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0讲

  

《广论奢摩他30》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4-18

  我们进行到的段落,所缘的对象是指什么?已经讲完毕。在心如何朝向对境,这里面谈到无过失的等持情形是什么样子?有过失的方式要把它除掉。第三个是这个段落所谈到的量,正确标准何在?

  首先是无过失的标准,应当要具足二个特色,才能称之为无过失,就是当心指向对境的时候,应当具足二个特色,才算没有过失的,就是内心有境而言,要具有力量的明分,明晰清楚这个条件。其次指向对境的时候,还要能专一的安住在对境的上面,这是没有忘念,这是住分的部份。要在这二个特色之下,心朝向对境,当这样讲的时候,有人讲说二个条件之上,还要加上安乐这个条件,有人又主张还要加上澄清这个条件,有人又主张,自宗所谈到的具有威力的明分,这个说法不可以的,就有这些不同的主张,三种不同的主张如何把它破除,上个礼拜已经讲解完毕了。

  故说明显殊胜无有过失。(P.360第3行)上次谈到这里,当人朝向所缘对象而作实修的时候,有二种特色。把这二个特色,再不断的加强,首先内心拥有威力的明分,这部份要再加强,之后专一安住而无忘念的部份,它的威力也要再不断加强。在观修的过程当中,主要是指这两方面威力都不断的加强进行观修的。

  当心指向所缘对象的时候,像前面所谈到的如此来进行观修,他会遇到什么障碍呢?沉和掉这两个障碍,它的内容是什么呢?具有威力的明分不断加强,阻碍者是沉(昏沉);当要专一对境方面的时候,这部份的威力要不断加强,所会遇到的障碍是掉举。

  沉和掉这两者是主要的障碍,所以称为主要障碍的原因,因为我们前面谈到了,当内心指向对境的时候,要具足这二个特色,而且这二个特色的威力,还要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这二个特色不断强化方面,遇到的障碍,主要是这二项:沉和掉。看一下课本里面谈到的,

  昏沉能障如是明显,掉举能障无分别住,沉掉二法为修净定障中上首,亦即此理。(P.360第3行)

  此理是道理,因此之故,沉和掉二者,各别会形成障碍,在具有力量的明分增长方面,会遇到的障碍是沉。在专一安住无忘念的等持这部份,所会遇到的障碍是掉举,各别不同的障碍。为什么要谈到这二种?心朝向对境的时候,要具足二种特色,首先谈到明分本身,明分的威力要发挥、要进步的时候,它所遇到的障碍就是沉。专一无忘念的这个部份要进步的时候,它会被掉举挡住、障碍住,由前面的讨论,这是成立的理由。前面的二种理由之故,可以这样子讲。

  上一次谈到内心朝向对境来作实修的时候,要具足二个特色,这是无过失,才是正确的,之后要把这二个特色不断强化它,就是有境本身,内心有威力的明分这部份不断加强,专一安住无忘念这部份也不断地加强。所以这二者不断加强,称之为观修,上次所谈的。上次有特别说明,明分的部份主要讲的是有境的明分,不是对境的明晰清楚,这个部份要注意。有境内心自己非常的清晰,非常的清明,不是对境看得清清楚楚。这在前面有一个段落谈过了,如果要把对境观想得非常清楚,这方面去努力,这个在得到等持方面,可能形成一种障碍。因此内心指向对境的时候,对境粗略差不多也就可以了,譬如观想佛像的时候,佛像的头、手、脚,大致的轮廓出现,粗略的轮廓形成,这样就可以了,这个就可以满意了。心要专一地朝向对境,好好地修等持。

  假设不满意这种情况,现在再进一步在头的部份:眼睛是什么形状?嘴巴是什么形状?鼻子是什么形状?头髪是什么形状?一项一项再指向它,要把它注意的非常清晰的话,心思会散乱掉,没有办法得到等持。可见我们现在谈到第一个特色,要有力量明分这个部份,显然不是指对境很明晰,应该是指有境内心非常的明晰。有境内心非常的明晰,不是像昏沉睡觉的样子,就是内心非常的清明,就算内心非常清明情况下,也不一定把对境看得清清楚楚。清晰、明晰指的是有境本身,不是要把对境看得非常的清晰,那就差非常多了。在前面有一个段落谈到过了,就是明分的部份应该要重视有境的部份,而不是对境的部份。

  其后思惟身之总体。心中若能现起半分粗大支分纵无光明应知喜足于彼摄心。此中道理若以此许犹不为足而不持心欲求明显数数攀缘,所缘虽可略为显了,然非仅不得妙三摩地令心安住且障得定

  其后思惟身之总体(倒数第三行)。心中若能现起半分粗大支分(在P.358页倒数第二行),大略轮廓就好了,一半一半差不多粗略就可以了,纵无光明应知喜足,纵然不是很明晰,也应该就满足,于彼摄心,心专一安住在这里,好好修等持。此中道理若以此许犹不为足而不持心,如果心不是好好维持在这种对境上面,欲求明显,想要把对境观想得明晰,数数攀缘,再三观想对境,缘这个对境,要把对境缘得非常的清晰。所缘虽可略为显了,你所缘的对境,可能愈来愈明晰、清楚,然非仅不得妙三摩地令心安住,且障得定。但是心不能得到好的等持,心也不能安住,而且会障碍得到等持,这是讲对境的明分。

