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質已經轉變過來,他的心不是屬于欲界地所攝的心,屬于色界地所攝的心,進入色界初靜慮近分地所攝的等持。
在破除叁種主張的說法裏面(P.359第10行),「樂」把它列在這裏是不對的,這個部份要把它破除掉。破除掉的說法裏面,初靜慮近分地所攝的等持,就算得到的那個時候,也沒有喜樂。這裏非初靜慮未到分(近分)所攝的等持相應中所能生起,同時産生,連喜樂都沒有。因此你的主張說,現在我們是爲了得到安止,還沒得到安止,心要專注在所緣上面。如果心在指向所緣,就已經具有喜樂的話,這樣講顯然不對。
現在只是安止的因而已,還沒得到安止,只是作實修而已,在安止的因,實修的段落就有喜樂的話,實際上在成就安止的時候,安止得到的時候,才是初靜慮的近分而已,都還沒具有喜樂,因的時候,怎麼會有喜樂呢?所以在實修安止的時候,實修之後成就了安止,最初成就安止是屬于初靜慮的近分地所攝,那個時候喜樂都還不會有,但是在那個時候,有身輕安樂,有心輕安之樂,不要把這個「樂」和喜樂混在一起,不是屬于喜樂。就算初得到安止,是初靜慮的近分,也有身心輕安之樂,但沒有喜樂。
或許有人會這麼講,喜樂是不是將來屬于所得的一個部份,所要得到果的一個部份?不是的。因爲在一個非常好的等持狀態裏面,如果他還伴隨有喜樂的話,這個列入一種毛病。四靜慮正行的等持,算是非常好的等持,四靜慮正行的等持,還要斷除八種過失,八種過失中,喜樂是其中一項,喜樂是應該要斷除的部份,不是好的部份。大家會想:初靜慮還沒得到喜樂,喜樂是很難得到,將來要得到它。不是的,這不能當作一個要得到的目標。
還有一項不能混爲一談,「身心輕安之樂不是樂」,所以,樂非樂,身心輕安之樂不是喜樂。爲什麼?我們看「輕安之樂」這個名詞就明白了解了,「輕安之樂」的「樂」指的就是「輕安」,不是快樂,不是樂,它是「輕安」的意思。爲什麼「輕安之樂」取名爲「樂」呢?「輕安」的意思,指的是不辛苦,不用勞累,不花力氣。因爲不辛苦,不花力氣,所以就取名爲「樂」,但不是快樂,只是取名字而已,不是快樂。因爲只是從「輕安之樂」,「樂」指的就是「輕安」不是樂,「樂」是指不用很辛苦,不用花力氣、不勞累之故,把它取名字叫做「樂」,但不是樂。
因爲前面實修的時候,都要花很大的力氣,勞累要花力氣,慢慢實修到最後,不必花力氣,不勞累,從這個角度來講,把它取一個名字叫做「樂」,其實不是樂。這樣子講,真正的喜樂是什麼意思呢?又産生這麼一個問題。這個喜樂在近分的時候是沒有的,初靜慮的近分是沒有的,因爲近分類似准備的階段、加行的階段。近分是已經靠近了正行,爲了要得到正行之故,前面所作加行、所作准備的階段。初靜慮也有近分和正行,二靜慮也有近分和正行,叁靜慮、四靜慮,無色界四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天,都有近分和正行,都這樣排列下來。
在這種排列的情況裏面,二靜慮、叁靜慮、四靜慮,一直到四個無色界,每一個禅定,都要分成近分和正行,每一部份都有近分和正行,任何一個禅定的近分裏面,都不會有喜樂。不會有喜樂的原因,前面已講過了,這時候內心還要花力氣,還要忙碌,忙碌得到他的果,他的果是正行。現在是近分,近分是要作准備的,爲了要得到果作准備的階段。在任何的等持,四靜慮和四無色界靜慮近分的時候,都不會有喜樂的。
不會有喜樂的原因,是都還在忙碌,是都還在花力氣忙碌,因爲要得到正行,要作准備之故。可見喜樂要到正行才有,那是什麼階段的正行才有喜樂呢?在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無色界的靜慮裏面。什麼階段的正行才有喜樂呢?初靜慮的正行有喜樂,二靜慮的正行有喜樂;叁靜慮的正行,四靜慮的正行,四個無色界靜慮的正行,都沒有喜樂。就正行的等持,相對應的同時産生喜樂,從叁靜慮以後就沒有了。任何靜慮近分的部份,都沒有喜樂,因爲他正在作准備,喜樂在靜慮正行的時候才有。
