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9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思绪很混乱,胡思乱想,内心完全不能够安住,妄念纷飞,内心特别涣散,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去产生帮助呢?

  前面讲的都是针对某一种烦恼,有什么帮助,什么方法,但现在这种情况不是针对他哪一种烦恼特别严重,而是说他的内心非常涣散,妄念纷飞非常严重,这个时候对他有帮助的方式,就是注意自己呼吸出入的气息了,「由数观门住心不散」,对于出入的呼吸安住在上面去数它,以这个方式就能够产生帮助的。

  这里谈到缘取气息的出入来做观修的话,一般书里面都谈到“命者即是气”,命就是呼吸的气,所以人的命到底在还是不在?有命还是没命?这个靠气,要看这个气,到底是还在?还是断掉了?气断掉了?还是没有断?来做决定的。

  如果就密咒乘方面来讲的话,我们任何的心识,不管是哪一种心识,一定要依靠在它所骑乘的气上面,可见气跟心识,关系非常的密切。但这里所讲的内容当然不是,显然不是就密咒乘方面来做讨论的。但是就算是在显教乘门,里面也是谈到了,命者即是气,就表示呼吸非常重要了。所以一个人到底死了?还是没有死?就看他气在?还是不在?而做决定的。哦,可见我们呼吸的气息多么的重要,因为生命非常重要嘛!所以生命靠呼吸的气息,呼吸的气息当然非常的重要了。

  如果说心安放在呼吸的气息,这个气息的出跟入,假设气断掉了,就死亡了,所以把这个方面好好的思惟,想一想,我知道气多么的重要,知道气这么样子的重要之故。所以心安放在呼吸的气息上面,就比较容易了,心比较容易稳定下来,因为知道呼吸的气息这么重要嘛!它是我们的性命之故嘛!

  所以心里面想到,这个气息多么的重要,它就是我的命,这个时候有了这种了解的时候,心要放在气息上面的话,就容易多了。因为我们都有我执之故,而且气就是自己的命,所以要把心停留、安住在气息上面,就容易多了,比较容易做到的,心识就比较不容易涣散。

  把前面心思胡思乱想,很散乱的这个情况,比较容易达成一个改变。就是这个人个性妄念多,思绪很混乱,完全不能够稳住,心都不能够完全静下来,这种个性很容易得到改善。就是缘取自己呼吸的出入,缘取气息的出入而来做观修,很容易产生效果,把这种胡思乱想的个性能做一个妥善的改变。

  就这个部分而言,有时候缘取身体的感受,同样的缘取自己的身体来做分析,也是可以的,也达到同样的效果的。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身体都有贪爱之心,所以缘取身体,或者是缘取身体的感受,心都很容易安住在上面,就跟前面所讨论到的缘取自己呼吸气息的出入一样的效果的。这是因为我们都有我执之故,所以心里面都会想到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怎么样?所以知道气息非常重要,心容易安住在上面。

  因为我执之故,重视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所以心放在、安住在我的身体,安住在感受上面,很容易的。因此之故,透过这个方式,把内心妄念纷飞,胡思乱想,这个毛病降伏、调伏、改变,就有很大的帮助了,这是同样的效果的。

  到这里为止,五种净行所缘讲解完毕,到这个地方,前面谈到五种净行所缘,再后面要讲的也有五种,「善巧所缘亦有五种。」这五种是「蕴,界,处,缘起及处非处。」这五个项目,这个是属于善巧所缘。

  第一个是蕴,这里谈到善巧所缘里面缘取蕴,主要是分析五蕴跟我的关系是什么?把这个方面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平常我们总是认为,离开五蕴之外,不是五蕴,另外还有一个我存在,我们都有这种执着,但是实际上这种执着里面,所执着的我并没有,实际上的情形并不是这个样子。

  五蕴跟我的关系是什么?把这个部分好好的做一个分析,好好的做一个了解,经过分析了解之后,会知道离开五蕴之外,不是五蕴,还有另外一个我,这个我原来根本就没有,实际上并不存在,就会得到这种了解,这就善巧了。

  首先至尊仁波切谈到了:「蕴谓色等五蕴,蕴善巧者,谓能了知除蕴更无我及我所」蕴善巧者是指,谓能了知,能够通达除了五蕴之外,离开五蕴之外,并没有我以及我所,这种了解就是很通达了。

  五蕴跟我这个方面的思惟,可以从两方面来讲的,就是不属于五蕴这个范围,离开五蕴之外,还有一个我及我所,这个是没有的,这一方面的了解。这个了解是要分析,我跟五蕴的关系,这个分析可以从无我跟无我所两个方面的思惟都有的。首先是不属于五蕴,离开五蕴之外,或者说根本就不必靠五蕴,自己就能够单独存在,独立存在的那个我,根本就没有,这个方面的思惟是思惟无我。另外就是五蕴当作是一个独立的我的一个受用物,能受用者是我,所受用事物是五蕴。所以认为五蕴本身是一个,不需要依靠五蕴能够独立存在的我,这个我的受用之物,这种情形没有的,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我的受用之物,这个方面的思惟就是无我所。所以把五蕴跟我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仔细分析,在无我跟无我所这两个思惟都有。

