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就是整个身体的形像,能大致大略出现,粗略是这样子做的。纵无光明应知喜足,即使不是非常光亮、明晰,这样也就完全够了。于彼摄心,心非常地专一在上面就够了。即使所缘对境不是很明晰,不是很光亮,也可以的,现在的段落,只要心能安住、坚固为主要,不是以明晰为主,心要安住在上面逐渐禅修,让安住能坚固、稳定,而不是去追求明晰。假设现在所缘对境,观想大略粗糙出现,可是不明晰,如果把重点放在明晰,观想它非常明晰的话,会丢掉安住。
…此中道理,若以此许犹不为足而不持心,欲求明显数数攀缘,所缘虽可略为显了,然非仅不得妙三摩地令心安住,且障得定。…(P.358 第13行)
若以此许犹不为足而不持心,现在粗略形像出现还不满足,心不能维持在上面,而去追求欲求明显,希望变清晰,数数攀缘,再三再三去缘取,希望能奇迹出现。所缘虽可略为显了,变得愈来愈清晰,然非仅不得妙三摩地令心安住,且障得定。这样子实修,不仅不能得到好的等持,没办法让心安住,而且是障碍得到等持。因为内心能够安住的力量都没有形成,祗是不断去追求明晰,当然心不能得到安住,等持永远得不到的,障碍得到等持。
…又若所缘虽不明显,然于半分所缘持心,亦能速得妙三摩地,次令明显其明易成,此出智军论师教授,极为重要。(P.359 第1行)
又若所缘虽不明显,假设所缘对象不是很明晰明显,然于半分所缘持心,粗略的形体虽然不是很明晰,但心稳定安住在上面,亦能速得妙三摩地,心不断观修、心不断安住,等到安住的力量愈来愈进步,得到等持,次令明显其明易成,之后再去观想要让它明晰明亮,很容易观想形成。此出智军论师教授,极为重要。应当在粗分轮廓之下,先求内心坚固安住,等待内心坚固安住,之后再求明晰,就很容易达成。
心中若能现起半分粗大支分(P.358 倒2行)…然于半分所缘持心(P.359 第1行)…,半分是一半,百分之五十,对境虽然出现不怎么明晰,可是整体轮廓出现一半就可以、足够了,心就要追求能安住在上面,等得安住坚固,再去追求明晰。努力作观想,所缘的对境能够观想出现,出现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不是固定的方式(类型),有人观想某一形像会出现有难有易,有明不明,容易明晰、不容易明晰,有坚不坚固,不是固定的情况。
又所缘境现显之理,虽有二种四句之说,然由补特伽罗种性别故,种种无定行相现显有难有易,即已现中有明不明,此二复有坚不坚固。…(P.359 第3行)又所缘境现显之理,所缘对境出现的道理,虽有二种四句之说…此二复有坚、不坚固,有许多差别,这是因为缘想对境,它所出现的行相,到底容易不容易之故?不一定,实修者个人差别不太一样。实修对境不一定要选择导师释迦牟尼佛行像,一般个人禅修信心最为强烈的对境,某一尊佛、菩萨、上师或本尊天,任何一尊信心最为强烈的,缘取对境来观想。对某一对境而言,有些人观想容易出现,有些人观想不容易出现,实修者个别情况,不是固定的情形。
…若修密咒天瑜伽时,天之行相定须明显,乃至未能明显之时,须修多种明显方便。此中佛相若极难现,于前随一所缘持心,以此主要在得止故。…(P.359 第4行)
密咒乘门本尊天瑜伽实修时,修安止时情况不一样,明晰非常重要,和前面所讲要先修安住,明晰不用管它,安住之后才追寻明晰,又不一样了。密咒乘门实修,要配合本尊天瑜伽来修安止,观想本尊天瑜伽的行相,要明晰为主,明晰非常重要,到明晰未能出现之前,再三用各种方法让他能观想明晰,和现在讲的不一样。现在不是密咒乘门的段落,现在是菩提道次第的段落。
现在是菩提道次第的段落,此中佛相若极难现,很难明晰出现,于前随一所缘持心,以此主要在得止故。现在的段落,并不需要所观对境行相非常明晰,现在是以内心能够安住稳定,得到安止,和密咒乘门本尊天瑜伽禅修不太一样。本尊天的瑜伽,本尊天行相一定要观想,第一个要明显,第二个要安心,二个条件要齐备。菩提道次第和密咒乘本尊天的观修,必要性不一样。
这一段落要说明的思想,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师的主张,在《菩提道广论》讲完之后,再讲密咒乘的道次第,会做这个教导。造作的菩提心产生之后,实修六度波罗蜜,同时实修安止和胜观,但是实修时就算没得正式的安止和胜观,也可以进入密咒乘门。在密咒乘门实修的情况之下,在那一个时候成就安止和胜观也有的,因此,这里才会谈到密咒乘门本尊天观修如何进行。
若修密咒天尊瑜伽时,即使没有得到正式止观,也可以进入密咒乘门。在密咒乘门实修本尊天瑜伽时,也可以同时成就止观的。但是有一种情况,造作菩提心已产生之后,实修六度波罗蜜,同时修安止和胜观,也得到正式的安止和胜观,直接进入密咒乘门。两种情形都有,有的是得到止和观,才进入密咒乘门;有的虽然没有得到止和观,可是进入密咒乘门实修的时候,同时得到安止和胜观。
…又缘像修,若像不现任持心者,不能成办所乐之义,故须行相现而持心。又缘总身像时,若身一分极其明显可缘彼分,若彼复没仍缘总像,若欲修黄而现为红显色不定,或欲修坐而现为立形色不定,或欲修一而现为二数量不定,或欲修大而现为小形体不定,则定不可随逐而转,唯应于前根本所缘为所缘境。(P.359 第6行)
又缘本尊形像实修,若像不现任持心者,不能成办所乐之义,故须本尊行相现而持心,密咒乘门本尊形像而修。前面讲不一定要修本尊形像、缘取佛像来作实修,不一定配合本尊形像。假设配合密咒乘门修安止,就缘取本尊形像来作实修。在此情况,当然力求本尊形像要明晰,若像不现任持心者,若像不能明晰和持心,不能成办所乐之义,所以应当缘取本尊形像,至少一半程度的明晰,心完全维持在上面,继续实修下去。
。又缘总身像时,若身一分极其明显可缘彼分,若缘取本尊天形像,整体有一部份清晰,也可以缘取这一部份。
若彼复没仍缘总像,若欲修黄而现为红显色不定,或欲修坐而现为立形色不定,或欲修一而现为二数量不定,或欲修大而现为小形体不定,则定不可随逐而转,唯应于前根本所缘为所缘境。不仅本尊行相观修的情况,我们平常禅修观想上师形像、世尊形像也是这个样子。有时候要观想黄的颜色,可是观想的时候想到其它颜色;观想一尊,可是想成二尊;应当要观想坐的姿势,心里面想一想变成站的姿势;应当要观想大的,可是心里面想反而变成小的一尊,这些都是禅修的毛病。当这些毛病出现的时候,心要立刻拨招回来。唯应于前根本所缘为所缘境,一开始内心所持的对境是什么样子,内心马上招回来,以之前的根本所缘,最初内心所缘形像,持心之处,心要专注在上面,缘取最初那个形像,来作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8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