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就是整個身體的形像,能大致大略出現,粗略是這樣子做的。縱無光明應知喜足,即使不是非常光亮、明晰,這樣也就完全夠了。于彼攝心,心非常地專一在上面就夠了。即使所緣對境不是很明晰,不是很光亮,也可以的,現在的段落,只要心能安住、堅固爲主要,不是以明晰爲主,心要安住在上面逐漸禅修,讓安住能堅固、穩定,而不是去追求明晰。假設現在所緣對境,觀想大略粗糙出現,可是不明晰,如果把重點放在明晰,觀想它非常明晰的話,會丟掉安住。
…此中道理,若以此許猶不爲足而不持心,欲求明顯數數攀緣,所緣雖可略爲顯了,然非僅不得妙叁摩地令心安住,且障得定。…(P.358 第13行)
若以此許猶不爲足而不持心,現在粗略形像出現還不滿足,心不能維持在上面,而去追求欲求明顯,希望變清晰,數數攀緣,再叁再叁去緣取,希望能奇迹出現。所緣雖可略爲顯了,變得愈來愈清晰,然非僅不得妙叁摩地令心安住,且障得定。這樣子實修,不僅不能得到好的等持,沒辦法讓心安住,而且是障礙得到等持。因爲內心能夠安住的力量都沒有形成,祗是不斷去追求明晰,當然心不能得到安住,等持永遠得不到的,障礙得到等持。
…又若所緣雖不明顯,然于半分所緣持心,亦能速得妙叁摩地,次令明顯其明易成,此出智軍論師教授,極爲重要。(P.359 第1行)
又若所緣雖不明顯,假設所緣對象不是很明晰明顯,然于半分所緣持心,粗略的形體雖然不是很明晰,但心穩定安住在上面,亦能速得妙叁摩地,心不斷觀修、心不斷安住,等到安住的力量愈來愈進步,得到等持,次令明顯其明易成,之後再去觀想要讓它明晰明亮,很容易觀想形成。此出智軍論師教授,極爲重要。應當在粗分輪廓之下,先求內心堅固安住,等待內心堅固安住,之後再求明晰,就很容易達成。
心中若能現起半分粗大支分(P.358 倒2行)…然于半分所緣持心(P.359 第1行)…,半分是一半,百分之五十,對境雖然出現不怎麼明晰,可是整體輪廓出現一半就可以、足夠了,心就要追求能安住在上面,等得安住堅固,再去追求明晰。努力作觀想,所緣的對境能夠觀想出現,出現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樣子?不是固定的方式(類型),有人觀想某一形像會出現有難有易,有明不明,容易明晰、不容易明晰,有堅不堅固,不是固定的情況。
又所緣境現顯之理,雖有二種四句之說,然由補特伽羅種性別故,種種無定行相現顯有難有易,即已現中有明不明,此二複有堅不堅固。…(P.359 第3行)又所緣境現顯之理,所緣對境出現的道理,雖有二種四句之說…此二複有堅、不堅固,有許多差別,這是因爲緣想對境,它所出現的行相,到底容易不容易之故?不一定,實修者個人差別不太一樣。實修對境不一定要選擇導師釋迦牟尼佛行像,一般個人禅修信心最爲強烈的對境,某一尊佛、菩薩、上師或本尊天,任何一尊信心最爲強烈的,緣取對境來觀想。對某一對境而言,有些人觀想容易出現,有些人觀想不容易出現,實修者個別情況,不是固定的情形。
…若修密咒天瑜伽時,天之行相定須明顯,乃至未能明顯之時,須修多種明顯方便。此中佛相若極難現,于前隨一所緣持心,以此主要在得止故。…(P.359 第4行)