哪個時候的正行有呢?初靜慮的正行,二靜慮的正行,從叁靜慮以後的正行,也是沒有喜樂。近分和正行喜樂的部份,我們舉一個例子而言,譬如現在要蓋房子,房子沒有蓋好之前,這個人很忙碌蓋房子,不可能快樂停下來休息,因爲房子還沒蓋好,這個類似像近分一樣。可是當房子蓋好了,工作完全結束,坐在房子裏面,喘一口氣,好好休息一下,非常快樂啦!因爲房子已經蓋好了,不用再工作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像正行一樣。
這個是四靜慮、無色界等持共八種,現在作補充說明,要記起來不能忘掉,不能每一次碰到又作補充。
所以,有一些人主張「引發等持的時候,要具足安樂」的條件,變成叁個特色,心指向對境要安住的時候,要具足叁個特色。不過這種說法,在p.359最後一行,叁乘功德最勝依處(依靠處)是第四靜慮天的等持,在那個時候有沒有真的內心的喜樂?答:也沒有!故此不說,在這裏也不需要的。
叁乘功德最殊勝的依靠之處,是四靜慮的等持,是等持之中最好的,是我們可以運用的等持之中最好的。我們要運用等持,幫助我們內心産生證悟,在內心的産生證悟方面,要靠等持的幫助,不過能發揮幫助力量的等持,最好的是四靜慮天的等持,透過它的幫助,能讓我們內心産生證悟。就是利用這個等持,可以去觀修空性,可以去觀修補特伽羅無我,所以我們在觀修的時候,我們所運用等持的好壞,會影響到觀修的時候力量的強弱。
因此,對內心的幫助大小就有差別。就是在觀修的時候,會導致去對付我們內心的實執,補特伽羅我執,在把它消滅方面力量非常強大,這就要靠非常好的等持,這種內心證悟的産生,最大的幫助是四靜慮天的等持。所以在很多的經典裏面,都稱贊四靜慮天的等持,要引發叁乘的功德,最主要、最殊勝的依靠之處,都這樣子來稱贊它。四靜慮天的等持本身,如果靠著它,很容易産生叁乘的功德。
不過,第四靜慮的等持本身,並沒有喜樂,因此要引發內心産生等持,在靜慮的等持,都不需要喜樂。現在正在學習的時候,要引發一個無過失的等持,心正在指向對境的時候,並不需要有這個喜樂。如果再引發具備喜樂的話,將來到四靜慮的等持的時候,將來還會變成一個毛病,連四靜慮的等持都沒有喜樂。因爲有喜樂之故,還會變成一個毛病,所以現在也不需要。
前面有人談到要具足叁個特色加上喜樂,這個主張也要把它破除掉,就是我們這裏所談到的。首先是破除四個條件的說法,四個條件的說法是(P.359倒數2行)然澄淨分初殊勝攝,不須別說。有人主張四個條件,把它否定掉,再來是否定叁個條件加上喜樂。
適悅行相喜樂之受,是此所修定果,非初靜慮未到分攝定相應中所能生起。叁乘功德最勝依處第四靜慮叁摩地中,皆無身樂心樂相應而起,故此不說。(P.359 第12行)…
這是把要具足安樂這個條件,也把它破除掉。這二種主張已經破除了,再過來還有第叁種主張,再把它破除掉。
…極明顯分,雖于無色地攝少數定中亦不得生。(P.360 第1行)
這是對方的主張,前面自宗說無過失的等持要産生時,心放在影像對境上,要具足明分和住分。對方就反對說,這個條件不需要。爲什麼不需要呢?原因就在這裏了,談到無色地所攝少數定也沒有産生,這個說法也要破除掉。對方的想法是什麼呢?就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而言,明分的力量不是很強,住分的力量很強大,因此在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之中,確定明分這部份沒有。所以我們現在談到要産生無過失的等持,明分這個條件也不需要,不需要的原因,就是無色界的等持裏面,明分也沒有,也不需要,有這麼一個說法。
所以當我們禅修等持的時候,欲界、色界、無色界,內心的等持得到之後,力量愈來愈強、愈進步。由進入色界,到進入無色界,當進入到無色界等持的時候,明分的力量逐漸簡單,但住分力量非常強大。所以在無色界的等持裏面,沒有具足威力的明分,明分的力量逐漸減弱。
