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9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思緒很混亂,胡思亂想,內心完全不能夠安住,妄念紛飛,內心特別渙散,這種情況之下,怎麼去産生幫助呢?

  前面講的都是針對某一種煩惱,有什麼幫助,什麼方法,但現在這種情況不是針對他哪一種煩惱特別嚴重,而是說他的內心非常渙散,妄念紛飛非常嚴重,這個時候對他有幫助的方式,就是注意自己呼吸出入的氣息了,「由數觀門住心不散」,對于出入的呼吸安住在上面去數它,以這個方式就能夠産生幫助的。

  這裏談到緣取氣息的出入來做觀修的話,一般書裏面都談到“命者即是氣”,命就是呼吸的氣,所以人的命到底在還是不在?有命還是沒命?這個靠氣,要看這個氣,到底是還在?還是斷掉了?氣斷掉了?還是沒有斷?來做決定的。

  如果就密咒乘方面來講的話,我們任何的心識,不管是哪一種心識,一定要依靠在它所騎乘的氣上面,可見氣跟心識,關系非常的密切。但這裏所講的內容當然不是,顯然不是就密咒乘方面來做討論的。但是就算是在顯教乘門,裏面也是談到了,命者即是氣,就表示呼吸非常重要了。所以一個人到底死了?還是沒有死?就看他氣在?還是不在?而做決定的。哦,可見我們呼吸的氣息多麼的重要,因爲生命非常重要嘛!所以生命靠呼吸的氣息,呼吸的氣息當然非常的重要了。

  如果說心安放在呼吸的氣息,這個氣息的出跟入,假設氣斷掉了,就死亡了,所以把這個方面好好的思惟,想一想,我知道氣多麼的重要,知道氣這麼樣子的重要之故。所以心安放在呼吸的氣息上面,就比較容易了,心比較容易穩定下來,因爲知道呼吸的氣息這麼重要嘛!它是我們的性命之故嘛!

  所以心裏面想到,這個氣息多麼的重要,它就是我的命,這個時候有了這種了解的時候,心要放在氣息上面的話,就容易多了。因爲我們都有我執之故,而且氣就是自己的命,所以要把心停留、安住在氣息上面,就容易多了,比較容易做到的,心識就比較不容易渙散。

  把前面心思胡思亂想,很散亂的這個情況,比較容易達成一個改變。就是這個人個性妄念多,思緒很混亂,完全不能夠穩住,心都不能夠完全靜下來,這種個性很容易得到改善。就是緣取自己呼吸的出入,緣取氣息的出入而來做觀修,很容易産生效果,把這種胡思亂想的個性能做一個妥善的改變。

  就這個部分而言,有時候緣取身體的感受,同樣的緣取自己的身體來做分析,也是可以的,也達到同樣的效果的。這是因爲我們對自己的身體都有貪愛之心,所以緣取身體,或者是緣取身體的感受,心都很容易安住在上面,就跟前面所討論到的緣取自己呼吸氣息的出入一樣的效果的。這是因爲我們都有我執之故,所以心裏面都會想到我的身體,我的感受怎麼樣?所以知道氣息非常重要,心容易安住在上面。

  因爲我執之故,重視我的身體,我的感受,所以心放在、安住在我的身體,安住在感受上面,很容易的。因此之故,透過這個方式,把內心妄念紛飛,胡思亂想,這個毛病降伏、調伏、改變,就有很大的幫助了,這是同樣的效果的。

  到這裏爲止,五種淨行所緣講解完畢,到這個地方,前面談到五種淨行所緣,再後面要講的也有五種,「善巧所緣亦有五種。」這五種是「蘊,界,處,緣起及處非處。」這五個項目,這個是屬于善巧所緣。

  第一個是蘊,這裏談到善巧所緣裏面緣取蘊,主要是分析五蘊跟我的關系是什麼?把這個方面做一個詳細的分析。平常我們總是認爲,離開五蘊之外,不是五蘊,另外還有一個我存在,我們都有這種執著,但是實際上這種執著裏面,所執著的我並沒有,實際上的情形並不是這個樣子。

  五蘊跟我的關系是什麼?把這個部分好好的做一個分析,好好的做一個了解,經過分析了解之後,會知道離開五蘊之外,不是五蘊,還有另外一個我,這個我原來根本就沒有,實際上並不存在,就會得到這種了解,這就善巧了。

  首先至尊仁波切談到了:「蘊謂色等五蘊,蘊善巧者,謂能了知除蘊更無我及我所」蘊善巧者是指,謂能了知,能夠通達除了五蘊之外,離開五蘊之外,並沒有我以及我所,這種了解就是很通達了。

  五蘊跟我這個方面的思惟,可以從兩方面來講的,就是不屬于五蘊這個範圍,離開五蘊之外,還有一個我及我所,這個是沒有的,這一方面的了解。這個了解是要分析,我跟五蘊的關系,這個分析可以從無我跟無我所兩個方面的思惟都有的。首先是不屬于五蘊,離開五蘊之外,或者說根本就不必靠五蘊,自己就能夠單獨存在,獨立存在的那個我,根本就沒有,這個方面的思惟是思惟無我。另外就是五蘊當作是一個獨立的我的一個受用物,能受用者是我,所受用事物是五蘊。所以認爲五蘊本身是一個,不需要依靠五蘊能夠獨立存在的我,這個我的受用之物,這種情形沒有的,它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我的受用之物,這個方面的思惟就是無我所。所以把五蘊跟我彼此之間的關系是什麼樣子?仔細分析,在無我跟無我所這兩個思惟都有。