  如果热切去追求对境的明分,可能会形成修等持的障碍,所以现在讲要具足二个特色,一个特色是明分,明分讲的是什么呢?有境的明分,不是对境的明分。早上上课谈到修所缘和修行相二个项目,修所缘部份指对境部份。举一个比喻,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如果这样讲的话,本来看到有为法,还不知道是无常,没有想过,现在已经想到了。以前没想到无常,现在会想到无常,这是修所缘,见到有为法的时候,以前不会缘无常来思惟,现在会;以前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

  在内心形成了新的了解,已经能思惟到了。之后指向对境,思惟无常的时候,所缘心唯有──有为法是无常。能思惟的内心本身,心王和心所很多种,有境本身要具有威力的明分,还要专一的安住,这都是有境要齐备的特色。对于有为法是无常这个对境,指向它的时候,内心去思惟无常的时候,要用具足这二种特色的内心去思惟,要用专一安住的等持去缘取这个所缘──无常来作观修,而且去缘取对境的时候,还要有境本身具有有力量的明分,这样子去思惟无常,所以这是修所缘和修行相的部份。

  如果一个学习经论,对于经论的意义很重视的人,他会特别追求不知道变成知道,对于这个意义本来不了解变成了解。如果是这个段落,是修所缘,会非常重视修所缘的部份,但是不会把修行相作为主要,都会形成这么一个毛病的。因为由不知道变成知道,有一个新的了解,对这个部份很重视它,重心会放在修所缘的部份。假设修行相这个部份不太重视,实修上也会造成偏颇,实际上就实修本身,主要的核心是放在修行相上面而言,比起修所缘,修行相还要更加重要。所以经论的意义是了解了,了解之后去修它的行相,还要更加重要,所以有这方面情况的毛病。

  对于这一个毛病要好好了解,了解之后应当好好的重视修行相的部份。是缘取对境,修所缘之后,再进一步修行相还更加重要。譬如在止和观这部份的讨论,注意所讲内容,主要重点都放在修行相的部份。因此在明分和住分这两个特色都齐备的情况之下,逐渐要把沉和掉二者破除掉,要破除这二者,是主要的障碍。就破除这二者的沉而言,粗分和细分有很多种;掉举而言,粗分和细分也很多种。就沉而言,从粗分到细分,逐渐把它破除掉,因此内心明分的威力,就愈来愈强大。掉举部份,从粗分到细分,慢慢把它灭掉,所以内心住分的威力,也就愈来愈强大了。看一下课本P.360第3行:

  昏沉能障如是明显,掉举能障无分别住,沉掉二法为修净定障中上首,亦即此理。(这前面说过了。)故若不识粗细沉掉及虽识已,不知净修胜三摩地破彼二轨,况云胜观,即奢摩他亦难生起,故智者求三摩地,于此道理应当善巧。(P.360第3行)

  因此之故,沉和掉这二者都有粗细,粗细的部份都要好好地明辨清楚。如果粗细的沉掉不能好好明辨清楚,或者说已明辨清楚,但是对这二者,如何把它灭除掉、破除掉,靠着等持纯净的实修方式,这些都不知道的话,那不要说胜观,连安止都不会产生。

  对等持非常重视的人,对于纯净修法的方式一定要了解的。纯净的修法是把沉掉二者,先把它明辨清楚,之后再把它破除掉,这样算是纯净实修的方式。如果跟这个不一样,就不是纯净实修的方式,不是纯净的方式会有什么毛病?不是纯净的方式,是指粗细的沉掉不能够明辨清楚;明辨清楚了,也不能够破除掉,这样你修的方式,就不是纯净的方式。不是纯净的方式会有什么毛病?不知道等持本身应当具有二个特色,其次不能够分辨清楚,粗分和细分的沉和掉,也不能把它灭除掉。问题是不能把沉掉灭除掉的话,不会得到纯净的等持,等持没有产生,不要说安止,胜观都得不到,安止也得不到。不管怎么实修,安止都得不到;安止都得不到了,不要说胜观都得不到了。

  因为得到胜观前面要先得到安止,胜观的产生是靠安止,安止的产生是靠等持纯净实修的方式。等持本身实修的方式,假设不是很纯净的话,安止不会产生,胜观也不会产生。所以就算一辈子花力气努力实修,没有得到一个止观的证悟,完全浪费掉,会有这个危险存在。所以一个重视禅修的人,无论如何「纯净的观修方式」是什么?这个道理一定要好好了解。这个段落所谈到的就是,也许重视禅修的人,一辈子在山上闭关作禅修,但是止观的证悟丝毫都没有产生,可能会有这种情况,这个就浪费掉了。因此一个聪明有智慧者,希望他所作实修的行为不要浪费掉,也希望他能发挥成效,既然作了,有一个效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