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8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些人止觀徹底究竟的時候,完全不需要靠佛像,在內心裏面就出現形相非常清晰,重點放在意識上的觀修,所以就不一定要請一尊佛像。上師所講解的「佛的身功德是什麼?語功德是什麼?意功德是什麼?」這些聽聞到的意義,在內心思惟「佛的形相是什麼樣子」,或在經論的所聞義,經論開示過的佛的形相是什麼樣子。觀修不是眼識的對境,是內心意識的對境,用雕塑像、畫像、上師所開示的,好好在內心思惟,這樣觀想出的形相來實修。不一定要有一尊雕塑像,譬如密勒日巴尊者在山洞中禅修,禅修的山洞一尊佛像也沒有,所以在先求所緣處、所緣對象,主要是內心觀想的形相,不是以眼睛看的形像爲主,應該是以內心觀想的形相爲主,因此就不一定要靠雕塑像了,主要是意識所出現的形相,先找一尊比較好的形相在意識中讓衪出現。可是就我們初學者而言,眼識所看到的形像,在意識上觀想形相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在眼識所看到的等無間緣之故,一方面也有雕塑像,一方面也靠上師作解釋說明,然後再加上佛經論典看到的解釋說明,一起配合,眼睛也看著雕塑像,上師的解釋說明,自己經論裏面聽到的解釋說明,全部配合之後來作觀想實修,就非常好了。眼睛看到的對象佛像,上師和佛經論典說明,綜合在內心裏面把衪觀想出來,一個佛陀的形相,這樣就非常好了。

  這是最初階段,首先有持心所緣處,之後已經這樣做到了,有一個所緣處。又所緣處非是現爲畫鑄等相,要令現爲真佛形相。但是當所緣處找到之後,在觀想時,不能夠把觀想的佛像,觀想成不能動搖的銅、鐵、銀物質所做的,是一個物質,是一件東西,這樣就不得了,完全錯誤了,要令現爲真佛形相。就算是雕塑像,我們內心緣取衪之後,也要把衪想成就是佛親自本身就在那裏。因此前面有談到過,《修次下編》提到,當常思惟如來身像黃如金色,相好莊嚴,處衆會中,種種方便利益有情。衪是悲智力功德徹底圓滿,而且眷屬圍繞,處衆會之中,正在利益衆生講經開示,是能夠活動的,不是由金銀銅鐵的物質,不能搖動的,不能這樣觀想。

  有說一種主張是有問題的,

  有說置像于前目睹而修,智軍論師善爲破之,以叁摩地非于根識而修,要于意識而修。(P.357 第13行)有人這樣講,禅修的時候應當把佛像放在前面,眼睛仔細看著祂而做實修,智軍論師善爲破之,這種說法,智軍論師把它破除掉,講得非常好。因爲禅修是第六意識的活動,不是眼識的活動。佛像眼睛好好看著而做禅修,這一個問題的毛病在什麼地方呢?以叁摩地(等持)非于根識而修,要于意識而修。

  妙叁摩地親所緣境,即是意識親所緣境,須于意識攝持心故。又如前說是緣實境之總義(義總),或影像故。(P.358 第1行)

  妙叁摩地親所緣境,即是意識親所緣境,殊勝的等持它所緣的對境,講的就是意識所緣的對象。須于意識攝持心故,應當于第六意識的對境,心攝持在第六意識的對境上面。又如前說是緣實境之總義(義總),或影像故。我們在修等持禅修時,等持所觀想的對象,應該是在第六意識上面所形成的一個對境,這個對境是什麼呢?如果用佛像來作例子,應該是如來的影像,亦稱爲影像或義總。除此之外,如來身體的形相,要在第六意識裏面真實的出現,作爲第六意識現量的對境,對一個初學者更不可能。因爲對一個初學者而言,第六意識所緣取的對境,第六意識在進行活動,都是由妄念分別心。

  因此對境不會直接出現的,分別心所趣入的只能趣入對境的義總,就是對境的影像。所以依第六意識趣入這個義總或影像,不能直接趣入對境,在意識上現量出現,初學者沒有這個能力的。所以能了解在禅修時,應當佛陀的形相,在第六意識上出現影像,我的心一心專住在上面,再叁觀修再叁觀修。第六意識所出現佛陀的影像,這個才是觀修的所緣對境,而不是眼識的對境,因爲禅修是意識在禅修,而不是眼識在進行。如果是意識在進行,第六意識只能趣入義總或影像,所以這個是如前說是緣實境之總義或影像

  如果大家沒有學過攝類學,對于所談到的義總,就有點困難,不容易了解。藏文裏面有總義也有義總,義總是影像的同義詞,什麼是義總呢?佛像、佛陀雕塑像──佛像會在我們第六意識裏面出現它的形像。在第六意識裏所出現佛像的形像,稱爲義總,不是佛像本身,這有很大差別。譬如父母幾年前的形像,現在已經過幾年了,已老了一點點了,可是幾年前的形像,在我們腦袋裏面,還是能夠回想起來,會很明晰地出現。