  其次「界谓眼等十八界。界善巧者,谓知诸界从自种生,即知因缘。」前面讲的是五蕴,再过来是界,界讲的是十八界,十八界首先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还有意界,这就六个了;之后再加上对境,对象的部分,就是色处界(或者说色界)、声处界、香处界、味处界、触处界、再加上一个法处界,就是对象的部分,对境的部分,这又六个了;之后又加上神识,神识就是眼神识的界、耳神识的界、鼻神识的界、舌神识的界、身神识的界、一直到意神识的界,这样又六个,所以加起来一共是十八个,所以称之为十八界。

  十八界的说法里面,「界谓眼等十八界」,讲到十八界的时候,我们讲到神识的部分只有眼、耳、鼻、舌、声、意,所以神识只有讲到六个,因此不是以唯识宗的标准来讨论的,应该是以中观应成派的标准来做讨论,因为中观应成派的看法符合实相,实际的情况,真实的情况。因为符合真实的情况之故,所以讨论到神识的时候,只有讲到六个,没有讲到八个(八识)。所以十八界的计算里面,神识的部分,只有讲到六个,没有讲到八个。因此之故,《般若经》里面讨论到神识的时候,也只有讲到六个,没有讲到八个。

  我们如果注意一下,看看念诵的《心经》,《心经》念一下,里面讲到神识的部分,也只有讲到六个,没有讲到八个。一样的道理,这十八界里面,也是这样算的。所以讲神识的部分只有讲六个,没有讲到八个,这个是十八界。

  其次,界善巧者,善巧是说,「知诸界从自种而生」,这个十八界里面,十八个项目,从自己的自种而生,自己的种性,自己的自性,自己的类型而产生。

  我们一般谈到十八界的时候,好像说十八界是一个我可以依靠之处,因此之故,透过可以依靠的十八界,有一个我可以成立,所以自己的这个我他是可以成立、可以存在的,为什么?因为他有十八界做为他的依靠嘛!依靠在这个十八界之上,好像有一个我他是可以成立、可以存在的,就产生这种执着。

  因此之故,要把这个十八界做一个分析,分析一下这个十八界之后发现,原来认为靠着十八界,有一个我可以成立、可以存在,这种执着就可以排除掉,所以才要缘十八界来做分析。

  一般来讲,十八界是不是我的依靠之处?是啊!当然是啊!不过它就仅仅只是依靠之处,不是说依于这个十八界,却可以制造出一个可以成立的我,这就不对了,这个想法,这个执着不对,所以透过这个分析,可以把这个执着去除掉。

  所以说十八界是不是我的依靠之处?是啊!可以说是依靠之处,但这不是说依靠十八界可以制造出一个可以成立的我,就不对了。所以广论里面谈到「谓知诸界从自种而生」,这十八界每个项目当然都是类型不一样,因此有它不同类型,由各自的种子而产生,所以「即知因缘」嘛!由它的因缘而产生。

  譬如说由眼界的种子生出眼,耳界的种子生出耳,鼻界的种子生出鼻…。这个界就称之为自性的意思。这样讲,由眼的自性生出眼,由耳的自性生出耳…。这个界有时候当作种性,当作自性。譬如我们说有佛的种性,因为有这个种性之故,才能够成就佛果,所以成就佛果,就是靠有佛的种性,这个种性就把它称之为界,或者这里谈到种,就是它的因素的意思,或者它的自性。所以眼界靠着眼的自性,靠着它的种子,它的原因、因缘,因此而生出眼睛。耳也是靠着它的自性,靠着它的种子,因此生出耳朵。所以在讲,是它的来源的部分,眼界当然由它的泉源,由它的来源,做为它的因缘,因此它才能够产生出来。

  透过这些十八界,从十八界的分析,可以知道各个项目有它的因缘。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一个我他是可以成立的,十八界并没有这个能力。依靠这个十八界生出一个我,这个我是可以成立的,没有这种情况的。所以十八界的分析,主要是要配合无我,跟无我有非常相关的。

  我们一般谈到界,在佛法里面常常谈到如来的界,有没有?或者称之为界如来藏,有没有常常谈到这个?界如来藏,谈到界如来藏的时候,或者是如来的界,那个界怎么解释?那个界要解释成种性了。所以刚刚仁波切问了这个问题,因为不知道界如来藏的部分到底中文怎么翻译,不过上次有人问过我(翻译者),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词,他非常奇怪呀!

  上次有一个人问我说(翻译者),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过界如来藏,你是怎么翻,从哪里来?从哪里翻的?我说没有啊!书就是这样讲界如来藏,他说不对,从来只有听到如来藏,没有听到界如来藏,有没有(翻译者问学员)?是不是这样子?(大家交谈讨论…)

  (仁波切亲自以中文答)藏文就是有这样子。

  (翻译者)不是!藏文里面都是讲界如来藏,就是界如来藏,界如来藏的这个界怎么解释呢,那个界就是种性的意思。所以如来藏,是成佛的种性。所以成佛的种性,那个种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