方法。

  前面談到的是要得到安止的順緣是等持,等持要具足二個個特色,要能專一安住在所緣上面,這個安住不是只有一下下,要能長久安住在所緣上面,這才算是等持。這是當作能成因的一個等持,就是它能成就安止,這樣子的等持才能去成就安止,所以它是安止的一個能成就的原因,所以它被稱爲安止的順緣,安止的一個原因。

  想要得到這種等持,要靠什麼呢?這種等持也要靠它的原因,它的原因就是憶念和正知這二者,這二者當作原因。爲什麼正念(憶念)和正知這二者當作原因呢?因爲前面談到等持要具足二個情況,要有二個特色:「專一安住在所緣」,還能「長久安住」。所以那就表示要達到這二個目標,要有二個方法。要有方法讓內心能夠安住在所緣上,都不散亂,一定要這種方法;其次安住在所緣上面,「是不是散亂了?」,或者「…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