  在第六意識裏所出現的形相,稱之爲義總,所出現的那個形像,當然不是對境本身。如果是對境本身,已經過了那麼多年,父母年紀更老了,形像已完全不一樣了。或者說我吃的水果,已經吃完了,我還沒吃之前水果的形像,我看了我明白了,在我內心還是可以出現水果的形像。在我第六意識所出現水果形像的義總,是它的義總而已,不是水果本身,因爲水果本身已經沒有了,已經吃掉了,可是它的形像在我的第六意識裏面還是可以出現。所以第六意識所出現的形像、影像,就是對境水果的義總,水果出現的形像本身不是對境,不是外在的對境,它只是一個義總。

  因此正式實修安止所緣對境,所緣對象是如來身像的義總。第六意識所出現的形像,佛陀形相的義總,要靠雕塑像、畫像,或上師明白作解釋,或經論所聽聞的,在內心緣想,思惟形相,在第六意識所出現的義總。第六意識所出現的義總,好像佛陀親自本人出現的影像,這個才是安住所緣的對象。

  佛陀親自本人的形相,怎麼會來的呢?要靠圖畫像、雕塑像,要嘛靠上師開示,或經論裏所讀到佛陀的功德,綜合起來,佛陀親自本身是什麼樣子?首先要靠一尊雕塑像,思惟是佛陀親自本身,但是佛陀親自本身要在我的第六意識出現影像,第六意識出現義總,才是我持心的對境,修等持所緣取的對境。

  緣取佛身的時候,最初觀想粗分形像,後來再進入細分形像。粗分形像容易現起之故應先觀想粗分形像爲所緣境

  影像亦有粗細二分,有說先緣粗分,待彼堅固次緣細分,自心亦覺粗分易現起故,應先從粗像爲所緣境。(P.358 第2行)

  再來又要講一個重點,

  尤爲要者,謂如下說乃至未得如欲定時,不可多遷異類所緣修叁摩地。若換衆多異類所緣修叁摩地,反成修止最大障礙。故于修定堪資定量之《瑜伽師地論》及叁編修次等,皆說初修定時,依一所緣而修,未說遷變衆多所緣。(P.358 第4行)

  所緣對境不可經常更換,在還沒得到等持心滿意足堅固的程度之前,不能夠經常換來換去。異類不同類型所緣修等持的對象,反成修止最大的障礙。故于修定堪資定量(作爲標准)之《瑜伽師地論》及叁編修次等,皆說初修定時,依一個所緣而修,未說遷變衆多所緣。修等持時一定要緣一個對象,不可換來換去。根據無著《五部地論》及蓮花戒《修次初中後編》談到修等持的時候,首先一定要緣一個對象,不可換來換去。

  聖勇論師于修靜慮時顯此義雲:「應于一所緣,堅固其意志,若轉多所緣,意爲煩惱擾。」《道炬論》雲:「隨于一所緣,令意住善境。」說「于一」言是指定詞,故應先緣一所緣境,待得止已後乃緣多。《修次初編》雲:「若時已能攝其作意,爾時乃能廣緣蘊處界等差別。如解深密等說瑜伽師緣十八空等,衆多差別所緣。」(P.358 第6-10行)

  聖勇論師于修靜慮時顯此義雲:一定要緣一個對象,第六意識上出現影像,一心專住在上面。若轉多所緣,意爲煩惱擾。所緣對象常換來換去,只會煩惱我們內心,不能作實修。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雲:「隨于一所緣,令意住善境。」「于一」是固定的意思,引了很多根據,無著《五部地論》及蓮花戒《修次初中後編》、聖勇論師、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開示的內容,都說要修等持時,首先所緣對境一定要一個,不能一直更換。

  最初緣一個所緣對境來作觀修,非常重要,一個所緣對境得到安止之後,才可去緣取諸多所緣,進行實修。先緣一個所緣對境,待得止已後乃緣多,在一個所緣對境得到安止之後,再去緣取很多對境來實修《修次初編》引經據典,若時已能攝其作意,內心不再胡思亂想,內心不渙散已能完全收攝,安止已經得到了。爾時乃能廣緣蘊處界等差別,乃能廣大緣取蘊處界各別對境,來作實修。如《解深密經》也談到瑜伽師緣十八空等,衆多差別所緣。等持安止已得到之後,內心不渙散,緣取衆多不同項目來實修,瑜伽師指己經成就安止之後緣十八空,不是還沒得到安止的情況。

  前面有談到緣取身體的情況,粗分和細分,應該先從粗分開始後細分。粗分指頭部大致輪廓、身體大致輪廓、手腳輪廓大致出現,一個段落一個段落大致觀修。

  如是初得攝心所緣之量,謂先次第明了攀緣一頭二臂,身體余分及二足相,其後思惟身之總體。心中若能現起半分粗大支分,縱無光明應知喜足,于彼攝心。(P.358 第11行)

  前面談到緣取佛身時,先粗略形像,再細致形像。首先進行粗略觀想是什麼意思?可見佛身不是完完整整的形像出現,因爲一開始沒辦法出現完完整整的形像,這樣觀想只有身體一個輪廓,其他頭、手、腳不會明晰的,所以可見粗略的意思。謂先次第明了,按順序來作緣想,首先是頭的粗略形狀,眼、耳、鼻細致部份都還沒觀想,頭的輪廓大致出現。之後才是臂,手的形體輪廓大致出現,之後身體輪廓大致出現,二只腳形狀輪廓也大致出現,之後整個身體大致出現。

  心中若能現半分粗大支…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