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9講▪P4

  ..續本文上一頁的部分把它稱之爲如來藏。可是那個界怎麼解釋,界就是解釋成種性,種性的意思也是自性的意思。所以這裏談到說眼界,眼界的意思就是指眼的自性,所以眼界的自性是指眼睛它本身,眼睛它本身的自性這個方面來講的。

  但這裏的自性,跟我們常常談到的,自性可以成立的那個自性不一樣,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是從世俗的方面來講,從世俗谛,世俗的方面來講。有一個自性從世俗的方面來講,自性而言的,不是指自性可以成立的那個自性。所以這個種性,界,是指這個意思的。在世俗方面都有嘛!有這個自性嘛!

  譬如說眼界而言,有一個眼睛、眼它自己的性質之外,不是另外一個色法嘛!眼跟另外一個色法,其他的事物都不一樣,對不對?所以有它自己的性質存在嘛!

  世俗方面,各個法都有它自己的性質存在。不會說它是另外一個法,不會嘛!可是我們一般談到的自性成立,就不是這個意思了,一般我們談到自性成立的意思,是指自己方面可以成立,自己這個方面就可以成立的,自性就可以成立的。這種想法不對的,因爲如果把這裏談到的這個眼界,這個界解釋成自性可以成立,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的話,完全不對,因爲講萬法無自性嘛!

  萬法無自性的意思是指無自性而成立,自己方面而成立這個部分都完全沒有的。所以我們現在認爲萬法自性可以成立,自己方面可以成立,而靠著這個部分,在它的上面依靠的這個我,也可以成立,自己方面也可以成立,這種想法就完全不對了。

  所以眼界的意思是指,這個界是指世俗方面的自性,它有一個世俗方面的自性,這個是有的。如果我跳過了這個範圍,眼界是眼的自性,眼睛它有一個它自己的特性存在嘛!可是我跳過了這個範圍,去認爲說它的自性可以成立的,它自己就可以成立,它是本然就可以存在的,它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了,這個想法就錯誤了。

  而且依靠自性可以成立之故,所以在它上面所依靠的這個我,所依靠的這個我本身,也是自性可以成立,自己方面也可以成立,這種想法完全不對。那就透過這個方面來做一個說明,認爲有一個我,他是自己方面可以成立,自己可以存在的,這個想法不對。

  不過在世俗方面,世俗方面的自性,當然要說它是有的,所以廣論裏面才會談到,352頁,「謂知諸界從自種生,」從自己的種子而言,「即知因緣。」這個部分就是它的因緣,就是它自性的部分,它主要的性質部分。各個法都由它自己主要的性質,就自己的種子這個方面而産生。如果認爲說,跳過了這個範圍,超出這個範圍之外,認爲它自己本來就有,它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這個想法就不對了。

  或者這樣子來了解,我們常常談到欲界,有沒有?它有世間界(世界),有沒有?這個界也可以把它解釋成處所,依靠的處所。因爲欲界的有情衆生所依靠的處所,所以稱之爲欲界。色界身體的衆生,它所依靠的處所,所以把它稱之爲色界。

  一樣的道理,成佛的時候所要依靠的處所,就是界嘛!如來藏!對不對?因爲要成佛的話,一定要有一個基礎,才會成佛。如果無衆生也就成佛,絕對不可能,對不對?所以一定要有一個依靠的處所,要有一個依靠處,我靠著這個依靠處來成就佛果,那個依靠的處所,就是成佛的能力,就是如來藏。靠著如來藏,我才可以成就佛果,這個成佛的能力──如來藏本身,就是成佛要依靠之處,要依靠這裏才能夠成就佛果,所以把那個依靠處稱之爲界,也可以這樣做解釋。就好像是欲界,或者是色界,一樣的道理。

  所以欲界的有情衆生,他所依靠的處所,就稱之爲欲界。色界生命的有情衆生,他所依靠的處所,不是稱之爲色界嗎?一樣的道理。所以依靠的處所,或者是所依靠,所依或者是來源,界都有這個意義,這個字本身有這個意義。或者說從自性而來,解釋成自性,自性就是它的來源、泉源之處,所從而來的那個部分稱之爲自性,講的是它的來源,界,也有這個意思。所以講”界””如來藏”那個界要如此來了解。

  再其次講「處,謂眼等十二處。」十二處是指眼睛等等的十二處,我們看前面講眼界、耳界…眼耳鼻舌身意,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到意界這六個界,之後對境部分是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到法界,這十二個。現在把”界”那個字拿掉,把它換成”處”,就變成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到意處,對境部分本來是色界、聲界…,把界拿掉變成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到法處,這就十二個了,這稱之爲十二處。

  所以把那個字改變一下,用”處”這個名稱,前面是用”界”,把界拿掉,現在用處這個名稱,可是意思不一樣,雖然是這十二個項目,界跟處這兩個字的差別,解釋不一樣,現在就處來講的話,講眼處的時候是什麼意思呢?是講它跟果的關系,從果的關系來解釋,把它稱之爲眼處。果是什麼?果是眼識。所以從它跟它所要産生的果-眼識的關系來講,把它稱之爲眼處。

  講眼界的時候不是跟果的關系,是眼睛自己個別不同的自性,所以講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到意界,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指自己個別的自性,自己跟其他者都不一樣的,有它各別的自性,從這個方面來講,從這個方面去討論的時候用界這個名稱。可是講處的時候意思不一樣,譬如講眼處的時候是指它跟果的關系來討論的,果是什麼?果是眼識嘛!