密咒乘門本尊天瑜伽實修時,修安止時情況不一樣,明晰非常重要,和前面所講要先修安住,明晰不用管它,安住之後才追尋明晰,又不一樣了。密咒乘門實修,要配合本尊天瑜伽來修安止,觀想本尊天瑜伽的行相,要明晰爲主,明晰非常重要,到明晰未能出現之前,再叁用各種方法讓他能觀想明晰,和現在講的不一樣。現在不是密咒乘門的段落,現在是菩提道次第的段落。
現在是菩提道次第的段落,此中佛相若極難現,很難明晰出現,于前隨一所緣持心,以此主要在得止故。現在的段落,並不需要所觀對境行相非常明晰,現在是以內心能夠安住穩定,得到安止,和密咒乘門本尊天瑜伽禅修不太一樣。本尊天的瑜伽,本尊天行相一定要觀想,第一個要明顯,第二個要安心,二個條件要齊備。菩提道次第和密咒乘本尊天的觀修,必要性不一樣。
這一段落要說明的思想,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師的主張,在《菩提道廣論》講完之後,再講密咒乘的道次第,會做這個教導。造作的菩提心産生之後,實修六度波羅蜜,同時實修安止和勝觀,但是實修時就算沒得正式的安止和勝觀,也可以進入密咒乘門。在密咒乘門實修的情況之下,在那一個時候成就安止和勝觀也有的,因此,這裏才會談到密咒乘門本尊天觀修如何進行。
若修密咒天尊瑜伽時,即使沒有得到正式止觀,也可以進入密咒乘門。在密咒乘門實修本尊天瑜伽時,也可以同時成就止觀的。但是有一種情況,造作菩提心已産生之後,實修六度波羅蜜,同時修安止和勝觀,也得到正式的安止和勝觀,直接進入密咒乘門。兩種情形都有,有的是得到止和觀,才進入密咒乘門;有的雖然沒有得到止和觀,可是進入密咒乘門實修的時候,同時得到安止和勝觀。
…又緣像修,若像不現任持心者,不能成辦所樂之義,故須行相現而持心。又緣總身像時,若身一分極其明顯可緣彼分,若彼複沒仍緣總像,若欲修黃而現爲紅顯色不定,或欲修坐而現爲立形色不定,或欲修一而現爲二數量不定,或欲修大而現爲小形體不定,則定不可隨逐而轉,唯應于前根本所緣爲所緣境。(P.359 第6行)
又緣本尊形像實修,若像不現任持心者,不能成辦所樂之義,故須本尊行相現而持心,密咒乘門本尊形像而修。前面講不一定要修本尊形像、緣取佛像來作實修,不一定配合本尊形像。假設配合密咒乘門修安止,就緣取本尊形像來作實修。在此情況,當然力求本尊形像要明晰,若像不現任持心者,若像不能明晰和持心,不能成辦所樂之義,所以應當緣取本尊形像,至少一半程度的明晰,心完全維持在上面,繼續實修下去。
。又緣總身像時,若身一分極其明顯可緣彼分,若緣取本尊天形像,整體有一部份清晰,也可以緣取這一部份。
若彼複沒仍緣總像,若欲修黃而現爲紅顯色不定,或欲修坐而現爲立形色不定,或欲修一而現爲二數量不定,或欲修大而現爲小形體不定,則定不可隨逐而轉,唯應于前根本所緣爲所緣境。不僅本尊行相觀修的情況,我們平常禅修觀想上師形像、世尊形像也是這個樣子。有時候要觀想黃的顔色,可是觀想的時候想到其它顔色;觀想一尊,可是想成二尊;應當要觀想坐的姿勢,心裏面想一想變成站的姿勢;應當要觀想大的,可是心裏面想反而變成小的一尊,這些都是禅修的毛病。當這些毛病出現的時候,心要立刻撥招回來。唯應于前根本所緣爲所緣境,一開始內心所持的對境是什麼樣子,內心馬上招回來,以之前的根本所緣,最初內心所緣形像,持心之處,心要專注在上面,緣取最初那個形像,來作實修。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8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