  其次「界謂眼等十八界。界善巧者,謂知諸界從自種生,即知因緣。」前面講的是五蘊,再過來是界,界講的是十八界,十八界首先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還有意界,這就六個了;之後再加上對境,對象的部分,就是色處界(或者說色界)、聲處界、香處界、味處界、觸處界、再加上一個法處界,就是對象的部分,對境的部分,這又六個了;之後又加上神識,神識就是眼神識的界、耳神識的界、鼻神識的界、舌神識的界、身神識的界、一直到意神識的界,這樣又六個,所以加起來一共是十八個,所以稱之爲十八界。

  十八界的說法裏面,「界謂眼等十八界」,講到十八界的時候,我們講到神識的部分只有眼、耳、鼻、舌、聲、意,所以神識只有講到六個,因此不是以唯識宗的標准來討論的,應該是以中觀應成派的標准來做討論,因爲中觀應成派的看法符合實相,實際的情況,真實的情況。因爲符合真實的情況之故,所以討論到神識的時候,只有講到六個,沒有講到八個(八識)。所以十八界的計算裏面,神識的部分,只有講到六個,沒有講到八個。因此之故,《般若經》裏面討論到神識的時候,也只有講到六個,沒有講到八個。

  我們如果注意一下,看看念誦的《心經》,《心經》念一下,裏面講到神識的部分,也只有講到六個,沒有講到八個。一樣的道理,這十八界裏面,也是這樣算的。所以講神識的部分只有講六個,沒有講到八個,這個是十八界。

  其次,界善巧者,善巧是說,「知諸界從自種而生」,這個十八界裏面,十八個項目,從自己的自種而生,自己的種性,自己的自性,自己的類型而産生。

  我們一般談到十八界的時候,好像說十八界是一個我可以依靠之處,因此之故,透過可以依靠的十八界,有一個我可以成立,所以自己的這個我他是可以成立、可以存在的,爲什麼?因爲他有十八界做爲他的依靠嘛!依靠在這個十八界之上,好像有一個我他是可以成立、可以存在的,就産生這種執著。

  因此之故,要把這個十八界做一個分析,分析一下這個十八界之後發現,原來認爲靠著十八界,有一個我可以成立、可以存在,這種執著就可以排除掉,所以才要緣十八界來做分析。

  一般來講,十八界是不是我的依靠之處?是啊!當然是啊!不過它就僅僅只是依靠之處,不是說依于這個十八界,卻可以製造出一個可以成立的我,這就不對了,這個想法,這個執著不對,所以透過這個分析,可以把這個執著去除掉。

  所以說十八界是不是我的依靠之處?是啊!可以說是依靠之處,但這不是說依靠十八界可以製造出一個可以成立的我,就不對了。所以廣論裏面談到「謂知諸界從自種而生」,這十八界每個項目當然都是類型不一樣,因此有它不同類型,由各自的種子而産生,所以「即知因緣」嘛!由它的因緣而産生。

  譬如說由眼界的種子生出眼,耳界的種子生出耳,鼻界的種子生出鼻…。這個界就稱之爲自性的意思。這樣講,由眼的自性生出眼,由耳的自性生出耳…。這個界有時候當作種性,當作自性。譬如我們說有佛的種性,因爲有這個種性之故,才能夠成就佛果,所以成就佛果,就是靠有佛的種性,這個種性就把它稱之爲界,或者這裏談到種,就是它的因素的意思,或者它的自性。所以眼界靠著眼的自性,靠著它的種子,它的原因、因緣,因此而生出眼睛。耳也是靠著它的自性,靠著它的種子,因此生出耳朵。所以在講,是它的來源的部分,眼界當然由它的泉源,由它的來源,做爲它的因緣,因此它才能夠産生出來。

  透過這些十八界,從十八界的分析,可以知道各個項目有它的因緣。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一個我他是可以成立的,十八界並沒有這個能力。依靠這個十八界生出一個我,這個我是可以成立的,沒有這種情況的。所以十八界的分析,主要是要配合無我,跟無我有非常相關的。

  我們一般談到界,在佛法裏面常常談到如來的界,有沒有?或者稱之爲界如來藏,有沒有常常談到這個?界如來藏,談到界如來藏的時候,或者是如來的界,那個界怎麼解釋?那個界要解釋成種性了。所以剛剛仁波切問了這個問題,因爲不知道界如來藏的部分到底中文怎麼翻譯,不過上次有人問過我(翻譯者),從來沒有聽過這個名詞,他非常奇怪呀!

  上次有一個人問我說(翻譯者),爲什麼從來沒有聽過界如來藏,你是怎麼翻,從哪裏來?從哪裏翻的?我說沒有啊!書就是這樣講界如來藏,他說不對,從來只有聽到如來藏,沒有聽到界如來藏,有沒有(翻譯者問學員)?是不是這樣子?(大家交談討論…)

  (仁波切親自以中文答)藏文就是有這樣子。

  (翻譯者)不是!藏文裏面都是講界如來藏,就是界如來藏,界如來藏的這個界怎麼解釋呢,那個界就是種性的意思。所以如來藏,是成佛的種性。所以成佛的種性,那個種性…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