  處這個字的意思是生而增廣,生是能夠生出什麼?能夠生出眼識,生能夠生而增廣出眼識。所以就眼處而言,它跟眼識這個部分,生而增廣眼識,它扮演一個什麼角色,發揮什麼功能呢?那是就增上緣來講,眼處是指眼根,它在生而增長眼識這個方面,有什麼功能呢?有啊!它是一個助緣,什麼助緣?增上緣!

  如果講色處的話,那它跟它的果─眼識又有什麼關系?有啊!因爲色處本身它是生而增廣,對不對?生而增廣出什麼?生而增廣出它的果,果是眼識啊!色處它是怎麼生而增廣出眼識?有啊!它是所緣緣。就色本身被稱之爲色處,是因爲對照于它的果-眼識方面來給它取這個名稱,所以就它的果-眼識而言,色處本身就它的果-眼識而言,它是一個能生者,能生者它是扮演一個什麼角色?有啊!它是所緣緣嘛!

  所以講色處的時候,是講色跟它的果而言,如果講色界的話,那不是講它跟果的關系,是講色它自己本身,本身自己的自性,跟其他者都不一樣的自性,從這個部分來講的。

  講處的時候不是講自己個別的自性,是從果這個方面來講的。譬如說就色處而言,講到色處的時候,不是講它自己個別的自性。譬如講界,不是這個意思。或者說它也不是講它所依靠之處,譬如說眼根,也不是指這個部分而言。而是指它自己個別,有它自己的自性。更正一下,講到界這個時候是指它自己個別不同的自性,講處的時候是講它自己本身跟果有什麼關系,從這個方面來討論的。所以就色來講的話,當然你可以說它是色界,它也是色處。譬如就眼睛來講,你也可以說它是眼界,當然它也是眼處。

  什麼時候用界,什麼時候用處,爲什麼用兩個不同的字?它的意思不一樣。

  一般我們的說法是這個樣子的,就是所依靠的處所是六根,所要緣取的對境是六塵,靠著這兩個項目産生什麼呢?産生能依者,能依者就是六種神識,所以加起來一共是十八個。這裏面所依,就是所要依靠的處所,就是六種根門。所緣是指所要緣取的對象,這就指對境,對境就是色生香味觸法六塵,靠著六根六塵之後生出來是六種神識,這六種神識就是能依靠者,依靠在上面的能依靠者,所以是六種神識,這就是十八個。這十八個項目,如果就因跟果來講的話,是指靠著六根,靠著所依靠之處的六根,還有所緣取之處的六塵,靠著這兩個項目之後,生出果就是六個神識,這是所生,所生生出六種神識。

  這其中六個根們的部分是屬于增上緣,六塵的部分是屬于所緣緣,靠著這些項目生出來的是能依者,能依靠者,能依靠者就是六種神識。所以這裏面屬于因的部分,六根跟六塵是屬于因,它是能生因,因爲它能夠産生,能夠生出來的。它的所生出來的是什麼?所生出來的就是六種神識,這六種神識是能依靠者,它是被生出來的,因此不能夠列入處,因爲處的意思是生長出來的意思,生長的意思。

  這六種神識不是能生者,它是被生出來的,它不是能生者,所以它不列在十二處裏面。十二處是表示呢,處是生而增廣的意思,誰能夠生而增廣?只有六根跟六塵。因爲靠著六根跟六塵,它是一個能生者,生出六種神識嘛!所以講十二處的時候,就是講六根跟六塵,六種神識不包括在裏面的。

  如果我們把它一項一項單獨配合起來的話,靠著所依眼根,以及所緣色塵,由這兩個項目作爲能生,生出什麼呢?生出眼睛的神識。靠著所依的耳根,以及所緣聲音,靠著這兩個項目作爲能生,生出什麼呢?生出能依靠者的耳識。這樣子一項一項來配合眼耳鼻舌身意處,這個就是十二處的情況了。

  怎麼把它生出來,生的情形是什麼樣子呢?這裏面六根是作爲增上緣,六塵是作爲所緣緣。不過在依靠這個十二處作爲能生,生出所生六種神識的同時,我們又會産生一種想法,就是生出一個我,我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當然正如這個神識它是依靠六根跟六塵,所以神識靠這個十二處。當然我也是依靠在這個十二處上面,但是不是說我依靠在這個十二處上面,就有一個自己方面成立的我,就說我可以成立,那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我可以依靠在十二處上面,但不是依靠十二處來做爲原因,就認爲有一個我可以成立,我自己方面可以成立,就完全不對了。這個跟我們前面十八界的討論完全一模一樣的,就是我依靠在這個十八界,當然也有,但是不是說依靠之故,就有一個自己,我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的,就不對了。

  所以不能越過了這個範圍,不能越過了這個標准,當然我是依靠在十二處上面,但是不能跳出這個範圍,認爲依靠之故,因此它就自己方面可以成立。這樣來了解的,六根是做爲增上緣,六塵是做爲所緣緣,生出六種神識。不能跳出這個範圍之外,正如這個情況一樣,神識依靠在六根、跟六塵上面,我依靠在六根跟六塵上面,因此之故,就有一個我可以成立,它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的,或者說它是谛實成立,自己方面可以成立,不能得出這個結論,不能因爲依靠在六根跟六塵上面,就得出這個結論,不行的。

  這裏主要講的是無我意義的討論,關于處這個方面的分析,主要也是要配合無我的意義來做討論的。我們看內容裏面談到「處,謂眼等十二處。處善巧者,謂知內六處爲六識增上緣,知外六處(色生香味觸法)爲所緣緣,」「知無間滅意爲等無間緣。」後面部分我們下次再做解釋,今天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9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