有人就這樣講了,無色界的等持,明分的條件都不必要,因此你現在主張,現在要産生無過失的等持裏面,有這麼一個條件,明分的條件是不需要,這是對方的主張。我們的主張是要兩個條件,對方這種反對我們就去破除他,怎麼去破除他呢?破除的方式,回答的方式是這樣子,就大乘的補特伽羅而言,實修的時候,最主要依靠的等持,是四靜慮地所攝的等持,不是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因此在靜慮地所攝的等持裏面,明分也有,住分也有。當然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是明分減弱,之後住分很強大沒有錯,問題是大乘補特伽羅所實修要依靠的等持,主要不是依靠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主要是依靠靜慮地所攝的等持。但是在靜慮地所攝的等持裏面,明分就很強大了,這個條件一定要有。所以你提到我兩種特色的主張有毛病,毛病不會發生,因爲無色界地的等持,當然明分的力量不是很強,但是菩薩實修主要不是靠這個等持。
其次怎樣來說明主張,自宗來作一個回答呢?我們前面所講內容引經據典,應當要依靠靜慮,排除掉無色。
…如《大乘莊嚴經論》雲:「靜慮除無色。」除少數獲得自在菩薩,余諸菩薩皆依靜慮地攝正定引發功德,故說明顯(明分)殊勝無有過失。…(P.360 第2行)
《莊嚴經論》的句子,主要要放在靜慮,排除掉無色,這是少數獲自在之菩薩,等持已經得到自在之菩薩,衪就會依于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要把這個排除之外。一般大多數的菩薩,都是要根據靜慮地所攝等持來作實修,來産生功德。後面解釋是這樣講,除少數獲自在之菩薩,余諸菩薩都是依靜慮地所攝等持,來引發功德。
什麼是等持自在之菩薩呢?前面有講過了,靜慮、無色八種等持,順生作實修、反轉作實修;初靜慮等持、二靜慮、叁靜慮、四靜慮,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天,之後又回過頭來照順序。這樣子反反複覆修了非常多次,慢慢會形成一種現象,跳級的現象。就是他修初靜慮,但是他不必進入二靜慮,他的心馬上可以進入叁靜慮。進入叁靜慮之後,他不必進入四靜慮,馬上進入空無邊處,就表示這個人等持的威力非常強大,這樣反複實修,來來去去,再叁反複作實修之後,他的等持會得到自在。
等持得到自在是,他現在在一個比較粗分的心,他不必按照順序逐漸進入細分。他能夠在比較粗分裏面,立刻進入非常的細分;然後他在非常微細的情況下,也不必慢慢進入粗分,不需要。他在非常微細,可以進入比較粗糙,都可以。這種情況來往都沒有阻礙,這就是等持得到自在的菩薩。
如何去得到等持自在呢?靜慮、無色八種等持,來來去去,順生和反轉再叁反複作實修,逐漸會得到這種威力,如果是這樣的一位菩薩,他就可以依于無色界的等持實修。假設不是的話,一般的大乘的菩薩,是依靠靜慮地所攝的等持。因此之故,大乘補特伽羅作實修的時候,是要依靠靜慮地所攝的等持。靜慮地所攝等持,明分和住分兩個條件都齊備,因此之故,我們前面的主張,引發無過失的等持的時候,等持要具足二種特色,就是具足明分的這個特色,這個主張並沒有過失。所以這裏産生無過失的等持,是指心朝向所緣對象的時候,按照自宗的主張,心放在所緣對象影像,指向它的時候。
怎樣才叫無過失的等持?兩個條件,就是明分和住分,這個明分指的是有境本身,住分指的是對境。所以明分指的不是對境的清楚、不清楚、清晰、不清晰,不是這個問題,上次有談到過了,緣取佛身的時候,明晰、不明晰並不重要,而是心要能堅固地安住它,因爲如果一直想要明晰安住,可能爲了追求明分,而導致安住的阻礙,已經談過了。
明分主要是指有境,心清晰不清晰;住分是指對境,心有沒有安住在對境上面,從對境的角度談到。所以明分要看p.359,此中所修妙叁摩地(無過失等持)具二殊勝,具足二種殊勝的特色,一個是心本身非常明晰,這個把它稱爲明分;之後心能夠很專住在所緣的對象上面,這樣稱爲住分,自宗的主張、本派的主張無過失的等持,要齊備這二個條件。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9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